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合法嘛?发生过“烛光斧影”嘛?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合法嘛?发生过“烛光斧影”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570 更新时间:2023/12/8 10:29:34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一般在临终前,身边仅有几个贴身大臣,有的皇帝更是暴毙,而身边无一人,所以有些皇帝的临终遗诏不知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更是扑朔迷离!尤其是仅有的几个托孤大臣一旦故去,宫廷内幕就更成为不解之谜了!在没有第一手确切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凭“其他”资料来推测其来龙去脉,真真假假,难以琢磨,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些至今还在争论的遗诏真假之谜!中国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同时史学家崇尚秉笔直书,但这两项若并行不悖恐怕难以做到!后人在翻阅官修的史书时,发现有些皇帝在活着的时候,被叙述的详尽周全,有声有色,然而在记述皇帝死亡前后的情形时,文字都很晦涩,或简而不明;或略而不述!尤其是大部分官修史书在皇帝死亡前后的情形叙述上过于“谨慎”!而所谓的“野史”往往记载较为详细,有模有样,真真假假后人更难以分辨真伪?所谓野史,包括当时或稍后的官员的私人笔记,以及民间传说!所以到底是哪一种记载更真实?一般持谨慎、严谨态度的历史研究者,均以官修史书为依据,“野史’只作为参考,难免有所偏差,所以不能轻易下定论!具有重大疑点及不同记述的帝王死亡案件,皇帝的死亡情节都令后人产生疑惑!这其中尤其以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暴毙,为典型!就是所谓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今天本人所要"“叙述”的就是这桩千年疑案,呵呵,大家给个面子就“凑合”着看看吧!

公元976年10月某日,“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暴崩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义即皇帝位,号为宋太宗!这就是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一幕!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父死子继,长幼有序”的惯例,皇位理应由赵匡胤儿子继承!赵匡胤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尚有二子,燕王德昭和四子德芳,然而匪夷所思的是,皇位没有让赵匡胤儿子继承,反而由其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而且更让人疑惑的是在,太宗赵光义即位三年后,即太平兴国四年,燕王德昭随太宗赵光义征伐幽州回来,后不久就“自杀身亡”;二年后年仅23岁的秦王德芳又“突然”患病而死?这一系列反常现象引起宋朝整个朝廷上下的怀疑,一时间,议论纷纷!为了给这个反常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洗刷太宗赵光义篡位和谋害二位侄子的嫌疑,和安定朝廷上下的人心!在太平兴国7年,由宰相赵普在朝廷上下公开了一个所谓“金匮之盟”?赵普煞有其事的解释说:太祖传位于光义,是因为赵光义参加陈桥兵变立下大功,而且宋朝之所以能取得政权,也是因为后周皇帝年龄太小,众心不服的结果!所以太祖母亲杜太后临终前,特别嘱咐太祖,死后要传位于赵光义,太祖随即同意?并由我赵普记录下来,藏在这个“金匮”里,太祖死后没有留下遗诏,所以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原定遗诏”办事?!!!这个“金匮之盟”一直为后代历史学家所疑惑,《续资治通鉴》、《湘山野录》等史料中对此事都有“模模糊糊”的记载,至今尚无定论!

“弟继兄位”,本是杜太后的“嘱托”!杜太后并非等闲妇人!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宋朝开国皇帝后,他心怀忧虑,深谐“为君难”之理!因病去世前,他把自己的一番顾虑变成遗命留给了赵匡胤!他说:正是周世宗立幼子为皇帝,才使得赵家夺了后周的天下,“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呼?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社稷之福”!赵匡胤顿首曰:“敢不如教”!老臣赵普在场,按杜太后之嘱托,在榻前为约誓书!?

当时宋太祖在世的兄弟有两人,赵光义和赵光美!《宋史》上说,杜太后临终前与宋太祖定下的方针是,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于赵光美,然后再由赵光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赵匡胤品性孝友,对母命不敢违背,对兄弟更是手足情深!由赵光义继位之事定于北宋开国的第二年,之后,赵匡胤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任开封府尹,掌管京城,赵光义也知道自己是继承人!而赵匡胤的二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却未加封王爵!赵匡胤作为兄长对赵光义的关爱已经到了仁至义尽的地步了!有一次,赵匡胤注意到晋王府地势较高,用水不便,就亲自从宫中步行道晋王府,指挥雇工将金水河之水引入晋王府的沟渠中,为了这项工程,赵匡胤更屡次临视、督促;赵光义曾得过一场重病,不省人事,赵匡胤急忙奔来探视,更亲自照顾赵光义,从辰时到酉时,也就是从早8点到下午6点,等赵光义清醒了,赵匡胤才还宫!又有一次,兄弟二人在宫中欢宴,赵光义大醉不能乘马出宫。赵匡胤亲自起身送他到台阶,还搀扶着他小心下台阶,更嘱咐晋王府的卫士尽心照料!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还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赵匡胤50岁时,赵光义才38岁,接近帝王的平均寿数,而就在这一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了,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二月十九日,太祖召晋王入宫议事,夜乃退!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患病,曾派内侍王继恩去建隆观,十月二十日,太祖阖然长逝,时在深夜!不知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主张,皇后在深夜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前来,其意就是命赵德芳在灵前即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命令去召赵德芳,王继恩以“太祖传国于晋王之志素定”,乃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闻知噩耗”,大惊,犹豫不行,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值班房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邪?”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紧接着看见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错愕,但皇后很快“明白”过来,遂呼官家,说:“吾母子性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泪”说:“共保富贵,勿忧也”!紧接着第二天,赵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疑案:明朝袁崇焕到底是误国庸臣还是蒙冤栋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庸臣韩国,袁崇焕是不是被冤枉的,明朝袁崇焕左光斗失踪是不是真的

    一个“误国庸臣”,一个“蒙冤栋梁”,两种观点堪称势不两立、针锋相对。由于分歧实在太大,以至于很难有求同存异的基础。若要求同存异那么势必存在“蒙冤的庸臣”或“误国的栋梁”,虽说庸臣也可能蒙冤,栋梁偶尔也可能误国,但是如袁崇焕这样一个以“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 揭开秦始皇统一的代价:22场战役斩首敌人181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在哪一次战役中打败赵国,秦国统一的重要战役,秦灭六国中重要的战役

    关于秦国的斩首的材料主要在史记中,公开的出版物中只有梁玉绳先生根据史记作过统计,笔者依据中华书局出版十卷标点本《史记》作出完整的秦国斩首数量上表囊括了在《史记》当中透露出的秦国斩首的所有信息,22个战役斩首累计181万人。据《史记六国年表》统计,秦国发动的战役共有93次,由六国发动的战争有38次。7

  • 名将戚继光怎样打造出强大的戚家军 看这些不得不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抗倭名将,戚继光厉害吗,戚继光招募戚家军是什么

    戚继光的抗倭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他的这支戚家军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却没几个人了解。戚继光自己写过两本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本书详尽地描写了戚继光的练兵方法。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崛起,风头迅速超过俞大猷,在抗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军队因为深刻地打上了戚继光的烙印,因此被称为

  • 罗成父亲秦琼叔叔罗艺 因一句鬼话就想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演义小说和电视剧在人群之中的流传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物活跃在书本和荧幕之上,栩栩如生。在这些神话般的人物形象中,幽州王罗艺拥兵自重,雄踞一方的传奇人生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小说作者的笔下,他不仅是武功盖世的名将,更不乏出色的后辈——罗成(《隋文遗史》中,罗艺原是北齐驾下勋爵,见北齐国破,不肯

  • 皇帝下令处死大臣,大臣拿出免死金牌却没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因义和团被处死的大臣,处死路易十六的意义,古代赐死如果不死

    皇帝下令处死大臣,大臣拿出免死金牌却没用?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免死金牌,顾名思义,就是免去被皇帝赐死的牌子,相当于手里握着一次重生的机会。它的原型叫做丹书铁券。相信很多人从一些影视剧上都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个被皇帝赐死的大臣,手里拿着一个免死金牌,向皇上求情,免去死罪。这个免死

  • 薛仁贵曾经三箭定天山,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他征战数十年,功勋卓越,留下诸多典故。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薛仁贵少年时因其父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家境贫困,靠种田为业。在父母去世后,薛仁贵想为双亲改葬,他的妻子柳氏说:“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

  • 汪元量重游金陵故地时写下一首长词,抒发亡国的哀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也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南宋末期诗人、词人,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之能而担任宫廷琴师,元灭宋后,随太皇太后北行。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汪元量因目暗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其词格调凄恻哀怨,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

  • 周邦彦: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他的词极富音韵美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他精通音律,曾创作出不少新词调。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周邦彦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

  • 刘备入川后为什么不让赵云领兵?入川不让赵云冲锋真实原因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之时,西凉董卓独断朝纲,袁绍、曹操等反董势力纷纷起兵伐董,诸侯会盟于酸枣。正是在这次会盟中,赵云与刘备结缘,那么为何刘备入川后却不让赵云领兵冲锋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先后寄居在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麾下。一路之上,除了关羽、张飞之外,

  • 朱棣问明朝会有多少个皇帝,高僧是怎么回答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问明朝会有多少个皇帝,高僧是怎么回答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朱棣能够顺利成为皇帝,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也是一位僧人,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人,他就是姚广孝。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学习了佛家的阴阳术数,同时又拜了一个道士为师。在朱元璋时期,就曾让僧人去应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