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德才兼备的察必皇后以淡泊之姿赢得众多民心

德才兼备的察必皇后以淡泊之姿赢得众多民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094 更新时间:2024/1/21 16:00:19

察必皇后是济宁忠武王的女儿,聪慧机敏,容貌美丽。但是后人提及察必皇后最多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的审时度势。那时,南宋的太后被俘虏至大都,水土不服。察必皇后一时善心大发,请求丈夫将太后送回江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忽必烈不肯答应,但是察必皇后不肯放弃,一连求了三次。这时忽必烈才对察必皇后说了他的真实意图,如果将太后放回南宋只怕会害了她。要是真为太后好,就让她待在大都。并让皇后多做做南宋太后的思想工作。察必皇后一点就透,读懂了丈夫的真实意思。

至此之后察必皇后不再提释放南宋太后,而是配合丈夫,对太后多加关心。南宋太后自觉回归无望,出家为尼。为此,察必皇后还将免税的土地拨给太后当做她的生活费。因为察必皇后的用心,太后一直对家国仇人心生感激。

翰林学士曾经为忽必烈讲过唐史,读到长孙皇后的事件时,皇帝让学士到皇后寝殿前读。察必皇后承诺自己会多读这样的故事。

察必皇后并不爱铺张浪费,相反是个勤俭节约的人。一次,察必皇后曾经使用了丝绸。忽必烈知道后说,丝绸是军需用品,不可随便取用。于是,察必皇后带领宫女自己纺织,不仅将旧弓弦的丝织成绸缎,也将无用的羊毛编织成地毯。世人赞叹一个皇后竟能勤俭节约都这个地步。察必在历史上留下的声名并不响亮,但她确实是一个贤明的皇后。

察必的故事

察必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一则关于她改制衣帽的趣闻。蒙古帽本来是没有帽檐的,忽必烈常常会觉得阳光刺眼。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察必。察必兰心蕙质,聪明机智,想到在蒙古帽边缘加上前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忽必烈很喜欢这种样式的帽子,自此之后就成为了蒙古帽的定式。察必还为丈夫缝制了一件衣服。它没有前襟,没有领口,也没有袖口。后长前短,非常便于骑马射箭。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很快大都就开始流行起来。

察必也经常会劝谏忽必烈。元朝灭亡宋朝,忽必烈在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大家都非常高兴,只有察必闷闷不乐。忽必烈询问他已经征服了整个江南,以后不用发生战争,为什么还不高兴呢?察必回答,她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哪个帝国能够绵延千年,她不希望元朝最终的结果也像宋朝一样。忽必烈为了让察必能够高兴起来,命令太监将他从南宋皇宫中拿来的珍宝带到皇后寝宫前。但是察必只匆匆看了一眼就离开了。面对丈夫的询问,察必只好说出原因。原来察必不忍心拿宋王朝积攒多年的珍宝。那本是留给赵氏子孙的。

察必登上后位后,依旧不改自己朴素的作风。传说,察必在王宫前亲自栽种了名为誓俭草的植物,用以劝告皇室勤俭节约。察必在富贵中依旧不忘勤俭,这是非常少见的。察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后。

忽必烈察必

忽必烈察必的婚姻一开始是政治婚姻。察必的父亲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黄金家族为了笼络人心与之联姻。但是察必的魅力很快就征服了忽必烈。察必不仅是元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也是最受皇帝宠爱的女人。察必事事以忽必烈为重,以淡泊之姿赢得了丈夫的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察必生命中共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元朝的大事。忽必烈是一个打仗天才,他的势力很快就引起了他哥哥也就是蒙古大汗的忌惮。忽必烈为了避嫌,把察必和子女送到汗廷当人质。察必在这过程中没有半点异议,下定决心与丈夫共患难。这件事让忽必烈察必真正成为了生死与共的爱人。

察必的另一个明举在忽必烈继承汗位时当机立断。当时蒙古大汗去世,幼弟阿里不哥也对汗位虎视眈眈。而忽必烈还在前线攻打中原,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察必给忽必烈送去了政治密报,忽必烈最终下定决心回京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终忽必烈成就大汗,为他日后统一中国奠下基础。察必在忽必烈继承汗位的事件上,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察必也经常劝诫忽必烈。一次,有官员奏请将京城郊外的农田划为牧场,得到了忽必烈的允许,皇后想要劝阻。一次,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察必也正好在身边。皇后故意指责这个汉臣为什么不劝阻皇帝划农田为牧场。忽必烈听到察必的话后默不作声,最后牧场的事不了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隋唐大臣宇文化及想当皇帝是因为看上了萧皇后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人固有一死,假如能当上一天皇帝岂不快哉!”说过这句话的,那就是宇文化及,其实他也是一代豪杰,至少因为这句话,而被世人皆知。图片来源于网络宇文化及,是隋唐时期的人,老家在群武川,就是如今的内蒙古武川西,并且他是隋朝大将宇文述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常常做一些犯法的事情,就被居住在长安的人称其为“轻薄公子

  • 揭秘远支宗室隆武帝朱聿键能当皇帝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隆武帝朱聿键是历史上南明时期的第二个皇帝。1644年,崇祯帝离开了人世,弘光帝创建了南明王朝。弘光帝作为第一个皇帝却很快就被清军杀死了,南明朝堂震荡,许多大臣开始拥护朱聿键,在大臣的辅佐下,朱聿键登基为帝。隆武帝朱聿键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不能和整个局势对抗的。图片来源于

  • 皇帝不当偏偏出家当和尚 结果却是如此荒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满清初年的时候有清宫“四大疑案”,其中有一个就叫“顺治出家之谜”,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满清王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很多野史笔记里面都说这顺治皇帝并没有死,其实他是到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了,而且他之所以出家是因为他心爱的妃子病死了,这就可有意思了,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跑去当和

  • 朱元璋第八子为啥自焚而死?疑似陈友谅的遗腹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得到了一个令他痛心疾首的消息,他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在长沙的王府与其王妃自焚而死。关于朱梓自焚的原因,坊间一直流传这一种说法,甚至连明朝中期的内阁大学士王鏊都对此深信不疑!究竟是什么样说法呢?其实朱梓是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的遗腹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鏊是

  • 揭秘历代开国皇帝为什么都要杀戮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煌煌二十四史,历代开国皇帝在打下天下后,无不屠戮功臣,这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规律!我们先来分析下大多数历代开国皇帝或者为开国做出开辟奠基能力的人都有哪些特征:网络配图一:与生俱来的军事才能最典型的莫过于司马懿(虽然不是晋的开国皇帝,但是没有他,就凭他的那几个蠢儿子,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连诸

  • 曹操一生中的七次痛哭 都是为谁而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中关于曹操哭的记载总共有七处。曹操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而流泪,他的这七次哭,都是为身边人而哭。这七次哭分别是:一是哭袁绍,二是哭陈宫,三是哭荀攸,四是哭郭嘉,五是哭典韦,六是哭庞德,七哭爱子冲——一,哭袁绍:那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败二袁,攻占了邺城时,他亲自到袁绍的墓祭奠这位宿敌旧友,他一边祭

  • 刘邦和朱元璋为何滥杀打天下的有功之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说刘邦与朱元璋二人是白眼狼,没有半点儿冤枉的意思。先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聚集力量、争取同盟军,先后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这同时也成为他称帝之后贯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隐患,于是,在吕后的帮助下,刘邦选择了杀戮功臣。在诸位功臣中,韩信成了首当其冲者。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上自将而往,信病

  • 唐朝痴情种子李豫:空悬皇后之位等爱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李豫是大唐王朝的的第九位皇帝。论起当时的辈份,他是唐玄宗的孙子,唐肃宗的儿子。李豫,初名俶,开始的时候曾经因为作战有功,而被封为广平王。图片来源于网络唐玄宗在位时期,在因安史之乱导致的马嵬坡事变中,三十岁的唐代宗李豫由于手中握有兵权,而被封为“兵马大元帅”,并且下旨由他带领军队平定叛乱,收复沦陷的都

  • 曹操临终遗言不谈军国大事 曹操临终遗言谈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一代枭雄一生致力于军事政治,但没想到他临终前谈的却无关政治,遗言中没有军国大事,却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一个人的一生会说很多话,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一般说来,遗言当然都是最重要的话,甚至是一生所悟出来的道理。但有些人也会在遗言中说些“不重要的话”,这里还不乏名人,甚至是曾经很“重要”的人。

  • 巨鹿之战项羽活捉王离 谁能做到历三代而不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阴谋杀死宋义当上上将军后,立刻派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领军二万,渡过黄河,杀奔巨鹿,解救赵国之围。此时,在巨鹿城外,章邯自得王离来援后,声威更振,加上粮食自甬道源源不断运来,可谓兵多粮足,攻城益急。而赵将陈余自从与秦军交过一次锋失败后,再也不敢正面迎敌,只在巨鹿城北驻扎,只守不攻。这可急坏了巨鹿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