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缔造和平,不修长城的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缔造和平,不修长城的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729 更新时间:2024/1/24 10:33:23

万里长城,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它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的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修筑长城的狂潮,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中载到:“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能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

”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汉武帝更是修筑长城的积极推动者。此后的东汉、北朝、隋朝等也没有停歇下来,这其中仅隋杨坚父子统治的38年里就曾大规模修建过5次之多。

网络配图

后到宋朝时期,宋太祖宋太宗兄弟都是修筑长城的积极倡导者,据史学家考证:现在位于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境内的宋代长城,乃是杨业之妻佘太君的从弟、宋朝名将折御卿所修筑。到了明朝,再次创造了修筑长城的高潮,现存留于世的就是明长城,主要由张居正部下戚继光所督筑。至清朝,清康熙帝下令:永不筑长城。至此,大规模修筑长城才告一段落。

尽管如此,小打小闹却始终没有停歇,并没有做到所谓的“弃长城而不用”:康乾年间的清政府曾修筑长城个别关口和城墙,对山海关等重要关口和长城段,都有相当规模的修缮和使用,而位于河北西北的“大境门”就是这一时期修筑的最大长城关卡之一。

到了同治年间,还专门修筑了对付起义军捻军的清代长城,分布于现山东、安徽、河南、山西、河北之间,规模也不小哟。当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发起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号召。可以这么说,修筑长城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史之中,成为历朝历代帝王端赖“举国体制”的“保留项目”,长城也成为官家颂扬的“专利”对象。

不过,纵览中国历史,我们惊奇发现:中国史上真正没有修筑长城的只有两个朝代:唐朝和元朝。现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唐长城牡丹江边墙(位于现黑龙江牡丹江市境内),乃是当时由靺鞨族所建立的东北亚封建割据政权渤海国所修筑,与唐朝本身无关。

元朝因为乃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人所建立,其统治力量之强,统治地域之大,足见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那么,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唐朝又为什么不修筑长城呢?这就得从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谈起。

一代伟人毛泽东诗句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唯有唐太宗让修筑长城之举戛然而止是有原因的。唐高祖李渊依靠儿子李世民绝世的军事才能攫取了隋朝政权而建立了唐朝,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他老人家的主要精力还在于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统一战争,同时加强政权建设,也没有精力去修筑长城。

网络配图

九年后,李世民即通过发动“玄武之变”从父兄手中血腥夺取了唐朝政权。唐太宗继位后随即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为政清廉,轻徭薄赋,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但由于当时李唐王朝立国不久,尚处在外夷包围之中,北有东突厥,西北有高昌、西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东北有契丹、奚、高丽等。如何妥善地处理好唐朝与周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始终困惑着唐太宗。

在他继位第三年东吐厥首领颉利拥众犯边,唐太宗本着“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者,下也”的原则,以“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为理由,一口拒绝了群臣劳民伤财在中大漠边缘修一道长城的请求。唐朝是在隋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太宗冷静地总结隋炀帝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不能善待胡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隋炀帝杨广“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死者太半”,“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比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 他还告诫手下:“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唯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这表明他决不步其后尘的决心,因为他看到了大肆营造、虚耗民力的弊端。

在历数隋炀帝所有不是的同时,面对朝廷官员借助秦汉抵御匈奴的历史经验而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向其“请修古长城”的建言,李世民认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他又对群臣说:“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这其中用意很明确,那就是用李世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劳民”,他重视的是“人心”。

在他看来,扫清外寇,消除边患,缔造和平,修筑长城并不是正确选择,人才与人心的作用才更强大而持久。当然,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与隋炀帝生母乃亲姐妹)、太宗之母窦氏都是胡人,身有一半有余胡人血统的李世民,在与对外政治、外交经济交往及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在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大家气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华夷一体”的安边理念,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思想无数放大,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他摒弃了历代汉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打破了以长城限定南北的旧有模式,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大肆任用少数民族官员,并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表现出他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风范,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网络配图

边区诸多部落国家纷纷并入唐朝版图或和亲称臣,尊李世民为“天可汗”;都城长安呈现出“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唐朝政权自此历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

君王有道三边静,何劳万里筑长城。在修筑长城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别具只眼,特立独行。“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如骥尾受苍蝇,可使日千里也。”唐太宗在安边问题上突破了传统思路,没有将长城看作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他对长城的作用与意义评价自然也不积极,而且影响了唐朝政权后来的所有统治继承者。

当然历史上贬损长城的也还大有人在,尤以唐朝文人为甚(也许是在迎合拍马屁哟!)。唐代诗人胡曾在《长城》诗中写道:“祖舜宗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代诗人王翰在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吟道:“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这也大抵代表了当时的民意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皇太极改国号之谜:为什么从后金变成大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

  • 崇祯杀魏忠贤后悔了吗?崇祯皇帝的兴国梦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任的大太监魏忠贤下手了。撤销魏忠贤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锦衣卫派员对魏忠贤严

  • 中国史书上记载最早的一个太监自行阉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网络配图竖刁(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

  • 最牛假太监仇士良 一生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血债累累的假宦官缘何能窃国弄权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宦官,论名气,绝对比不上秦末的赵高、北宋末的童贯、明末的魏忠贤等;然而,论罪恶,却决不在赵高、童贯、魏忠贤等人之下;况且,历史上的宦官篡权往往只限于一朝皇帝,一旦皇帝更换,则意味着灭顶之灾的到来。而此人却历经六朝皇帝而不倒,更令人匪夷所

  • 崇祯年间关宁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忠尽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孙承宗,高阳人(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天启二年以帝师身份督辽,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图片来源于网络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大举进攻,从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朱由检传旨让孙承宗去守通州。孙承宗于是领二十七名骑兵出东便门,直奔通州。他

  • 明朝朱祁镇是如何平静而老辣的清理朝臣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朱祁镇又重新回到了这里,他改元天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但这一天真的来了,他很感激那些扭转他命运的人,对这些扭转他命运的人都达到了他们的理想。政变的首席策划者徐有贞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封为武功伯;石亨晋升为忠国公;曹吉祥为宦官首脑;杨善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们的追随者也各有赏赐。网络配图我们的天子似乎

  • 中国最丑太监李辅国 拥立两位皇帝后杀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领导了史上最温馨的后宫以后,大唐王朝的后宫便再也没有温馨和平静过了。或为争夺后位而大开杀戒,或为享受特权而淫乱后宫,或为谋夺储位而勾心斗角;唐高宗的武皇后如是,唐中宗的韦皇后如是,唐玄宗的武惠妃亦如是。到了唐肃宗的张皇后,同样也没有逃脱大唐王朝后宫历来不平静的历史怪圈。后人常把韦

  • 明朝名将袁崇焕:为何下场却和岳飞一样冤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金庸小说《碧血剑》里的主角袁承志,武艺高强,有情有义,出身也很厉害,乃是明末忠臣袁崇焕之子。后来他的父亲中了奸人之计,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全家满门抄斩,年幼的袁承志被家中的一个哑仆冒死救出,后来拜到华山门下,练得绝世武功,并和美女温青青、九公主等发生悱恻的爱情云云。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袁承志的老爸袁

  • 三国趣闻: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何不投靠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曹操的识人用人之长,如果诸葛亮投曹操必然可以得到重用,可是诸葛亮却是宁可抱膝长吟也不投曹。后来遇到了曹操的对手刘备,诸葛亮才出山相助。当时诸葛亮有很多选择,他为什么选择了刘备?东汉成规,征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属。这种地方政权和世家

  • 夺权没杀人的王莽为何背负了千载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篡权”,在这样的封建伦理道德前提下,篡权的臣子必然会被永生永世地钉在“耻辱柱”上。作为篡权者的代表人物王莽,也必然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坏人形象。然而,王莽的一生是否真的不可原谅呢?客观地说,王莽除了偶尔手段有些过火外,他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他的思想,更是为社会的发展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