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成名前的陈庆之:一个根本没有武力的军中文书

成名前的陈庆之:一个根本没有武力的军中文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90 更新时间:2024/1/18 15:40:21

北方大乱,自顾不暇,南方的梁武帝也没闲着,他看到了兴复中原的新希望。从普通五年到七年(公元524年—526年),他连续发兵进攻淮水下游的北魏占领区,首要目标是拿下寿阳。

时隔多年,从前对魏作战功勋显赫的韦叡、曹景宗、马仙琕等人都已去世,老一辈的名将惟有豫州刺史裴邃还在独撑,梁武帝在调兵遣将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普通五年,他请裴邃坐镇,都督征讨诸军事。这次行动比较顺利,寿阳东北的不少城池都被轻松攻拔。裴邃的主力几乎已经攻下寿阳,因后援不继才被迫南撤。

普通六年,裴邃又攻下了寿阳西面的新蔡和郑城(今河南颍上),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紧要关头,年事已高的裴邃却在军中病逝了。

梁武帝以中护军夏侯亶接替裴邃,负责攻打寿阳的行动。夏侯亶是南梁开国功臣夏侯详的儿子,才学虽高,打仗非其所长,寿阳攻防战一时转入僵持。

北面的彭城方面则传来了利好消息,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谋反不成,率部叛投梁国。梁武帝喜出望外,他欣然纳降,派兵北上接应,并命次子豫章王萧综率众将进驻彭城。将领名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武威将军陈庆之

之所以提请注意,不全是因为他后来惊人的表现。仅仅从早年的记录来看,陈庆之在梁国、乃至南朝史上是一个异类。

我们知道,南朝评判一个人的标准,首先是出身门第,其次是品行学问,再次是容貌举止。三者都平常无奇的人,别说做官,即便在社会上,也不会有人瞧得起。陈庆之呢,家族无考,品学未知,貌不惊人,而且武艺很烂,史载他“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连箭都射不来,马都骑不好(比坐小车的韦叡还惨),没有一处可以引人注意的。如果说老一辈名将韦叡的低调有其内敛的因素,那么陈庆之的低姿势,则完全是“事实如此”。

他出身卑微(或者是父母双亡,或者是家境贫贱),自幼追随梁武帝,相当于小仆从。梁武帝好棋,常常与人通宵对弈,别人都吃不消,只有陈庆之可以一夜不睡地陪梁武帝玩。梁武帝对他喜爱有加,登基后,把他放在身边做主书(主管文书)。

普通北伐前,陈庆之除了这个文职,从未在军中做过事,更别提带兵打仗了。梁武帝了解他,信任他的稳重,让他在萧综手下做杂号将军。刚过不惑的陈庆之就这么上了前线。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梁武帝企盼以彭城为据点,扩大北进的规模,谁想行动遭遇了意外,气得他差点没去撞墙。他心爱的儿子萧综不认他这个爹,还视他为仇敌。

梁武帝反齐攻下建康时,将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妃吴淑媛纳为妃子,七个月后产下了萧综。萧综长大后从母亲那里听说此事,便掘开萧宝卷的坟墓,滴血验亲(这相当于古代版的DNA化验,化验过程是,将自己的血液滴到萧宝卷的骨骼上,如若渗入,则两人是血亲。鬼知道是否有科学道理。其实齐梁两萧是只隔了四五代的亲戚,即便采用DNA测验,有所相似也该正常),坚信自己是南齐皇室的后代。他抓住梁魏两军在彭城对垒的时机,连夜逃入魏军大营投降。

梁军十分搞笑地丢了主帅,立时溃散,彭城得而复失,还伤亡数万兵力。沮丧之余,陈庆之却让为良将发愁的梁武帝眼前一亮:他的军队号令严整,全师退到了建康。

于是一年后梁国再次攻寿阳时,陈庆之被授予假节、总知军事。夏侯亶和元树分南北两路合攻寿阳。北魏的主力军正在河北清剿,无法有效支援寿阳。寿阳城破,梁武帝终于如愿以偿。陈庆之升为东宫直阁,负责太子东宫的防务,赐爵关中侯。短短一年之内,陈庆之从小主书一跃为大侯爵,虽说梁武帝有意提拔亲信,但陈庆之的战功还是足以让很多久经沙场的宿将大跌眼镜。

夺取寿阳只是开端。梁军乘胜挺进,在淮北连战连捷,攻到北魏南兖州的治所涡阳(今安徽蒙城)城下。梁军主力的领军是曹仲宗,陈庆之持节监军。北魏援军逼近涡阳,他亲自指挥两百名骑兵,突然袭击立足未稳的魏军前锋,杀得魏军措手不及,前军大败,后军震恐。

两军在涡阳城对垒,从春到冬连续作战,师老兵疲。曹仲宗担心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坚决反对,他手持杖节,站在军营门口喝道:“大军共至此地,已达一年,所耗粮草甚多。各军毫无斗志,还想退缩,哪里是要立什么功名,明明是借机掳掠财物而已。我听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正是破敌之时!我有陛下密敕,违我令者,一概严惩!”(我军疲惫,难道敌军不疲么?为将之人有不畏劲敌的决心,才能取得所向披靡的战绩)

曹仲宗等人被说得面红耳赤,只好依从。陈庆之也不强攻,他乘着夜色,率军偷袭涡阳城周围的魏军据点,一夜攻下四个。天亮后,陈庆之命魏兵俘虏排开阵势,冲在前面,梁军则紧随在后,攻打北魏余下的九个据点,直杀得涡阳城外尸首成山,涡水断流。梁军攻陷涡阳城,又进据豫州的城父,离北魏的统治中心司州不远了。

涡阳一战,陈庆之军队的勇猛简直成了北魏士兵的噩梦。他本人与麾下的士兵个个都身穿白袍,魏国人称他“白袍将军”,“白袍”成了“韦虎”之后最令魏国人恐惧的名词。(个人以为,白色在战场上是对视觉刺激最强烈的颜色,一旦染了鲜血,能起到相当大的震撼敌人的作用。以白袍作为战袍,正蕴涵着作战者莫大的气概与信念。我甚至猜测,《三国演义》里长坂坡白袍小将赵云的设计,可能也受了“白袍将军”的发)

梁武帝决定给陈庆之一次单独表现的机会。河阴惨案后,北魏宗室接连投奔南梁,“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梁武帝封北魏北海王元颢为魏王,命陈庆之为飚勇将军,护送元颢北上称帝,想以此达到控制北朝的目的。耐人寻味的是,他只给了陈庆之不到一万的人马,却险些闹出个天翻地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悲情的袁术:三国山寨皇帝与山寨西施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马未都说过,中国人的审美分四个层次,最底端叫俗艳美,第二层叫含蓄美,第三层叫矫情美,最顶端也就是最高境界叫病态美。西施、林黛玉都是病态美人,她们举手投足扶风弱柳,清丽脱俗不染人间烟火。西施与黛玉的病态美是她们自身美的流露并非扭捏作态,如果刻意模仿难免“东施效颦”。三国时就有这么一位美女,本来国

  • 揭秘:三国历史上孙权为什么酒后说话不算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大凡古代帝王都爱饮酒,孙权也不例外,我在上一篇博文里也介绍了张昭多次犯颜直谏,孙权当面应承背地却依然故我的故事,历史上的孙权不仅嗜酒而且喜欢以酒令来助兴,称吴王时,孙权大宴群臣,喝的兴起,他站起来向大臣们开始行酒令,轮到虞翻时,虞翻却佯装醉倒,孙权以为他不胜酒力转身离去,哪知虞翻却翻身坐起,孙

  • 胡佛简介:美国历史上最坑爹的总统 没有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大多数人相信,正当大萧条蹂躏这个国家的时候,胡佛袖手旁观,无所作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积极干预经济,最终才带来了生机。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不真实的了。首先,在大萧条期间,说胡佛懒坐着,这不真实。他做得蛮多--比任何和平时期的总统做得更多。雷克斯·塔格维尔(Rexford Tugwell),罗斯福新政计

  • 刘邦项羽为何会是结拜兄弟:起家之初的一场相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

  • 鸿门宴的起因:项羽兵近函谷关被刘邦军阻拦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巨鹿之战后,令项羽始料未及的是,活埋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还很少有人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坑杀了二十多万人,很快在

  • 李鸿章与第一批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洋务派在国内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同时,又开始创办出国留学事业。办新式教育都阻力重重,派学生出洋的困难更不难想象,所以派学生出洋留学的一些重要奏折、函件,均由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联名,足见其对此事的重视,亦可见此事的阻力之大,非曾、李联名而难成。曾、李或

  • 中国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寿:因崇尚西学被免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1876年,因滇案签定的中英《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派驻驻外大使,今人看来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此条不值一提。然而,当年这可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体育皇帝:赵匡胤创立少林棍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围棋高手——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高寿皇帝之一,活了86岁,在今天也算是高寿(另见《梁武帝40年不近女色真相》一文)。萧衍能活那么大岁数,大概与其中年以后事佛戒色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小重视体育煅炼。《梁书武帝本纪》(卷1)记载,梁武帝“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

  • 周厉王并不愚蠢:如果听召公的建议一天都过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帝王们在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是不怕天下大乱的,在他们眼里“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但是,一旦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便换了个人似的,没有不希望稳定的。不但起兵造反的要坚决镇压,就是胡说乱说,议论国家大事,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人,也是要严加惩处的。这方面,古今帝王中,周厉王尤甚。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国王

  • 揭秘:古代历史上朋友圈中难以想象的毒辣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朋友有好坏之分,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此乃社交常识,自古皆然。“管鲍之交”需推重,“高山流水”的知己更要珍惜,但是狐朋狗友切不可交,交之往往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古人云:“人心之险,胜于山川。”从古至今,因为交错了朋友而铸成大错悔恨终身的、甚至带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千金难买好朋友”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