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

揭秘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765 更新时间:2024/2/4 11:27:38

作为一种持续已久的文化现象,关羽崇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羽崇拜离不开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学、戏剧、曲艺、图像等多种形式,其中图像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也最复杂多元。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各种创作,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切合了群众的需求,使关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实人物本身并非完美无缺

网络配图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人赵翼曾感慨:“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还“遣使祠其庙”,以至于关庙林立,遍布城乡。

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尽管明朝官方也敬关羽如神明,祈求其佑护海疆,但并未给予特别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关羽,还在关外时就已立庙祭祀,并赐庙额“义高千古”。入关后,更是将关庙载入祀典,岁时致祭,并不断制造关羽显圣的故事,予以加封。从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起至光绪五年,累封字数达到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清朝历代皇帝对关羽的垂青和抬爱,把全民的关羽崇拜推向了高潮。嘉庆初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时,就见到当地凡有人家集居的地方必有庙,庙必祀关羽。

网络配图

第五阶段是民国时期。虽然帝制被推翻,但关羽崇拜依然继续。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

从令人畏惧到忠义勇的化身

关羽从一名武将被推上神坛是一个人为的渐进过程。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千余年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既然将关羽尊之为武圣,奉之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关羽像,才能够顶礼膜拜,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画作和雕像。

关羽画像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据载,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谒曹操高陵时,预先令人在陵屋中画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事。于禁见后,羞愧发病而死。但文中没有叙述关羽的样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后,相传唐代吴道子、五代后蜀赵忠义等都曾画过关羽像。据此,清代学者俞樾推断至迟至五代时关羽图像已经盛行。但严格说来,别说五代,就是宋元时期的关羽像,至今都难得一见。

不过,借助文学作品及戏剧舞台,约略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根据唐宋笔记小说,在宋以前,关羽虽然具有神力,能够显灵,但主要是以厉鬼的形象出现,人们“惧神之灵,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关羽的形象不会好到哪里去。

入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转型。刚刚经历的一场乱世,不仅破坏了汉唐以来的社会权力结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观念,关羽由此从令人畏惧逐渐转至受到敬爱。宋孔平仲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道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之泣下,属弄者且缓之。”影戏只是宋代兴起的“说三分”行业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说书、杂剧、传奇等。这些俗文学样式塑造了不少三国人物,“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关羽的形象自此日益丰满起来。

随着宋代民族斗争的加剧以及理学正统观的兴起,蜀汉成为正统,关羽更被作为忠、义、勇的化身广为渲染。同时,宋朝皇帝对关羽多次追封,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于是,在《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里,关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躯立,枣红脸儿,圆睁睁丹凤眼,左右紧横卧蚕眉,三绺美髯过玉带”,舞台扮相则是“蟒衣曳撒、红袍、项帕,直缠、褡膊、玉带、带剑、三髭髯”。

历代文人共同创造的“典范”

网络配图

《三国演义》是一部集《三国志》以降的史书、平话、传说、杂剧之大成的通俗小说,被金圣叹评为“第一才子书”。作者罗贯中将历史上的各种关羽故事进行加工整合,赋予关羽忠义品质和儒者气象。同时又不过分溢美,也写他的缺点和错误导致其兵败被杀、身首异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惋惜。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中,世人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戴。

由于罗贯中对关羽的刻画“故事有趣、情节生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符合人们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闻乐道。诚如清人王侃所言:“《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定型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随着小说的风行,关羽高大、红脸、美髯、丹凤眼、卧蚕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这个形象实际并非一人之力,而是成于众手,乃历代文士、艺人等共同创造的一个理想的偶像。

在创造这个偶像的过程中,除不断改进的外形设计外,人们还逐步为关羽编造了一些附属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穿戴方面,头裹青巾,衣着绿袍;用具方面,坐骑为赤兔马,兵器为青龙偃月刀;随从方面,有周仓关平伴随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后者捧印。这些元素在《三国演义》中全部得以展现。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写至关羽兵败被杀时评论:“平也、仓也、马也、刀也、巾袍也,皆宜与云长并垂不朽者也。”可见,关羽的形象经《三国演义》塑造后便典范化了,而“平也、仓也、马也、刀也、巾袍也”作为标配一样模式化了。

如今可见的最早关羽画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画《义勇武安王》。这幅画描绘的是关羽指挥作战的场景。关羽居中坐在靠背椅上,威武坚毅,双手握拳放在膝盖上,眼睛紧盯前方,似在一边关注战场上的瞬息变化,一边听前立两战将汇报战况。关羽背后立着三员将领,一人捧印,一人擎着关字旗,一人紧握青龙月偃刀,背景则是松树、岩石等。

从画面内容来看,可以看出四点内容:一是版画以“义勇武安王”为题,表明关羽已被封王,但画中并未赋予其王的扮相,仍然如实反映关羽本来的战将身份;二是至迟在金代关羽已是“丹凤眼,卧蚕眉,五绺美髯”的形象,比《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早;三是构图以关羽为中心,其他人如众星捧月般环绕在四周;四是关平捧印、周仓握刀的组合已经出现。这种画法后来得到延续,成为关羽画像的一个基本样式。

网络配图

由武将演绎为儒士财神帝王

到了明代,朝廷注重关羽的军事能力,希望他能够帮助镇抚海疆、佑护百姓。因此,明代画家延续金代的画风,着重表现关羽作战神勇的一面。宫廷画家商喜的《关羽擒将图》即是如此。该图取材《三国志》,描绘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故事。图中,关羽坐在岩石上,身材魁梧,双手抱膝,内着盔甲,外披绿袍,“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其他人分布在周围,且身材比例相对较小;画的背景是松树、岩石等,这当然是为了映衬关羽的伟岸和威猛,但也与文人画的流行有关。

文人画追求意境,专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自唐代出现后,逐渐被文人推崇,成为画坛主流。所以,为了追求所谓雅趣并跻身文人画行列,很多画作往往会以山水入画,这在关公画像中同样体现得比较明显。金代关羽版画及商喜《关羽擒将图》都有山水画的内容,但好在全图重在突出关羽,因此没有喧宾夺主。与此相反,明代另一个画家李士达的《关壮缪立马图》显得有些另类。在这幅图中,关羽骑马,周仓肩扛青龙月偃刀紧随其后,背景却是崇山峻岭、缭绕的云雾、潺潺的溪流以及高耸入云的松树,使得作为主体的关公显得渺小,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进入清代,关羽受到更广泛的喜爱。有关画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关羽的形象也呈现多元性,有战将、儒士、财神甚至帝王等。丁元公《关公像图》描绘的是作为武将的关羽和周仓立于云端的情形。此图构图简洁,作为背景的白云除了点明地点外,还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烘托出关羽作为战神、武圣的形象。焦秉贞三国人物册页中的“关羽像”则是儒士打扮——头戴蓝色雷巾,身穿圆领绿袍,手抚腰带,面色红润,略带笑意,俨然一位饱学之士。焦秉贞是宫廷画家,他创作的关羽应该反映了当时清朝帝王对关羽的想象和认知,即关羽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将。

清代年画《上关下财》则把关羽塑造为财神形象。关羽在民间深受欢迎,各行各业争相奉之为保护神,财神即为其中一种。财神原有好几位,基本都是文人,关羽加入之后,遂有文武之分。身为武财神,关羽有被单独供奉的,也有与文财神一起被供奉的。这幅年画属于后一种,图中关羽是帝王装束,端坐龙椅上,神态安详,气象庄严。因为“关”和“官”谐音,因而还有官运亨通、财源广进的寓意,在民间很讨口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项羽真的不肯过江东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而关于项羽面对敌军压阵,不肯过江东,而选择自杀,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网络配图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感叹:“天

  •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早晚盘腿坐床上 饮食严格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苏东坡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活了64岁,这个岁数在那个时代还挺长寿的。其实,苏东坡一生精通养生之道,著有《上张安道养生诀论》《问养生》等。尽管苏东坡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饱尝艰辛,养生之道是其在年过花甲之后,仍然精力旺盛的重要原因。网络配图对养生颇有研究的苏东坡,对茶叶养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论茶

  • 揭秘:曹操为什么终生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曹操这个人物,有人喜爱有人憎恶。有人说他奸诈狡猾,生性多疑;还有人说他是个出色的谋略家。纵观曹操一生,最让人不解的是,曹操终生未称帝,这是为什么呢?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

  • 历史上的人物清朝开国功臣遏必隆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遏必隆怎么死的?倒不如先了解一下遏必隆。遏必隆是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因此他便承父荫进入仕途。但是后来他确实凭着自己的战功一步步登上辅政大臣的位置。图片来源于网络在顺治十八年,索尼、鳌拜、遏必隆以及苏克萨哈四位臣子并受顺治帝遗诏为辅政大臣。到了康熙继位后,鳌拜倚仗位高

  • 曹操评赤壁之战:孤烧船自退 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赤壁水战的结束,不在乌林(长江北岸),而在湖南的巴丘湖。《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说:“曹公与孙权书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网络配图《三国志·郭嘉传》:“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武纪》:“建安十三

  • 皇室大婚:历朝皇帝为何只能大婚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意思就是皇帝的妃子很多。皇帝尽管有这么多女人,但一般情况下一生只能结一次婚,这就是清代所谓的“大婚”。当然也有例外,如果皇帝把皇后废除或是离世,就有可能再一次大婚。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皇帝只能够大婚一次?如清顺治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

  • 成吉思汗为何可以征服世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成吉思汗是公认的军事天才,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认可。他英勇善战,曾经征战到欧洲。但是为何成吉思汗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背后有何“成功秘笈”,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人们往往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军事天才。殊不知,成吉思汗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和管理学家,他的最大优势,不是指挥哪一场战斗,而是在草原上推动

  • 纪晓岚一生未得重用 因乾隆皇帝嫌其“貌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即便纪晓岚再才华横溢,他相貌一般般、近视眼、口吃这些“毛病”,是乾隆和纪晓岚一辈子貌合神离,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

  • 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最近由倪萍民生大议 (微博)获颁“共和国脊梁奖”(据说是个山寨奖项),引发很多新闻,有不少人感慨谁才是真正的脊梁,谁才有资格评定脊梁。在中国的德治传统之下,脊梁无非形容道德完美,于是脊梁争议实际可以转化为一个悖论:以道德为依归的脊梁评议,往往会堕为危险的不道德和伪道德。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从最早的德才

  • 福康安为何深得康熙喜爱还有私生子传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福康安的身世,长久以来都存有争议,因为一直都有传言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那么,福康安的父亲到底是乾隆还是傅恒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之所以会有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传闻,是因为乾隆一直都很偏宠福康安,将他视为亲生儿子一般对待。在福康安年幼之时,乾隆就将其接到身边抚养,福康安受到的待遇与皇子无异。在福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