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赵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竟是他!

宋仁宗赵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竟是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887 更新时间:2023/12/12 22:22:41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凶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仁慈皇帝还是有的,只是数量不多罢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可视为其中一个代表。为何?因为中国封“仁”的皇帝本来就寥寥,赵祯却是头一个,而且,他的“先进事迹”的确有点突出,有点感人。

公元1022年,北宋王朝发生又一次权利更迭。55岁的宋真宗去世,年仅13岁的赵祯即皇帝位,他就是北宋王朝的第4任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宋仁宗。宋仁宗即位的这一年正是北宋开国第62年。

宋仁宗在位时间达42年,几乎占据了北宋中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期间,北宋王朝经历了太后专权、经历了农民起义、经历了“庆历新政”改革,经历了对西夏的战争,经历了后妃干政。仁宗时期,外有名将狄青、内有包拯、范仲淹韩琦、苏轼等贤臣相辅,虽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在仁宗时期形成,但仍然难掩历史上的光辉。

客观的评价宋仁宗,说他是位仁慈的君主一点也不过分。

仁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拥有天下的财富,但生活却极为简朴。有一年,正是初秋,宋仁宗很长时间没有食欲,侍卫人员非常着急。于是一个官员献上蛤蜊。宋仁宗看到蛤蜊,便问这是从哪里弄来的。那个大臣只好老实地回答说从远道运来。宋仁宗又问要多少钱,那位大臣回答说共28枚蛤蜊,每枚一千钱。宋仁宗生气地说:“我常常告诉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

谏官王素曾劝谏宋仁宗不要亲近女色,应该用心于朝政。宋仁宗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的确将一些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就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们罢。”王素正言道:“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听了,虽然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把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讲完,他还是依依不舍的。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宋仁宗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善于纳谏,而且对于臣下的进谏虑心接受。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就曾屡屡犯颜直谏,有时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上述请求免掉三司使张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无长,不能尽到职责。但是张佐尧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此宋仁宗就得有点为难,于是便想了办法,让张佐尧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认为这样也不妥,并且言辞更加激烈,宋仁宗生气地说:“你就是抓住张佐尧不放了,节度使是个粗官,你又何必如此计较。”包拯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佐尧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宫中只好对贵妃说:“你只知道要你的伯父做宣徽使,你可知道包拯是御史呀?”

仁宗不仅仁慈,而且十分爱才。在他执政的第35年,遇见了苏辙兄弟俩,殿前策试回来,他高兴的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

上面这些事例几乎从各个层面证实了宋仁宗仁慈的一面,除此外,仁宗还十分爱惜人才。

狄青是仁宗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出身贫寒,最初只是兵营中一名普通的士兵。后因对西夏作战时勇猛顽强,屡败敌军而连升四级,之后又因1052年平定叛乱而被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成为北宋当时朝廷中掌握军权的最高长官。

包拯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知县,后因铁面无私而被仁宗赏识,于庆历三年(1043年)被仁宗调到开封任命为监察御史。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包拯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深得仁宗赏识。公元1050年,仁宗进一步擢升包拯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包拯在担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了革新建议。公元1056年,宋仁宗为了整顿开封秩序,将包拯调任开封知府。包拯到任后,铁面无私大力整顿腐败风气,开封的秩序顿时扭转。因此宋仁宗更加器重包拯,于公元1061年更进一步将包拯提拔为枢密副使。

苏轼号称天下第一文人,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年),苏轼同弟弟苏辙同时应试。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欧阳修见卷后也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就会超过自己。仁宗对苏轼也非常器重。苏轼一度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后来因“乌台诗案”被人罗织罪名,差点被杀,只因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的劝阻,神宗皇帝才下令只是将苏轼贬官了事。

当时,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说:“当年仁宗皇帝策试举人回来,见了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处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在曹氏的劝阻下,神宗终于将苏轼释放。

苏轼的遭遇和曹氏的话语都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年仁宗皇帝是十分爱惜人才的。不幸的是,苏轼遇见仁宗不到六年,仁宗皇帝就去世了。假如苏轼早出生十年或仁宗皇帝晚离世十年则苏轼的境遇可能大大的不同。

晏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仁宗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仁宗即位后将晏殊一路升迁,由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晏殊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任用范仲淹为老师,教授学生知识。学生从这所学校毕业后成为当时的知名文人和朝廷重臣。宋代的兴学之风从这时开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出自晏殊的门下。这些如果没有当朝皇帝仁宗的支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仁宗朝也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

1063年,仁宗皇帝辞世。他的死,宋朝百姓悲恸不难理解,因为他是一位仁民爱物、心系众生的好国君,而敌对国家居然也举国哀伤,却有些出乎意料。当仁宗的死讯传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宋使的手痛哭失声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做皇帝做到这份境界,不论在哪里,都会赢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朝最狠毒的皇帝是谁?为皇位逼死侄子流放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帝位。上位后,他立即为三弟赵廷美,皇兄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加官晋爵,还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们,实行拉拢和安抚。让赵光义生出同室操戈的狠毒用心,许是源于高梁河战役中的一件意外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

  • 张良的历史悬疑:刘邦夫妇为何没有下手杀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登基以后,对手下的谋臣功臣们来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被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人不一样,他就是张良,这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此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按理说功高震主,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刘邦的老

  • 战绩显赫:三国帅才魏延为何不能入选五虎上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谈魏延必然要说刘备,说刘备自然要提刘备的势力构成。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家道中落,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卖草鞋和草席,一直卖到了二十二三岁,若不是张家兄弟揭竿而起,我们的刘皇叔恐怕没有机能称霸一方,但是有机会把卖草席的事业做大,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带关羽,张飞,简雍

  • 明光宗朱常洛:被纵欲和补药30天折磨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太急着享用。这大概是明光宗泰昌人生的教训,也是他短短一个月的皇帝职业生涯最直接的感慨。“梃击案”之后,朱常洛的生活总算平静了一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他的皇帝老爹明神宗在龙椅上磨叽了四十八年终于驾崩了,刷新了大明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朱常洛随之即位,那时候他应该还不知道,他自己将会刷

  • “反清斗士”黄宗羲:为何坚持要死后实施裸葬?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

  • 朱元璋如何震慑群臣?朱元璋竟把人肉赐给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虽然没有读过朱元璋的传记,但是朱先生的事情也知道一些。我一直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对于草根一族来说非常励志。你想,从一个讨饭的和尚到帝国的皇帝,这得付出多少呀,多不容易。他的开创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所以,我对朱元璋的印象一直不错。最近读到一则笔记,出自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因为翻译成白话会损坏原文的韵

  • 才子纪晓岚为何从未受到重用:或因为其长得太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

  •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焚书的主张是谁发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受了成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秦始皇吗?不是的。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都发生在秦。第一次发生在秦孝公时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

  • 秦桧是如何把持权力的?秦桧是如何走上权力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秦桧,很多人会想起岳飞,情绪激动的还会咬牙切齿地说上一句“这个奸臣”,也有人因此想起他给岳飞安的那个叫“莫须有”的可笑罪名。后人修《宋史》秦桧被列入《奸臣传》,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就由此定格。秦桧两据相位,把持朝政十九年,期间专权跋扈,十分嚣张。有一次,秦桧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有一个大臣恰好在这期间

  • 明朝阉党秘闻:魏忠贤为什么要剔取文官的喉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话是简单的,可是,要产生这样的话所具备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凑齐的。众所周知,这是欧洲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的一句话。放在中国的古代,“以言获罪”是非常正常的事,是天经地义的,谁叫你嘴上没把门的乱说来着?有时候,甚至不说话都有罪,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就搞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