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丕曹叡两代帝王早逝,给曹魏带来了什么影响?

曹丕曹叡两代帝王早逝,给曹魏带来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397 更新时间:2024/1/21 5:31:29

曹丕曹叡两代帝王早逝,给曹魏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改“三公“官的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名称未变。改九卿官的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动,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以华歆为司徒(主民事),王朗为司空(主水土事),贾诩为太尉(主军事),223年贾诩死,以钟繇为太尉。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223年死),曹休为征东大将军,统领军队。

曹丕当皇帝的六年间(220-226)很想继承曹操的事业,有一番作为。他鉴于东汉宦官、外戚专权,造成政治动乱的教训,下令宦人任官“不得过署令”,即不得做高官。

222年(黄初三年),曹丕下诏说:“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曹丕明确认为妇人参与朝政是乱之本,限制外戚干预朝政是很坚决的。

曹丕还把同姓王分配到离京城较远的地区,不给他们实权,这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曹丕对庶民的疾苦也比较关心。如:222年,秋七月, 冀州大蝗,民饥,曹丕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赈之。224年春, 遣使者巡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赈贷之。

曹丕还提倡尊孔崇儒,221年,他下诏称孔子是“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令鲁郡修起孔庙,在地方创造条件传授儒学。

224年夏,他下令在中央“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縠梁》博士”。在选拔官吏时, 他强调选用“儒通经术”者,222年,下诏说:“其令郡国所选, 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曹丕时期,变化最大的就是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时期,选拔官吏的标准,既依据“德行”,也重视出身门第。被选用的人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在战乱时期,曹操为了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有才能的人为自己的事业出力,推行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这是时代条件的需要。

曹丕称王称帝后,中原地区的战争已基本结束,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他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守住父辈打下的江山,需要争取各阶层的支持,维护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条件的改变,地位的转化,使曹氏集团的进取革新精神逐步减退,因循守旧思想逐渐滋长。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就是这一变化的明显表现。

汉代的乡举里选是由各级地方官进行的,曹丕改由政府专任官员(大、小中正官)来进行。这一修正是由陈群在曹丕为王期间提出的,曹丕称帝后继续推行。

九品中正制度规定,由政府选择有名望的官员,按他们的籍贯兼任本郡中正官,或州大中正官(比郡中正官晚设),品评本郡、 本州一些知识分子的等第。各州大中正官和各郡中正官,依据所管地区人物的德行和家世,定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

大小中正官们定期把本地的一些人加上评语,定上品级,推荐给政府。政府选用官吏时, 便参照他们确定的品级。一般来说,定上品(指一、二、三品, 西晋以后,三品不算上品)的人任高官,定下品的人做低官。

中正的“九品”和官吏的“九品”不是一回事,如县令中最高的品秩是六品,但担任县令的人,往往是从中正品级的第三四品中挑选。中正的品第虽然不是官吏的品秩,但它并不是一种虚名,和入仕做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九品中正制度的颁布和推行,是“有事赏功能,治平尚德行“ 变化规律的一个反映,也是对世族地主(官僚地主的上层)的一个让步。世家大族可以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从而使在曹操执政期间受到一定压抑的世族地主势力得到发展。

由于选拔官吏时德行才能与家世并列,中正官又逐步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因此,品评等级越来越重视家世出身,到西晋时期,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度已经主要成为替世族地主服务的工具了。

对周边各族,曹丕也注意“镇抚",特别是对北边的鲜卑族和西北的各族。

曹丕时,靠近内地的轲比能部强大起来,并注意学习汉族的文化。221年,曹丕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以田豫为护乌桓校尉、“并护”鲜卑。鲜卑族同汉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田豫是同少数民族关系搞得最好的官员,他做护乌桓校尉达九年之久。他品德高尚,能用恩德使少数民族信服。后来他出任护匈奴中郎将兼并州刺史时,使“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各族人民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222年,西域的都善、龟兹、于阗等国王,各遣使奉献。曹丕置戊己校尉,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一带屯田。从东汉后期同西域中断的关系又恢复了。后来,曹魏还在蒲昌海一带设置西域长史府,统管西域各国。西域各族同内地汉族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加强了。

曹丕想灭掉吴、蜀,完成统一,曾问谋臣贾诩,是先攻吴,还是先灭蜀?贾诩说:“吴、蜀虽然是小国,但刘备是雄才,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即陆逊)明于军事。他们据险守要,泛舟江湖,一时都难以攻取。用兵的道理,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才能举无遗策。我以为当今应该先文后武。”

他主张先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巩固内部,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然后利用吴、蜀内部的变化,相机出兵攻取。但曹丕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224年,曹丕亲率大军伐吴,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这时江水盛涨,曹丕临江眺望吴军,感叹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只好退兵。

225年,曹丕又发兵十余万,南征孙吴,还是没有取得成功, 只对孙吴起一定的威慑作用。曹丕见长江波涛汹涌,又感叹说:"嗟乎,固天之所以隔南北也”,又领兵北撤。

长江天堑确是一个天然屏障,在没有足够水军的情况下,想渡过长江,灭掉孙吴是不容易的。

第二年,曹丕病死,子曹叡即位(魏明帝)。曹叡在当皇帝之前,不接触朝臣,不关心政事。曹丕担心他掌不了国家大权,遗诏要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等人共同辅政。

曹叡称帝后,对内注意将权力集中于自己,亲理政事,把虽有声望,但浮华不务实的官吏予以罢免;对外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不大规模主动出击。他派曹真(时为大将军)、司马懿(时为骠骑大将军)镇守关中,抵御诸葛亮的北伐;用满宠镇守淮南,防备孙权的进攻。

227年,司马懿先后打败了东吴进攻襄阳的军队,杀死蜀将孟达于上庸。

231年,曹真死,司马懿全面负责对西蜀的战争,西拒诸葛亮很有成效。曹叡提升司马懿为太尉,主管曹魏军事。

237 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曹叡命司马懿率兵远征辽东,第二年取得了胜利,公孙渊及其子被杀死。

239年,曹叡病死,年36岁。皇太子曹芳(齐王)继位,时年8岁。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司马懿同曹爽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地展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孟明视是什么人?他对秦国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武将,也是秦相百里奚的儿子。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春秋战国历史正式开启。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形成了春秋五霸。不过,针对春秋五霸具体是哪五个诸侯国的君主,目前还是存在多种说法。其中,司马迁在《史记》给出的观点:齐

  • 大秦帝国冤杀蒙恬兄弟,得到的后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秦帝国冤杀蒙恬兄弟,得到的后果是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出身军人世家,兄弟都是秦国栋梁蒙恬出生在秦国军人世家,他的爷爷叫蒙骜,本是齐国人蒙骜,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为秦国攻打三晋,立下赫赫战功。曾奉命率秦军伐韩时,第一年就连续攻下37座城池,第二年又连续夺了13座

  • 历史上张居翰的官仕之路怎么样?最后是何j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中国的古代史,那就是一部帝王史,但是有帝王一般都必然有宦官。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从历史上可以知道,出于各种原因,皇帝会将君主的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这样使得宦官手握权力,便致使宦官专权干政。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位太监,却非常不一样,甚至欧阳修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张居翰更改一个

  • 唐中宗李显:历史上第一位两朝天子,却被老婆孩子毒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显,即唐中宗,武则天的第三子,他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后登基即位,本想一展抱负,然而政事却皆取决于母亲,武则天临朝听政。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显想挣脱母亲的禁锢,实现君临天下,于是欲以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乳母子五品官,这种用人唯亲的做法,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反对,李

  • 审食其轻松搞定女强人吕后,他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审食其和吕后的关系,刘邦吕后戚夫人,吕雉与审食其在哪一集

    审食其的身份很尴尬,是汉初最强大女人吕雉后面的男人,曾经受刘邦之托照顾刘邦一家老小,后来,却和吕后有了亲密关系,轻松搞定了第一女强人,可最后却被人用锤杀死,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审食其,这是刘邦的同乡,也是刘邦的舍人,生于何时查不到,但可以肯定的是,要

  • 周鲂:东吴诈降高手,他的手段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孙策于吉缠身,东吴以下何人力挺陆逊,白板陆逊吴枪

    周鲂:东吴诈降高手,他的手段有多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东吴有一场比较著名的战役,就是石亭之战,算是东吴北伐的为数不多的战果颇丰的大胜仗。石亭之战中,东吴方面的主要将领是元帅陆逊、左右督全琮、朱桓这三个人,击败曹魏十万大军,斩俘万计,还有大量的辎重军器。不过石亭之战

  • 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后宫与宦官的矛盾被激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宦官乱政,李亨在位多少年,唐肃宗李亨之后是谁继位

    李亨,即唐肃宗,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711年9月,李亨出生于东宫之别殿,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本来是轮不到他当皇帝的,但是在公元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立为储君,设计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据三

  • 历史上的韩非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与李斯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韩非之死是第几集,李斯用什么计谋害死了韩非,韩非死因

    韩非为韩国公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在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就是韩非,并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言论著作。不过关于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论也是比较多的,认为他的去世之谜也成为了很多人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当然有人说李斯是因为比较嫉妒韩非的才华,担心他会受到秦始皇的赏

  • 唐顺宗李诵:在位虽然只有七个多月,但始终想要革除弊政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节度使藩镇割据,归德军节度使,唐太宗纵囚制度

    李诵,即唐顺宗,唐德宗李适嫡长子,在十九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唐的储君。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据史书记载,李诵慈孝宽大,仁而善断,颇具文采,擅长隶书,每逢德宗作诗赐给臣属,必由太子李诵书写,不仅精通文墨,李诵还武艺出众,有勇有谋,建中四年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

  • 唐德宗李适决定武力削藩,最后却以皇室退让结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适后面一个皇帝是谁,李渊让位后活了几年,唐朝为何消灭不了藩镇

    李适,即唐德宗,在唐代宗驾崩后,身为太子的李适遵父皇遗诏柩前即位,时年38岁。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适出生于天宝元年,正是玄宗开元盛世的顶峰,见证了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吐蕃入侵,藩镇割据,一系列的盛衰变迁中,他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