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43 更新时间:2024/1/18 4:18:07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纯属子虚乌有?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然而却有一些历史学者,通过对此事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些列的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我们所了解的“杯酒释兵权”梗概

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但是赵匡胤即位后不到半年,便发生了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叛的事情。赵匡胤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们平定。这件事之后,宋太祖一直对武将权力过大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在和谋士赵普的交谈中问赵普:唐代末年以来,战乱不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根本原因是什么?

赵普回答说: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的藩镇权力过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则天下就会太平了。赵普还趁机劝进赵匡胤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调离。

几天之后,赵匡胤在宫中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将领。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举杯说道:“我要不是有你们的支持,也没法坐到现在这个位置。可你们哪里了解,做皇帝也有很大的苦恼,还没有之前当个节度使活得快乐。当皇帝这一年来,我晚上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后感到很惊讶,便问是什么原因。赵匡胤说道:“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呀?” 石守信等大将闻听此言,顿时吓坏了,赶紧跪到地上说:“我们绝对没有这样种非分念头。”赵匡胤摇头说:“我并不是不相信你们,只怕你们的部下有人贪图富贵,说不定也会给你来个黄袍加身,即使你们不愿意恐怕到时候也会身不由己呀。” 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顿时感到大祸临头了,于是便都磕头请宋太祖赵匡胤给指一条生路。

赵匡胤便趁机说道:“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然后到地方当个闲散的官员,购置点田产,给子孙留点家业,自己也能安度晚年,也能免去我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岂不更好!”

酒宴过后,第二天早朝,石守信等将领,便主动上奏章,说自己因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赵匡胤便立刻收回他们的兵权,并赏给他们丰厚的财物,然后打发他们到地方去当节度使。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二、 学者的质疑之处

“杯酒释兵权”之所以在历史上这么有名,在于它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解决了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避免了类似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功臣大肆杀戮的这种悲剧,成就了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

然而,曾有学者通过对史料的考据,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其论据主要有:

1.石守信等身为开国功臣的禁军将领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之后陆续被降职的。而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是在这年的六月初二(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病逝的,按照惯例,当时全国上下应该在为杜太后服国丧,朝廷上下不准娱乐,更不准宴饮,赵匡胤应该不会违反这种礼仪,在国丧期间宴请大臣。

2. “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件大事,竟然在北宋史官编纂的《太祖实录》中没有任何只言片语。是后来才出自宋人的笔记和相关的史书中。根据笔者所查,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丁谓的《丁晋公谈录》。而这个丁谓是宋真宗的宰相,还害死了一代名臣寇准,是有名的奸臣,还上了《佞臣传》。在《丁晋公谈录》中,故事的主角是赵普,主要描述了赵普劝赵匡胤解除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只字未提“杯酒”的事。

三、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纯属子虚乌有?

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杯酒释兵权”是纯属子虚乌有吗?在笔者看来,也不尽然。通过笔者对这一故事出处脉络的考证,基本可以断定,虽然细节有出入,但基本史实还是可信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其实是一个不断被重塑的历史典型,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最早出处外,宋仁宗时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时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他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可读性,便将这个故事重新写了一遍,在这个版本中,便出现了赵匡胤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细节,到了这里“杯酒释兵权”这一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成型了。

再后来,那个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再度对这件事情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杯酒释兵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一直是个谜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赵匡胤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代历史谜案: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宋代历史上一直都有一桩遗憾,让无数历史学家魂牵梦萦,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隐晦的答案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他是这么说的:开宝九年,帝崩于万岁殿。至于前因后果全部都没说。只是

  • 学者对乾隆的评价:如何全面客观评价乾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正面评价当代学者张宏杰语(亦可作为对乾隆帝生平的简要评述):他的正面像当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这个结论有五点有力证据。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

  • 康熙皇帝的功绩与过失:如何评价康熙大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功绩评价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

  • 如何评价雍正皇帝?历史上雍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zhēn)(1678年—1735年),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hūwaliyasuntob),庙号清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宪皇帝,tem

  • 历史上对诸葛亮的几种评价:如何评价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历代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

  • 如何客观地评价吴三桂?乱臣、英雄抑或叛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明末清初的将领,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宁远总兵,后退守山海关,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沦为汉奸。1661

  • 震惊:尧舜禹竟是巫师 五千年文明从巫术开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人历来尊崇泛神论思想,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跳大神”作法、“做道场”为人“祛病去灾”,这些民间活动都是泛神论的表现,是一种巫术。这在中国民间源远流长,直到现在,有很多民间仪式和讲究,都简直和原始巫术没什么两样。女巫在我国北方叫做“神婆”,赵树理的着名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就是

  • 如何评价岳飞的历史地位?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岳飞的评价是近年来史学界讨论得比较活跃的问题,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

  • 揭秘:清末光绪皇帝时期“戊戌六君子”被杀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纪念一种历史人物,所纪念之内容,却与该历史人物之真实行迹南辕北辙,实在是一种悲哀。“戊戌六君子”或厌恶康党,或名曰维新实系革命,并无一人系为康党之维新而死,百余年来,却始终被贴着“康党”、“维新派”之标签,实在是可笑复可悲。其中的真相,趣闻解密小编为你一一揭开。“六君子”当年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们的八大离奇后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后宫指帝王的妻妾所生活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后宫指帝王的妻妾所生活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之。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慈禧太后,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