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洪秀全贪图安乐,未纳贤言致天国失败?

洪秀全贪图安乐,未纳贤言致天国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94 更新时间:2024/1/6 7:31:18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可是最后却失败了,据说是当时洪秀全占领南京后,为采纳贤士良策,那是什么原因呢?先来介绍一下这位跟随洪秀全打天下的将士。

罗大纲,少怀大志,成年之后,游侠江湖,曾组建"三合会"率饥民暴动。以后进入广西,加入"天地会",活动于浔、梧、永安、荔浦等地,攻城略邑,突袭清军。洪秀全起兵后,罗大纲带领两千多部众投靠太平军,被任命为左二军军帅,是太平天国水平的主要将领,曾大败曾国藩水军,曾国藩几欲投水而死。

由于罗大纲在加入太平天国之前,曾经独自经营一方,所以其战略眼光,远远超过其他诸将。

网络配图

打下南京之后,对今后的革命形势,太平天国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表,要定都南京,划江而治,不思进取;一派以石达开、罗大纲等一线猛将为代表,要求趁热打铁,直取北京。尤其是罗大纲的建议极具战略眼光:

据《清史稿·洪秀全传》和李秀成的供词记载:既都金陵,欲图河北。罗大纲曰:欲图河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以至皖、豫;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咸阳既定,再出山右,会猎燕都。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且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师,然后可战可守。乃遣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曾立昌率军东下。秀全诏之曰: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

大纲诏人曰: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类矣。

这里罗大纲给洪秀全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洪秀全御驾亲征,驻师河南。河南就是中原,历来是中国心腹之地,洪秀全亲临前线,驻军中原,一是向全国表明太平军并非乱国流寇,而是要驱除满州贵族,光复汉家江山,二是趁起兵之初的清廷惊慌失措之机,速战速绝,直捣北京腹心重地,一战定乾坤。

中策是先平定东南九省,建立稳定的大后方,再三分路出师。一路从湖南、湖北入河南;二路遡江而上,取四川,夺长安;三路是从徐州、扬州,夺取山东,随后三路大军会师北京。

下策是既然定都南京,必须大力组建水军,控制长江,才能守住南京。

网络配图

可惜这三策洪秀全一个也没有采纳。后来林凤祥、李开芳以偏师北伐,竟然也能一路打到天津。以这种情况分析,如果当时洪秀全御驾亲征,全力北伐,一定能够夺取北京。北京失夺,清廷必会迁都关外,那样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

看到这种建议不采纳,罗大纲敏感的看到洪秀全的局限,痛呼失败不远了。后来的局势发展,也印证了罗大纲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一个政权的最终政治理想极其重要,当时的曾国藩、左宗棠、赵烈文等人,以及后来的史学界都认为洪秀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和文化问题,一个洋教,而且是个洋邪教,只可欺骗一时,要取得知识分子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还得承认中华正统文化。

这固然没错,但是能与大清举全国之力周旋十四年的洪秀全,也不是一无是处,对这个建议,他不会不会是全无考量,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不愿意改变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胸无大志,而且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当年,汉高祖刘邦进行了咸阳皇宫,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如山的金银财宝和成群的美女,革命意志也垮了,当晚就要住皇宫里不走了,是张良萧何等人连说劝,最后直接让侍卫把刘邦架出了皇宫。刘邦清醒过来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不再涉足皇帝半步,而是住在军营里等项羽来接收。这就是著名的“下榻秦宫”。

可相比之下,洪秀全远没有刘邦的心胸和意志,一面是南京城里的花花世界,一面是前途凶险未卜的前线,他宁愿做个富家翁,留在南京好好放纵一下,以补偿自己多年的底层贫苦生活。他一留下,洪秀清等人也随之纵情享乐。——团队高层放弃了艰苦奋斗和进取精神,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

网络配图

相反,如果全力进取,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战争上,洪、杨的内讧也不会成为主要矛盾。化解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敌我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面对外部矛盾,在工作解决内部矛盾。

在洪秀全放弃进取的时候,清廷缓过气来,起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汉族士大夫,大好局势马上一去不复返了。

若当时洪秀全采纳了罗大纲的建议,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郑和下西洋的成果:创造世界航海历史的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为何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航海远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些特点里又有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呢?以何种依据用来区分郑和下西洋特点中的优劣势呢?接下来围绕着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作出如下的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时间比较早的活动

  • 史上最坎坷的名将之路 太多倒霉事都被他遇上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俞大猷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为“俞龙戚虎”。然而,俞大猷的名将之路却并不顺利。网络配图俞大猷出身将门,深通兵法,并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文方面也不差,从小学习仲尼之道,十五岁中秀才,熟知《易经》,常与人赋诗论学。二十岁那年,俞大猷接了父亲的班,袭世职百户,随后中武进士,升任千

  • 海德里希为什么那么傻:出行不带贴身侍卫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海德里希为什么那么傻?海德里希当时怎么会坐上没有防弹设备的车子,而且还没有自己的贴身护卫,这可以说是玩命。图片来源于网络事实上,海德里希不带自己的警卫出巡,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有把那些防抗游击队放在自己眼里,他当时不幸遇刺身亡,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没有坐上防弹车或者说带上自己的警卫,而是当事司机在遇险时

  • 北魏道武帝晚年暴虐:见小姨漂亮 杀其夫娶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常服食一种叫“寒食散”的补药,其中矿物质的提成物对人体很有害,使得这位不到四十岁的皇帝屡屡病发,或数日不食,或数夜不睡,精神忧闷不安,有时,他整晚整晚地自言自语,好像对身旁别人看不见的鬼物说话。网络配图白天上朝时,他又喜怒无常,追思朝臣旧恶前怨,大加杀害。见到大臣脸色有异,或呼吸不

  • 揭秘史上对刘邦长孙刘襄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第一个孙子,他的父亲刘肥也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只不过是庶出。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第二年正月将刘肥封为了齐王,刘襄便也被封为了齐国王太子。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刘襄继承了他父亲刘肥的王位,被封为“齐哀王”,公元前188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汉惠帝刘盈驾崩后,

  • 该如何客观评价明朝将领洪承畴的降清的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洪承畴投降清朝这一件事,在千余年的历史当中,一直是让人们议论纷纷的。有些人说洪承畴是叛徒,而有些人认为清朝是民心所向,千里马就该遇到伯乐,但是,关于洪承畴为什么降清,到底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从历史的资料当中我们其实是可以知道的,关于归降清朝这一件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开始,洪承畴是

  • 扒一扒明朝重臣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无数,被人敬仰,同时也被人唾骂着。一个人永远都在不断的前进着,为自己想要努力的东西不断的奋斗着。虽有那么多的成就,但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不知道众人对洪承畴的死如何评价的,都各掺一半吧。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洪承畴是自然死亡的,他也算得上安然死去了,终于要摆脱世人对他的唾

  • 崇祯两位才华出众大臣洪承畴与袁崇焕谁更优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有两位才华出众的大臣——洪承畴与袁崇焕,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与如日中天的清军,洪承畴与袁崇焕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图片来源于网络袁崇焕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一介书生却在外敌进犯之时挺身而出,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军也不畏惧,在宁远城守卫战中屡屡打退进犯的清军,并用火炮把领军的清太

  • 康熙如何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

  • 乾隆的阳光拆迁:将来被水淹了责任自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当年旗人刚进北京,没地方住,顺治皇帝想搞一场大拆迁,让内城市民搬出去,给旗人腾房。内城市民当然不愿意搬,于是朝廷制定了三条政策:老房子还想再住的,可以连砖瓦带木料一块儿拆掉运走,自己换个地方重建;如果觉得运砖运瓦太麻烦,愿意空手出门,可以领一些补偿款;要是既不想拆房又不愿领钱,赖着死活不走,那就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