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丞相李斯最后为什么会败:小吏生涯毁一生

秦国丞相李斯最后为什么会败:小吏生涯毁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510 更新时间:2023/12/12 6:54:03

公元前208年的七月,咸阳市场挤满了围观的人。前丞相李斯,因“叛国罪”而被诛灭三族,这一天,是他和小儿子腰斩于市的日子。临刑前,李斯叹着气问儿子:“现在想跟你一起回上蔡的老家,领着自家的黄狗,出东门追野兔,还能行吗?”

父子二人相拥大哭。此刻才想起上蔡的平静时光,为时晚矣。

两只老鼠,两种人生

上蔡是楚国的一个小地方。李斯当年,就是这个小地方的小官员。

年轻的李斯,地位虽然卑微,心中常有大志。据说,是两只老鼠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上厕所,他看到厕所中的老鼠,肮脏恐慌,见人就逃。上完厕所,他去了粮仓。那里也躺着一只肥胖光鲜的老鼠,吃着大米,住着粮仓,见人来了也不害怕,照样悠哉闲适。李斯见状,大有感慨:看来人生就像老鼠,地位决定一切,他得抓紧奋斗,不做厕所里的老鼠,要做粮仓里的老鼠。

李斯辞掉了小官员的工作,找到了一个名满天下的导师——荀子,开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李斯不想和老师一样,走著书立说的学术道路,他要从政。他对荀子说:“秦国就要吞并天下了,天下形势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这正是布衣平民的好时机。人最大的疾病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就是贫穷。如果怀才不遇,还标榜与世无争,这不是读书人想要的生活。我决定了,到秦国去。”

李斯入秦,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他便请求当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倒是很欣赏他,让他做了郎官,李斯从此有了接触秦王的机会。他竭尽所能,鼓动起年少的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野心:“从前秦穆公没有完成这个大业,如今您赶上了好时候。时机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

两人一拍即合,嬴政让李斯专门从事瓦解六国的工作。在离间六国君臣、拉拢六国人才的工作岗位上,李斯成绩显著,很快官升客卿。他一步步朝自己的富贵粮仓前进。

一封谏书,成就美名

就在此时,秦国破获了一桩重大的间谍案。主持兴修秦国大型项目“郑国渠”的优秀水利工程师郑国,其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是用大型水利工程消耗秦国的财力和人力。案件告破后,秦国掀起了一股“排外热”。凡是六国的人,都被怀疑别有居心,秦国要把他们驱逐出去。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很认真地给秦王写下了《谏逐客书》。他历数秦国功臣,从百里奚商鞅、从张仪范睢,都不是秦国人。要是把这些人都赶出去,岂不是资助了六国?“逐客令”会让秦国失去统一天下的人才。

这封信,为秦国的错误政策踩了急刹车——秦王觉醒,叫停“逐客令”,重重提拔李斯。20年后,秦国统一六国,李斯当上了丞相。一切都证明,李斯的个人计划赶上了历史的节拍。这20年中,秦国统一天下的政策,大多出自李斯之手:车同轨,书同文,推行郡县制,打击持不同政见者,当然,也包括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

李斯的富贵也登上了顶峰。他的儿女,都与王室结婚。有一次,他在三川郡做太守的长子李由回家探亲,李斯在家设宴,来赴宴的马车有几千辆。在这个盛大的宴会上,李斯鬼使神差,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荀子说过的一句话:“物禁大盛”。为什么物禁大盛呢?因为物极必反。李斯怔住了,他的富贵已到顶点,可他人生的折返点到底在哪里呢?

这次宴会,李斯对着众位客人,谈起了上蔡,谈起了当年小官员的梦想,甚至谈到了物极必反……

拥立胡亥,自我毁灭

李斯陪伴了秦始皇37年,直至秦始皇临终,他都是守在旁边听遗诏的人:召回在北方前线的皇长子扶苏。信未发而人已逝。在场的除了李斯,就只有太监赵高和皇帝的小儿子胡亥。始皇帝要立扶苏的意向很清楚,可赵高决定拥戴胡亥。考虑到自己是一个太监,远没有丞相李斯的权威,赵高决定拉李斯入伙。

赵高说服李斯的言辞,堪称经典——让一个从嬴政年幼登上王位起就效忠的人背叛嬴政的遗言,这可能吗?可能!因为他害怕失去富贵。赵高先声夺人:“丞相大人,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中。您自己估计一下,您和扶苏的关系怎么样啊?扶苏还会不会让您继续当丞相?”

李斯被击中要害了。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难有二世之福。秦国的历代丞相,一旦被罢,必然被杀,从来没有安享晚年、子孙继承爵位的好事。赵高的结论太诱人了:“你考虑一下胡亥吧。”李斯面前的天平两端分别是自身富贵和国家江山。割舍不下自身的富贵,代价就是国家的败坏、政治的危机、统一的覆没。他突然发现,他的所有忠诚、一切学识,以及全部关于国家的理念,此刻,变得轻飘飘毫无分量了。

他加入了秦二世胡亥的大规模迫害运动:扶苏被骗自杀、名将蒙恬被杀、秦始皇20多位儿子成为新皇帝的祭品。当初,不让皇子们掌握实权的制度,就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的,为的是国家高度统一,如今,他顺从着胡亥的意思,把自己建立的国家制度一手毁灭。

李斯不是没有想过劝谏胡亥。但是,当他得知胡亥正在怀疑他的时候,他只能用献媚的手段,让秦二世的残暴变得更加疯狂。疯狂的政府如同一只贼船,即使李斯这样的大人物,也别无选择。

就在秦二世继续大玩杀人游戏的时候,陈胜进攻三川郡,李斯长子、郡太守李由无力防守。太好了!赵高心想:我正好可以一个人独揽朝政,不再和李斯分享了。于是,派到三川去调查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回咸阳后便纷纷责备李斯身居丞相之位,为何让地方暴民猖狂到这种地步。接着,在赵高的巧妙栽赃下,一夜之间,李由从一个防守无功的人,变成了一个通敌的人。丞相李斯和他的一家人,不由分说锒铛入狱。

监狱中的李斯还是进行了若干努力。他上书秦二世,但书信被赵高扔在一边。他不肯招供,赵高派出自己的十多个门客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审问、拷打。李斯屈打成招后,赵高把认罪书拿给胡亥看,胡亥高兴地说:“要不是你,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李斯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太监成了隔绝在他和皇帝之间的高山大海。他终于走到人生尽头,父子腰斩,诛灭三族。

早年阅历,决定一生

这个最终的结局——物极必反——难道不是李斯尽力要避免的吗?直到临死之前,李斯才忽然又想起上蔡,想起上蔡时期的平淡生活。面对死亡,带着小狗追逐野兔的情景,突然变得那么幸福了。可当初,一切不都是从他不甘心卑贱贫穷的处境开始的吗?

当李斯成为统一帝国的丞相时,他显然得到了自己“富贵的粮仓”。从此,当年那个上蔡小吏的思维完全支配了帝国丞相的头脑——他关心的是老鼠,而不是粮仓。赵高一威胁,他就胆怯。看起来他是向赵高妥协,其实是帝国丞相向上蔡小吏妥协。如果他拼死一争又会怎样呢?几十年的丞相,应该有足够支配的资源,他要维护秦始皇的遗志,总归能够找到办法。假使胡亥、赵高拼死胡来,他横竖不过一死,堂堂帝国的丞相,为制止一场篡权阴谋而死,这将是怎样的青史风流呢?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对于李斯而言,成亦上蔡小吏,败亦上蔡小吏。一个人的早年阅历,竟然是如此难以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秦为什么能灭六国:变法后的人才储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为什么秦只灭了六国就统一了,为什么变法在秦最为成功,六国分秦为什么失败了

    春秋战国的历史实际上是秦霸诸侯而终制六合的历史。对于秦灭六国,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终。“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我认为秦之所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关键在于敢用人,善用人。按《史记》记载:秦乃颛顼之裔,其后人名皋陶……其后有非子者因善养马而被周孝王封为秦之地。当时秦地处偏

  • 盗嫂偷金的陈平为何被重用:连韩信都被他蒙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盗嫂之徒,杨逍对张无忌是否忠心,单雄信和李世民什么仇

    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免不了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来辅佐,很多辅佐功臣也都会同那些个“X太祖”一样彪炳史册,他们中间有战功卓著的,有运筹帷幄的,有举贤任能的,反正都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很有建树,这里还不能忘了一个专业,那就是专门玩“阴谋权术”的,有时这种“专家” 的功劳恐

  • 项羽只是个有勇无谋之辈:关键时候他能狠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上有勇无谋的人有哪些,项羽并非有勇无谋而是太年轻,项羽吕马童

    提起项羽,每一个人都会想到强悍这个词,当得一个霸字,项羽自己也这么认为。反秦战争胜利,项羽 “封立王侯,政由羽出”,自称“西楚霸王”。这里,“霸王”这两个字,第一的意味似乎更浓一些。在王爵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不就是第一吗?为了这把交椅,项羽确实下了狠功夫。项羽第一次下狠功夫是在秦二世元年九月。陈胜起义

  • 乱世出英雄: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明开国十大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是乱世出英雄还是英雄出乱世,为什么只有乱世出英雄,明朝朱元璋开国功臣排名

    导读:可能大家都明白,要排定这种名次还是很难的,这既要考虑朱元璋的用人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将领的个人因素。朱元璋用人多疑,他是既看能力,也看忠诚度,而且他一般不会连续让一位大将执掌重兵去建立巨大的功勋——这样就给了某些能力较次一点的将领建功的机会。所以,我所排定的这一名单只能算是一个参考,其实大家心中

  • 清官离任是明镜: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平乐·春风依旧,历史上清正廉洁的清官,清廉的官还有吗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骑着毛驴一身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知

  • 海瑞是明察秋毫的的清官?明察秋毫起码谈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海瑞是清官但是是好官吗,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海瑞哪朝人

    海瑞罢官是作家吴晗发表的一部京剧,里面描述的是海瑞敢于说真话,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故事,一个为官清廉的海瑞就出现在大家的印象中,近一些年来随着探讨的深入,海瑞的光辉形象却大打折扣。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

  • 弃用清官海瑞的张居正:他为什么不用清流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居正评价海瑞,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没有梁启超,曾国藩能推翻清朝吗

    张居正,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如果没有当年明月认定王阳明为“明朝一哥”,估计明朝再没有比张居正更适合这个称号的人了。张居正由寒塘草舍经历近三十年的官场沉浮终于登上首辅的宝座,后人称他为“救时宰相”。他在主政时期内大刀阔斧,破除一切阻力进行改革:实行“考成法”,去除吏治弊政,使得

  • 海笔架和拗县令:明朝海瑞为何会成为清流模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海瑞真的是清官吗,小县令,清朝迁海令

    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担任教谕一职,是海瑞仕途的起点,而他在这一时期获得的“笔架博士”的外号正好彰显了他为人为官的性格特征,他后来的仕途发展和受挫大致上都是因为这种不事权贵不懂阿谀的性格。海瑞虽然性格狂狷、执拗,但是担任南平县儒学教谕四年的功绩有目共睹,因此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天被擢升为浙

  • 揭秘真实包公:本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的白面小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戏台上的包公,是个大黑脸,黑额白眉,额心上描一白月,加上长长的黑髯口,乌黑的官帽蟒袍,唱起来声若洪钟,底气十足,整一个性情耿直,疾恶如仇的“黑煞星”模样!自宋以来,包公这粗犷豪爽的形象已被民间认可,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殊不料,我脑海的这个形象,竟在一次旅途中被推翻了。那是在开封,一千年

  • 侯景的悲剧:被南北三朝一起逼反的可怜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侯景这个人,会看相的“事后诸葛亮”这样解说他的相貌:“侯景个子矮小,上身长下身短,宽额头高颧骨,脸色暗红,没有胡须,眼神喜欢在地面上左顾右盼,声音喑哑嘶裂。此种相貌,请联想一种动物。答案是豺狼。豺狼有什么特征呢?吃人,也会被人吃!(景长不满七尺,长上短下,眉目疏秀,广颡高颧,色赤少鬓,低视屡顾,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