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圣关羽:三国名将中战绩最出众且多次斩杀名将

武圣关羽:三国名将中战绩最出众且多次斩杀名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129 更新时间:2024/2/3 14:43:58

尽管罗贯中给关羽虚增了许多战绩,但有一点仍然是肯定的,那就是:三国武将里,关羽的战绩最好。这一点仅凭三国志记载就可以证明。临阵斩名将的武将只有两个:关羽白马杀颜良,围曹仁,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黄忠杀夏侯渊。马超、赵云、夏侯惇、许褚、典韦有这样的战绩吗,他们斩杀的大都是小兵小将。

我们先从正面来了解关羽的英勇

三国志关羽本传记载:“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种如入无人之境的骁勇充分体现了关羽的冷峻和高傲。关羽攻打襄阳时,曹仁只能缩在城里固守。要知道,曹仁也是曹操的大将,封征南大将军,如果他没有一点真本事,曹操是不会重用他的,虽然是亲戚。曹仁本传里写曹仁将三百人挑战周瑜数千人:“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曹天人碰到关天人,只有龟缩的份了。水淹七军,不仅显示了关羽的勇,而且显示了关羽的智。庞德勇猛大家都知道,但于禁呢?三国志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传的结尾评论这样写:“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最。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在曹家亲戚以外的将领中,这五个人最厉害。于禁也一直领兵独当一面,深受曹操赏识。而许褚、典韦是与李典李通吕虔文聘、庞德同传。诛颜良、擒于禁、斩庞德,这样的骄人战绩,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们再从侧面来了解关羽的英勇。

魏国谋士程昱等人咸称关羽、张飞为“万人敌”,周瑜、吕蒙称关羽、张飞为“熊虎之将”。曹操对关羽则是“壮其为人”,爱敬有加。陈寿评价关羽、张飞为“世之虎臣”、“有国士之风”。三国志关羽本传裴松之注:徐晃赴救襄阳,临阵下马宣令:“得关云长人头,赏金千斤。”徐晃肯定是坏了脑子,不然怎么会相信他的手下会冒出比他更厉害的呢?因为徐晃明白自己干不过关羽,就幻想着有奇迹出现。当徐晃击退了关羽,“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曹操还亲自为徐晃劝酒。东吴因为擒杀关羽而封侯者不计其数,吕蒙、陆逊、朱然、潘璋、马忠等等,真是:死关公我一人,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

最后我们把关羽和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比一比

在历史的记载中,三国同时期以及同一个人对关羽、吕布勇武,进行过评价的只有郭嘉、程昱、曹操。其中曹操著作《孙子略解》时,没有为时局左右,而对吕布之勇进行过最直观的评价。

《孙子略解·谋攻篇》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擒吕布也。

这里所谓的“主弱客强”,就是指吕布弱而曹操强。所谓“将智勇等”指的就是双方将帅的智谋勇武。也就是曹操直观下认为自己的勇武要强于吕布。

《华阳国志》:先主败绩,妻、子及关羽见获。先主奔青州,刺史袁谭奉迎道路,驰以白父绍,绍身出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公壮羽勇锐】,拜偏将军。

所谓“壮羽勇锐”就是对关羽勇锐无限的欣赏与膜拜。

在历史记载中,关羽、吕布都有纯粹的个人勇武近身搏战表现记载,而可以作为对比。

《三国志·关羽传》曰: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策马只是描述关羽个人之辞。陈寿所谓“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其实就是侧重描绘关羽抛离了先锋大队,单骑径入绍军严阵之内而刺颜良。所谓“还,绍诸将莫能当者”也指明关羽斩颜良后,依然独处在严阵的包围下无疑,且在诸将的围攻中取得胜利而折返。简而蔽之“入万众辟易,出诸将莫当。”

《英雄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三国志》曰:“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

1.吕布郭汜同侍董卓而为将,彼此相知,而郭汜从容与吕布独战,是直观下觉得自己能胜吕布。

2.郭汜在历史没有任何勇名。

3.吕布有良马赤兔,比一般的军马卓越。郭吕独斗,若是马战,吕布条件占优。

此三点不过是一些细节的提及,在关羽与吕布个人勇武近身搏战的比较里,不作为依据。真正的见竿立影的是关羽、吕布两人的气势上,与表现上。以及最重要的,是汉以后斩颜良成为被历代推崇至极的经典,而亘古象征着勇武极致的传奇表现。刺郭汜仅仅不过是被记载的一次历史事件。

《东汉武魂》:比郭汜诸卒,或不称诸,前来救汜,吕布斗心立丧,而郭汜之命得存,遂各两罢。比量之下,吕布刺郭汜,两阵既立,为将者独共对战,未若关羽之刺颜良而居万众之中且斩之。吕布之见贼回首,未若关羽之力斗诸将而无一卒之援且胜之。

综合各史所载,最能代表东汉武勇文化是关羽张飞,属于首推。其他东汉武人甘宁、许褚以及吕布等在内,都属于次推,而在唐朝前后才被类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五虎上将的后代为何默默无闻?五虎上将后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常言道:老子英雄儿好汉,又道虎父无犬子。那么三国英雄五虎上将为何后继乏人,要知道在当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都是有名的将军,这些英雄的后代为何默默无闻?其一,刘备死得早,刘备很重视当年这些死心塌地跟着自己的穷哥们,他们的后代会高看一眼,不幸的很,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为了为关羽张飞报仇,白白的败在书生陆

  • 明太祖为何在沿海布置20万大军?只因倭寇扰民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早在明朝初年,就有“倭患”存在。其中的背景很复杂。14世纪初,日本进人南北朝对峙时期。大小诸侯们各自割据一方,为争夺土地与人口,彼此攻伐,狼烟四起。许多领主和武士们,在混战中失利。这些人在日本本土丧失了活动空间,就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兼营烧杀抢掠的勾当。元末明初中国改朝换代的混乱,

  • 宋仁宗赵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凶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仁慈皇帝还是有的,只是数量不多罢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可视为其中一个代表。为何?因为中国封“仁”的皇帝本来就寥寥,赵祯却是头一个,而且,他的“先进事迹”的确有点突出,有点感人。公元1022年,北宋王朝发生又一次权利更迭。55岁的宋真宗去世,

  • 宋朝最狠毒的皇帝是谁?为皇位逼死侄子流放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帝位。上位后,他立即为三弟赵廷美,皇兄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加官晋爵,还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们,实行拉拢和安抚。让赵光义生出同室操戈的狠毒用心,许是源于高梁河战役中的一件意外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

  • 张良的历史悬疑:刘邦夫妇为何没有下手杀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登基以后,对手下的谋臣功臣们来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被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人不一样,他就是张良,这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此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按理说功高震主,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刘邦的老

  • 战绩显赫:三国帅才魏延为何不能入选五虎上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谈魏延必然要说刘备,说刘备自然要提刘备的势力构成。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家道中落,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卖草鞋和草席,一直卖到了二十二三岁,若不是张家兄弟揭竿而起,我们的刘皇叔恐怕没有机能称霸一方,但是有机会把卖草席的事业做大,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带关羽,张飞,简雍

  • 明光宗朱常洛:被纵欲和补药30天折磨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太急着享用。这大概是明光宗泰昌人生的教训,也是他短短一个月的皇帝职业生涯最直接的感慨。“梃击案”之后,朱常洛的生活总算平静了一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他的皇帝老爹明神宗在龙椅上磨叽了四十八年终于驾崩了,刷新了大明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朱常洛随之即位,那时候他应该还不知道,他自己将会刷

  • “反清斗士”黄宗羲:为何坚持要死后实施裸葬?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

  • 朱元璋如何震慑群臣?朱元璋竟把人肉赐给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虽然没有读过朱元璋的传记,但是朱先生的事情也知道一些。我一直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对于草根一族来说非常励志。你想,从一个讨饭的和尚到帝国的皇帝,这得付出多少呀,多不容易。他的开创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所以,我对朱元璋的印象一直不错。最近读到一则笔记,出自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因为翻译成白话会损坏原文的韵

  • 才子纪晓岚为何从未受到重用:或因为其长得太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