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崇祯皇帝为何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39 更新时间:2024/1/29 16:17:14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众所周知明朝是被清朝所替代的。但明朝却不是毁在满人的手里,而是被汉人农民起义军拉下马的。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无路可逃,自缢而亡,屹立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网络配图

一个帝王、一大票“忠臣良将”,忙活了半天结果还是亡了,可到底是怎么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崇祯无能刚愎自用把大明朝给折腾完了,也有人说是天道亡明、大明气数已尽。总之,在多数人看来是崇祯辜负了一干“忠臣良将”,将明朝给灭亡了。然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崇祯真的辜负一干“忠臣良将”吗?

一些学者们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明朝灭亡固然有天灾瘟疫和崇祯多疑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那些所谓的“忠臣良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祟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中,可以说是非常的勤政。他励精图治,希望重振朝纲,中兴大明。可是他却生不逢时,万历、天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到崇祯时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在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崇祯时代的臣子,大多不过是只知有朋党,而不知有朝廷的利己者;整个官僚集团也已分裂成一个个利益集团;因私而害公是官场的常态。套用“革”中流传得很广的一句话,那时就是“爹亲娘亲不如派性亲”。正因为如此,当时没有一件事是崇祯皇帝想做就能够做得成的。出于朋党的利益,凡是敌对一派反对的另一派就一定拥护,凡是敌对一派拥护的另一派就一定反对,弄得崇祯皇帝里外不是人。至于是与非,根本就不重要;但表面上,却又是极其重要的。

那时,一个主张提出来,先要看看政治上的正确与否。而怎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少有人会真正关心。比如,崇祯皇帝想要集中力量平息陕西、河南方面的“匪患”,而试图与关外的满族政权议和。这本来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它在政治上却是不正确的。因为,“东虏”与大明朝在政治上向来是不对等的;议和意味着明朝皇帝向蛮夷之人屈尊。惟其如此,关于议和的事,崇祯皇帝只敢暗地里与少数阁臣和亲信太监在非常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秘密一旦泄漏,则必须由参预此事的大臣来承担“欺君之罪”,以保证皇帝本人政治正确,以免受到臣下的非议。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本人对臣下谏阻“议和”也非常讨厌,认为把这样的措辞强加于自己,不仅歪曲了自己的意思,也抬高了东虏,贬低了朝廷。所以,一旦有消息灵通的大臣上书反对“议和”,崇祯皇帝就会十分恼怒。他认为与东虏不是议和,而是“抚议”,符合“柔远能迩”的古义,也显示了朝廷对关外满族的政治优势。至于“抚议”些什么,崇祯皇帝既不愿割地,也不愿赔款,幻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厢情愿得让人绝倒。结果,偷偷摸摸的“抚议”,始终“抚”不出个结果,明朝因此不能倾全力“剿匪”,眼看着各路起义军奄奄一息,又眼看它们死灰复燃。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快要攻入京城时,那些所谓的“忠臣良将”在做什么?大顺军占领北京时,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而其他的官员则是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权政府报名请求录用,真所谓“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文人如此,军官又是如何?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除了在宁武和保定两地稍遇抵抗以外(其实在保定城里“代帝亲征”的大学士李建泰也是主张投降的),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明朝辽东军队和官员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由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领于三月十三日全部进关,驻扎于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当他们得知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明朝廷已经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归附了大顺政权。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奉李自成之命与明朝投降总兵马科领军西行收取四川。至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入大顺政权的编制中,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所接管。

网络配图

看到这样的文臣武将,我们又怎能说明朝灭亡是因崇祯辜负一干“忠臣良将”所造成的?可怜的崇祯呀,在自缢之前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身边竟然没有一个臣子。崇祯死前曾斥责士大夫:“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就连起义造反的李自成也曾说过崇祯“君非甚暗”,只是“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至此看来,明朝的灭亡,崇祯或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的那些“忠臣良将”就可以不承担“亡国之臣”的责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德才兼备的察必皇后以淡泊之姿赢得众多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察必皇后是济宁忠武王的女儿,聪慧机敏,容貌美丽。但是后人提及察必皇后最多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的审时度势。那时,南宋的太后被俘虏至大都,水土不服。察必皇后一时善心大发,请求丈夫将太后送回江南。图片来源于网络忽必烈不肯答应,但是察必皇后不肯放弃,一连求了三次。这时忽必烈才对察必皇后说了他的真实意图,如

  • 隋唐大臣宇文化及想当皇帝是因为看上了萧皇后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人固有一死,假如能当上一天皇帝岂不快哉!”说过这句话的,那就是宇文化及,其实他也是一代豪杰,至少因为这句话,而被世人皆知。图片来源于网络宇文化及,是隋唐时期的人,老家在群武川,就是如今的内蒙古武川西,并且他是隋朝大将宇文述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常常做一些犯法的事情,就被居住在长安的人称其为“轻薄公子

  • 揭秘远支宗室隆武帝朱聿键能当皇帝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隆武帝朱聿键是历史上南明时期的第二个皇帝。1644年,崇祯帝离开了人世,弘光帝创建了南明王朝。弘光帝作为第一个皇帝却很快就被清军杀死了,南明朝堂震荡,许多大臣开始拥护朱聿键,在大臣的辅佐下,朱聿键登基为帝。隆武帝朱聿键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不能和整个局势对抗的。图片来源于

  • 皇帝不当偏偏出家当和尚 结果却是如此荒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满清初年的时候有清宫“四大疑案”,其中有一个就叫“顺治出家之谜”,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满清王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很多野史笔记里面都说这顺治皇帝并没有死,其实他是到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了,而且他之所以出家是因为他心爱的妃子病死了,这就可有意思了,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跑去当和

  • 朱元璋第八子为啥自焚而死?疑似陈友谅的遗腹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得到了一个令他痛心疾首的消息,他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在长沙的王府与其王妃自焚而死。关于朱梓自焚的原因,坊间一直流传这一种说法,甚至连明朝中期的内阁大学士王鏊都对此深信不疑!究竟是什么样说法呢?其实朱梓是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的遗腹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鏊是

  • 揭秘历代开国皇帝为什么都要杀戮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煌煌二十四史,历代开国皇帝在打下天下后,无不屠戮功臣,这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必然的规律!我们先来分析下大多数历代开国皇帝或者为开国做出开辟奠基能力的人都有哪些特征:网络配图一:与生俱来的军事才能最典型的莫过于司马懿(虽然不是晋的开国皇帝,但是没有他,就凭他的那几个蠢儿子,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连诸

  • 曹操一生中的七次痛哭 都是为谁而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中关于曹操哭的记载总共有七处。曹操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而流泪,他的这七次哭,都是为身边人而哭。这七次哭分别是:一是哭袁绍,二是哭陈宫,三是哭荀攸,四是哭郭嘉,五是哭典韦,六是哭庞德,七哭爱子冲——一,哭袁绍:那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败二袁,攻占了邺城时,他亲自到袁绍的墓祭奠这位宿敌旧友,他一边祭

  • 刘邦和朱元璋为何滥杀打天下的有功之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说刘邦与朱元璋二人是白眼狼,没有半点儿冤枉的意思。先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聚集力量、争取同盟军,先后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这同时也成为他称帝之后贯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隐患,于是,在吕后的帮助下,刘邦选择了杀戮功臣。在诸位功臣中,韩信成了首当其冲者。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上自将而往,信病

  • 唐朝痴情种子李豫:空悬皇后之位等爱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李豫是大唐王朝的的第九位皇帝。论起当时的辈份,他是唐玄宗的孙子,唐肃宗的儿子。李豫,初名俶,开始的时候曾经因为作战有功,而被封为广平王。图片来源于网络唐玄宗在位时期,在因安史之乱导致的马嵬坡事变中,三十岁的唐代宗李豫由于手中握有兵权,而被封为“兵马大元帅”,并且下旨由他带领军队平定叛乱,收复沦陷的都

  • 曹操临终遗言不谈军国大事 曹操临终遗言谈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一代枭雄一生致力于军事政治,但没想到他临终前谈的却无关政治,遗言中没有军国大事,却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一个人的一生会说很多话,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一般说来,遗言当然都是最重要的话,甚至是一生所悟出来的道理。但有些人也会在遗言中说些“不重要的话”,这里还不乏名人,甚至是曾经很“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