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女子的抗争引发的一场法律变革

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女子的抗争引发的一场法律变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66 更新时间:2024/1/22 8:35:41

导读:历朝历代,法律都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也由严酷逐步走宽缓。然而,中国古代的法律修订和变革,往往是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和朝代更替进行的,因为一个女子的抗争从而引发一场法律的变革,却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在汉帝时代,这样的事情还真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引发这场变革的女子叫做缇萦,她是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的第五个女儿。一般认为,这场变革是汉文帝的宅心仁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因为缇萦的抗争,如果缇萦随波逐流于那个时代的一般行事方式,这场变革有可能不会发生,或者至少要晚一些发生。

文帝十三年(前167),齐国的太仓令(管粮库的官)淳于意犯了罪被押送到京城长安拘禁起来。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他骂女儿们说:“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就没有用处了。”他的小女儿缇萦(音:tiying)伤心地哭了,就跟随父亲来到长安。她向朝廷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因触犯法律而犯罪,应当受刑。我哀伤的是,受了死刑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的人肢体断了不能再接起来,虽想走改过自新之路,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来抵父亲的应该受刑之罪,使他能够改过自新。”这封上书还真的到了汉文帝那儿,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下诏说:“上古时期政治清明,只要在有罪的人帽子上画上一个记号,民众就不犯法了。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断足三种肉刑,可是犯法的事情仍然不能禁止,这是因为我道德不厚教化不明所致。现在人犯了过错,还没有施以教育就加给刑罚,那么有人想改过从善也没有机会了。施用刑罚以致割断犯人的肢体,刻伤犯人的肌肤,终身不能长好,多么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为国家的最高父母,这样做,难道合乎天下父母之心吗?于是下诏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代替。并依照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只要他们不逃亡,期满免罪。同时命令有关人员制定出相关法令。这或许就是中国最早的“有期”徒刑吧!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犯了罪,要么处死,要么肉刑,剩下的就是徒役,也就是奴隶,根本就没有“期满免罪”之说。

根据汉文帝的这个诏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提出了具体建议条文:应该判处髡(音kun,拔光头发)刑的,男的改罚城旦(修城墙),女的改罚舂米;应该判处黥(音qing,面部刺字)髡刑的,改为剃发、颈带铁链,男的城旦,女的舂米;应判处劓(音yi)刑的,改为鞭笞三百;应判处刖(yue)刑的,砍断左脚改为鞭笞三百;应砍断右脚以及杀人自首、贪赃枉法,监守自盗已经顶罪而又犯了鞭笞罪的一律公开斩首。已经判为城旦、舂米的,服刑到一定年限,就可免罪。

文帝同意了这些条文。这些法律条文的改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古人认为“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终生不能剃掉的,拔掉头发、脸上刺字、割掉鼻子,他不再是一个社会上的正人,表明他一生一世都是一个“罪犯”。当一个人被判处这样的刑罚,丧失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资格,他还能继续娶妻生子存在于社会吗?封建社会是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父子传承,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儿子,一旦犯了法被判处这样的刑罚,谁又会让女儿嫁给这样的家庭?这就是缇萦和汉文帝都提到的“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的原因。改为修城墙、舂米等劳役活,到了期满,这个人回到了家里,也就是正常的回归了社会。砍脚的那种刖刑更不用说,他不仅不能作为正常人存在于社会,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还会成为这个家庭的重大负担。可见,这样的法律条文的改变,其意义是革命性的,称之为变革毫不为过。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缇萦的抗争,才导致了这样一场重大的法律变革。那么,缇萦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抗争呢?

和世俗观念抗争

父系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重男轻女,缇萦的父亲淳于意也不两样,出了问题,他想到的是自己没有儿子。因为没有儿子,他不拿家当家,到处交游。因为他医术高明,对一些不治之症不肯治疗,因此被病家怨恨并告发。这也可以看做是没有儿子的原因,假如他有儿子,告发他的人有可能害怕结怨仇家而费一番思量。缇萦是一个弱女子,听到父亲的话她也会哭,但她并没有沉默,而是选择了奋起抗争。她跟随父亲到了首都长安,并上书皇帝。从齐国到长安,路途万里,其艰辛可想而知。如果说这个可以通过毅力坚持的话,上书皇帝则更是需要超常的勇气和智慧,缇萦是一个小官的孩子,是一个没有爵位、没有继承资格的女子,她敢于上书皇帝,没有一种抗争精神是做不到的。

和法律条文中的非人性的一面抗争

缇萦的上书,抓住了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人性中的悔恶向善。一个人可能一时会有罪恶的念头,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对自己的不法行为后悔,真正死不悔改的人少之又少。肉刑这种侮辱性的刑罚恰恰是堵住了人们悔改之路。缇萦大胆地指出了这种刑罚的弊端,提出了“想走改过自新之路”这个人性中悔过向善的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她不是仅仅提出“愿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为父亲顶罪,而是先指出肉刑的非人性,然后说让父亲能够“改过自新”!难怪这样的抗争能都得到汉文帝的认可!如果不是缇萦和法律条文的抗争,而她仅仅选择替父亲顶罪,汉文帝能够引起自责并作出废除肉刑的决定吗?

和法律传统抗争

封建社会的观念,父业子承,相对应的是“父债子还”。如果犯的不是十恶不赦之罪,按照汉代的法律传统,是可以用其他方法抵罪的,比如说以钱抵罪。如果淳于意有儿子,他可以选择以自身或其他方法抵顶其父之罪,但是淳于意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他没有了指望,他只有哀叹:“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就没有用处了”。可是缇萦不认可,她主动提出以自己没入官府做奴婢为条件,换取父亲的自由。所以说她是在和法律传统抗争。女子被没入官府为奴婢,一般情况是自身犯罪或者是受父、夫牵连,主动提出来以身为父亲抵罪,不是当时的社会传统,也就不是当时的法律传统,缇萦这样做了,所以说是抗争。

当然,缇萦的抗争能够引发一场法律的变革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汉代社会的开明、汉文帝宅心仁厚等等。诸侯国的太仓令算不上大官,一个小小官吏的女儿为能够给皇帝上书?而这样一个小女子的上书又为什么能够交到皇帝手上?想想吕后能够“称制”当上实际上的皇帝,汉武帝的母亲嫁了人生了孩子还能再嫁给皇帝,就可以知道汉代对女子的宽容,它既超过了前人,也为后世整个封建社会所不及。缇萦的上书,隐含着对法律条文的指责,汉文帝看到了缇萦的上书,没有生气发怒,这不是一般皇帝能够做到的。汉文帝不但做到了,还从自身寻找原因,并做出了检讨和改变,当然是这场变革的主角。不管怎么说,这场法律的变革是由缇萦上书救父引起,她的孝心、智慧和敢于抗争的勇气令人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春秋时期的那些纳儿媳为妻的荒唐国君们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当中有个杨玉环,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因为她美冠当时,受到了唐玄宗的特别宠爱,被封为贵妃。她本来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是唐玄宗用了心机费了手段将她霸占。春秋时期,也有几个这样的国君,本来是给自己的儿子娶妻,当得知这个女子美丽无比时,就把儿子晾在一边,自己纳为妻子。由于时代的因素,

  • 揭秘: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自我推销最成功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战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类人才或者写文章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者游走天下说服国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那些游走之士中,更多的是借游说之机谋取高官厚禄,在显名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但是这些人在获得利益之前,要么是经受了常

  • 晚清慈禧擅权的开始:皇室立嗣违规立了光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1875年1月初,同治皇帝病死。由于同治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便成了问题。按照清代的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出一男性晚辈继承帝位。同治皇帝载淳是“载”字辈,其下是“溥”字辈,按祖制,应从“溥”字辈中选一人继承帝位。但立“溥”字辈的人继承帝位,慈禧将因其孙辈为帝而被晋尊为太皇太后,位虽尊

  • 汉献帝因何而死:历史上最没有尊严的末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东汉末年,宦官杀何进引起土族豪强的不满,起兵诛杀宦官,汉少帝与陈留王刘协被宦官挟持逃出京城,路上遇到董卓,少帝见董卓粗俗吓得面如土色,9岁的陈留王刘协却镇定自若呵斥董卓:“既然你前来勤王救驾,见了皇帝为何不跪?”因此获得董卓好感,被立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当权后大权独揽暴敛凶残,想杀谁杀谁,想

  • 揭秘:三国史上奸雄曹操最佩服的两个文人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奸雄曹操最佩服两个文人,一是荀彧,一是王俊。荀彧,我们都比较熟知,他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21年,多次挽救曹操于危难之中,可谓曹氏第一功臣,曹操经常称赞荀彧、荀攸叔侄俩是天下最大的贤人君子。荀彧很小的时候,南阳名士柯颐就说他将来是“王佐才也”。但荀彧早年仕途坎坷,先在董卓手下做官,

  • 天启六君子案:魏忠贤铲除杨涟为解决东林党首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天启五年(1625)四月的某一天,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将大理寺丞徐大化找到自己的值房面授机宜。要他借熊廷弼案,对杨涟、左光斗等六人实行栽赃。当天晚上,徐大化就写出弹劾杨涟等六人的奏章,第二天送至御前。魏忠贤本是河北肃宁县一个混混,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因赌博输得精光,竟到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地步。万般

  • 杨慎家族缘何离开了大明的权力中心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一门三代进士,还出了一个状元。这样的家族不仅仅在新都,就是在全国,亦属罕见。

  • 当皇帝就得靠抢:揭秘唐高宗李治悟出的生存策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阳寿尽了后来怎么会多了20年,唐高宗李治下面一个皇帝是谁,如果李世民多活20年

    导读:他翻开李世民给他的教科书,李世民写的书就像他做的事,冠冕堂皇,全是大道理。李治天资有限,猜不透父亲的哑谜。他苦苦思索,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才让他做起事来缚手缚脚?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唐朝历史,看看自己的爷爷、自己的爸爸是怎么当皇帝的。最后,李治得出一个结论。在唐朝,当皇帝不容易,要靠“抢”!爷爷

  • 汉高祖刘邦得江山封功臣:如何让未受封者不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献帝还有收人在后头,皇帝打下江山把功臣全杀了,就让我万里江山去纵横

    导读: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一口气封了二十几个功臣。接下去,其余的将领日夜争功不止,竟然封不下去了。有一天,汉高祖看见那些尚未得到封赏的将领成群结伙地坐在沙地上,神色诡秘,交头接耳。他不禁起了疑心,询问谋臣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说:“陛下怎么连这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商量谋反啊。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前期一直失败的原因,反复无常的人的表现,刘备后期为什么这么狂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提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而吕布的部下却说他“反复难养”(同上书·裴注引《魏书》),前者说他有信义,后者说他没有信义,是互相矛盾的。其实,无论是古人或今人,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而作为群雄角逐中的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