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一生艰辛创业错过的文臣武将有哪些?

刘备一生艰辛创业错过的文臣武将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75 更新时间:2024/2/17 7:05:13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创业之艰辛,命途之多舛,转战数州最终才建立蜀汉政权,其事迹与曹操、孙权相比可见一斑。不过刘备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前,确实错过了太多人才,也由此后来刘备深知大事难成在于人才缺乏,例如徐州陈登、幽州田豫、颍川徐庶等等。也许刘备是命该如此,在依附荆州刘表时,恨自己四十余岁仍寸功未建而不得不有“髀肉复生”之叹,直到他五十岁左右才有荆州的立锥之地。由刘备事迹观之,成功不仅仅源于才华,更源于坚定不拔之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刘备、曹操、孙坚三人来看,曹操和孙坚都是有政治资本的,曹操类似现在的“官二代”,二十岁左右就成为洛阳北都尉,孙坚也是官宦世家,在黄巾起义前就担任过三地县丞,虽然刘备出生于没落的皇家贵族,但是二十八岁还不能解决温饱,后世学者对刘备是不是皇族仍争论不休,其实不管刘备是不是皇族,至少刘备创业艰辛确是事实。由于孙坚、曹操官宦世家的关系,不用收揽民心就有许多的人才去依附,就例如袁绍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一样,然而刘备必须从摸爬滚打做起。

平定黄巾之后,刘备仅被封为安喜县尉,后弃官投奔公孙瓒,并结识了赵云和田豫,将这二人引为知己,赵云不必多说,然而就是这个后来成为曹魏名将的田豫被刘备错过了。田豫,字国让,官至太中大夫,曹魏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第一名将,陈寿在《三国志》中,将田豫与满宠、牵招、郭淮同列一传,足见田豫之才能。

刘备在投奔公孙瓒后,年少的田豫将自己托于刘备,其后刘备援救曹操进攻的陶谦而到徐州,曹操退军之后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田豫因为母亲年老而回家乡,刘备哭着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在《三国志》中记载,田豫追随刘备大致就是这些事迹,而在这里差一点赵云也不能随先主创业,赵云也随刘备一同到徐州,不过赵云属于公孙瓒部将而回到幽州,其后赵云兄长病亡弃公孙瓒回乡,而正好刘备依附袁绍时,运气好在邺城遇到了赵云,此时的田豫因为公孙瓒被袁绍吞并后归附鲜于辅,鲜于辅又投降曹操,田豫才为曹氏集团服务的,所以刘备错过了田豫确是刘备运气不好,差点连赵云也错过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徐州之后,陶谦礼遇于刘备,并屯驻小沛且表其为豫州刺史。不久,陶谦病危,将徐州托付于刘备,刘备接替徐州牧,得到糜竺、陈登等人的拥戴。陈登,字元龙,徐州下邳人,曹操时期为广陵太守、伏波将军,不过三十九就过世了,可谓英年早逝。

陈登文武双全,才智过人,被陶谦举荐为典农校尉,主管徐州的农业生产,担任广陵太守时,大破江东孙氏的进攻。刘备和陈登可谓是英雄惺惺相惜,史书记载魏国司徒陈矫曾为陈登的功曹,陈矫与陈登谈论,陈登说:“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陈群的父亲)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华歆);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名士赵昱);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孔融);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

然而刘备对陈登也有很高的评价,刘备在荆州与刘表、许汜谈论陈登,许汜认为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许汜此言被刘备责备而表示不满,并且深情的说:“像陈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

当了解到这里,陈登慕刘备之雄才大略,并且对刘备有拥戴之力,那为什么陈登不随刘备走呢?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陈登是曹操的人,其实陈登是为了灭吕布而倾向曹操,陈登不随刘备走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陈登跟田豫一样,陈登的父亲陈圭年迈不能随行,致使刘备再错过陈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魏国的司空陈群也曾追随过刘备,担任刘备的别驾,在刘备进攻袁术时,陈群曾建议刘备防备吕布,最后吕布果真偷袭徐州,陈群与父亲避难徐州,曹操破徐州之后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当然《三国志》中未记载,陈群怎样看待刘备的?而且陈群也是因为有老父亲要照顾,而且相对于四处奔波的曹操来说,曹操更值得追随,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悲情的英雄,当然糜竺能够矢志不渝的追随刘备,最重要的是刘备是糜竺的妹夫,而孙乾简雍的父母,史书未记载,也许孙乾与简雍少孤的可能性很大。

刘备四处游荡,游到了家门刘表的地盘,暂时在新野安了家,之前刘备军团的人才几乎没有增加,也许此时的刘备已经认识到谋略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好颍川徐庶前来投奔,为刘备训练士卒,整顿军事,乘机进攻正在忙于北方战事的曹操,由于刘备军少,然而也略有小胜,大败曹仁。

就在曹操回过神来的时候,料想刘备军中必有高人相助,最后得知是颍川徐庶,取徐庶的母亲到许昌为人质而让徐庶投奔。

其实《三国演义》有误,徐庶是在刘备请出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被曹操要挟救母侍曹的,而且如果没有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就不可能有诸葛亮为其规划战略方针,并且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是徐庶曾为刘备大破曹仁以及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足可见徐庶并非等闲之辈,而且徐庶北归曹操之后,确实未为曹操献过一计,当然这不是徐庶无才,如果无才怎能大破曹仁呢?在未献一计的情况下,徐庶仍然官至御史中丞,足见徐庶才干卓越,曹氏才会将其置于高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秦始皇终生不立皇后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这中间有9年的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

  • 诸葛亮侄子曾受百姓拥护后死于非命被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恪梦想着成就一番伟业,但在这条路上必定是血雨腥风、惊心动魄。五个顾命大臣中,先后有两个人对他动了杀心,一个在诸葛恪对魏两次作战之前,一个在作战之后。执政初期相当英明第一个人是中书令孙弘。历史上出镜的机会极少,他的职位是帮助皇上处理政务,类似于秘书。他有一件事比较出名,那就是害死了朱据。朱据是孙权

  •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开疆扩土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君主制国家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与权的矛盾,尤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所有的大权都集中到一人之手,即令这个人是天才,是圣贤,也必须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才能治理好国家。 如果面向全国选择,或者面向一个较大的族群选择,也不难选到这样的人。偏偏家天下的君主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皇帝的儿子而且嫡长子。如果碰巧是

  • 揭秘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何还能当30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历来对史事都存在不同看法,这本是正常现象。比如近日有学者称水浒一百单八将都是土匪强盗,瞬时引来板砖无数。其实,如果站在宋皇帝的立场上看,他们不是恐怖分子是什么?孔子是丧家犬,李白是古惑仔,换个角度解读下历史,更新一下一成不变的固定思维,不必大惊小怪,时代的变化是谁也挡不住的,这里要说说刘禅。图片来源

  • 盘点:三国时期三个最成功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天下纷争,时局动荡但时势造英雄,故而也出现了很多一时无两的人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时期三个最成功的武将,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1、关羽关羽,从“桃园三结义”开始正式出道,跟随大哥刘备辗转了很多地方,从刘备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就愿意跟随他,义字当头。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厉害,温酒斩华雄一

  • 历史上唯一民选皇帝王莽:纂汉不合历史环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说汉高祖刘邦是位圣德明君,笔者不敢苟同;说王莽是野心勃勃的篡汉者,笔者也不尽然赞同。还原真实的历史,也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都说王莽是反面人物,史上贬多褒少,有史学家认为他也有积极作用,肯定了他的改革意图。但是阴谋与虚伪始终都是扣在他身上的帽子,篡汉的野心家也成了推不翻的定论。网络配图王莽的姑

  • 三国中最牛的家族琅琊诸葛氏:不仅仅是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一门精深的文化,一个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而家族观念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又有着极高的地位,从一个家族的起源、繁荣、衰败就可以反观一个时代的兴衰。近些年,大家又开始对族谱重视了起来,寻根的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兴盛了起来。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家族,可以这么说吧,少了这个家族的存在,

  • 揭秘:汉高祖刘邦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和项羽有着完全不同的出身和经历,刘邦只是农户出身,在起兵以前就是一个小混混一般的人物。而项羽出身名门,以勇武而闻名。项羽的优势如此明显,最终却败于刘邦,这最终的结果与他们的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网络配图他们俩的性格差异在鸿门宴中就表现地十分明显。刘邦虽然出身寒门,但是知人善用又谦虚谨慎,而且为人

  • 三国秘闻:赵云深受诸葛亮信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蜀国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但是也出了很多勇猛的将军。其中有一位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他就是常山赵子龙——赵云。赵云,字子龙,是常山人,所以常称自己“常山赵子龙”。赵云自幼身体就非常结实,而且还喜欢练武,一身武艺从小就积攒而来,同时赵云也不是一介莽夫,他在年轻时不爱逞强,虽然有勇但是不斗勇,而且赵云

  • 和珅察言观色:乾隆想小便递上便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和珅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且常出奇招。网络配图乾隆的母后去世时,和珅的表现最为出众。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官宦臣下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网络配图此外,史书载,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别人都很着急。和珅闻知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溺毕继续起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