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世界大航海史上的前驱郑和:中国航海终结者

世界大航海史上的前驱郑和:中国航海终结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99 更新时间:2024/1/25 4:41:59

近日,下西洋第一人当是唐代杨良瑶的新闻被媒体吵得沸沸扬扬,据说他在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就受命出使黑衣大食,成为我国第一位航海抵达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节,比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早了620年这一新闻引起了小编想跟大家谈谈中国的航海史的兴趣。中国的航海史大致可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一是唐代中期以前为形成时期;二是唐中晚期是转型时期;三是宋元两代为极盛时期。四是明朝时期为衰落期。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前驱,也是中国大海航时代的尾曲。

秦朝的时候,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把海路西探了,不仅到达东南亚诸国,并且到达印度。两汉的《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后返航。三国时期,东吴雄踞江东,大力发展造船业,训练水师,以水军立国,据有学者考证,当时孙吴造船业已发明了原始水密隔舱。由于航海术的提高,三国孙吴多次派使者出海远航,成为开拓性的壮举。黄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从海路经交趾到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广州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法显大师从陆路到达天竺后,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

隋唐五代时期,海上交通开始兴盛,与中国通商的国家: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丹丹、盘盘、三佛齐、末罗国、三兰国等。其中,贞元元年(785)四月,杨良瑶受命出使黑衣大食(西亚一带),“剪髪祭波,指日誓众,遂得阳侯敛浪,屏翳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駈。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成为我国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节宋代:据献记载,在宋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理、蒲哩鲁、遏根陀国、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总计五十八个国。并出现了《岭外代答》、《诸蕃志》,记载与中国通商国家情况的专著。元代先后进行了四次海禁(从1285年-1322年)。1322年后不再禁海。中国大航海家汪大渊,由泉州港出海航海远至埃及,著有《岛夷志略》一书,记录所到百国。

到了明代,明太祖“罢太仓黄渡市舶司”,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禁止下海通番,只许官方航海。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曾说过,“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据说,郑和的船队曾到达非洲、北美和大西洋海岸、南澳大利亚等地,也就是说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但实质上,郑和七下西洋期间,“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厉行,中国航海史之歌在唱出最高音的同时,也到了尾声。

清廷入关之后,清廷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与据守台湾郑成功郑经的联系,以巩固新朝的殖民统治,曾五次颁布禁海令,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殊不知,当时西洋的科技发展蓬勃,逐渐超越了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国为首的东方世界。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阻碍了清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使清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玩船儿的祖宗失去了往日的海上大国地位,龙的子孙变得怕水起水来,为后来的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聚群雄问鼎天下忍辱负重成就霸业:光武帝刘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聚群雄而问鼎天下,由一介平民而成长为光耀史册的一代名君。他作战非常最勇敢,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昆阳大战中,刘秀身先士卒,带领13人冲出王莽42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亲率三千人的敢死队迂回至王莽军侧后,终以2万人的军队大破王莽42万大军,创造了中国

  • 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张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说,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位草根皇帝,做过游丐,当过和尚,没有喝过多少墨水,文化素养不敢恭维,但他却成为古代帝王中难得的敢于批判古先圣贤的人,《严光论》就是其代表作。据悉,这篇收入《明太祖文集》题名《严光论》的文章,是朱元璋撰写为批判东汉高士严光所作所为之“大作”。严光何许人也?原来,

  • 古代历史上24岁为大司马封侯——东汉之邓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更始帝登基,而当时绿林军豪杰许多人都向更始帝推荐邓禹,但是邓禹不肯跟从。等听到光武帝刘秀在河北起事时,就策马北渡,追随光武帝到了邺。光武帝见到他很高兴,对他说:“我有封官的权力,先生远道而来,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愿意。”光武帝说:“既然这样,那先生想怎么样呢?”邓禹说:

  •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只是爱喝酒并不算能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

  • 东林党人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中与郑贵妃的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的历史到了万历年间,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万历前10年,张居政专政时期和万历亲政的头四年(万历11年到14年),朝政比较清明。士大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提的。但从万历15年开始,酒色财气都占了的明神宗开始怠政,开始20多年不理朝政了。而晚明的党争也从万历中叶开始了。万历后期开始的党争特点有三:一是

  • 亚父范增为什么叫亚父:是绰号并非是特殊尊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一、范增当时是70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24岁,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分的岁差,应当称

  • 项羽乌江自刎考:项羽根本不具备江东立足的条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 古代历史上无聊给宠物封官的史上第一混账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封建王朝每到亡国的关口时,总会冒出一两个特别混账的皇帝,大行亡国之道,搞出一些只有外星人才能想出的招数折腾老祖宗传给自己的江山。这些皇帝多半都是高智商、低素质的矛盾混合体,他们天资聪慧,或是国画圣手,或是诗坛巨匠,在业余爱好方面是博士后的水平,但在自己的主业-- 治国方面却是小学生的水平。譬如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最厉害的“四杰”与“四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博尔忽:以智勇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并与汪古儿等同典御膳,五年,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于危难中。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

  • 发人深省!盘点历史上巅峰级的4次君臣斗心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言,比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天家无父子”,比如“狡兔死,走狗烹”,无不显示着皇帝们的寡恩薄情。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皇帝的高压下虽历经千险却能够排除万难,给自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君臣间的斗心,其中情志交织,精微玄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萧何忍辱负重得善终萧何、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