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晋杜预一句话被骂了千年之久 杜预到底说了什么

西晋杜预一句话被骂了千年之久 杜预到底说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11 更新时间:2024/2/22 12:19:44

很多人都不了解西晋杜预,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历史上,西晋王朝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完成统一,虽然国运不长,比隋朝还是长一点的。可是西晋的名声很差劲,远不如隋朝。

西晋几个皇帝不争气,上层社会炫富、攀比成风,文人喜欢清谈,故弄玄虚,“八王之乱”闹了好几年,最终引来“五胡乱华”,以致“神州陆沉”,差点葬送了中原文明。所以西晋被人骂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西晋好歹也是那么大个国家,能人还是很多的。名将羊祜生前遇到了劲敌东吴陆抗,未能灭掉吴国(他留下了平吴方略)。陆抗死后,文臣杜预全力推动伐吴,晋国终于荡平东南。

文武全才

杜预,京兆人,出自官宦世家。博学多识,痴迷于经学,为《春秋左传》作注,还写了《春秋释例》等著作,被后人奉为圭臬;精通音律,也有著作传世。光这些就足以名垂青史了,而他还是一代军事家,为西晋伐吴献计献策,并担任镇南大将军,指挥西线部队作战。

羊祜死后,主张伐吴的大臣只剩下杜预和张华,晋武帝司马炎的态度不坚决,杜预三番几次上奏,才说服司马炎,将伐吴提上议事日程。

在灭吴之战中,杜预的指挥堪称算无遗策。其文韬武略直追诸葛武侯,在明朝之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只有杜预一个人。

说起来,东吴自从陆抗死后,军界人才凋零,所以才被晋军摧枯拉朽一般灭掉。

好比杜预接替羊祜,担任镇南大将军时,派精兵突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张政倒不是草包,名头也不小,但疏于防范,吃了败仗。而东吴国主孙皓是个奇葩,喜怒无常,精神也有问题,喜欢用酷刑杀人,自己在旁边看得很兴奋。所以张政不敢如实上报战况。

杜预则派人告诉孙皓,斩获了多少吴军。孙皓大怒,临阵换帅,犯了兵家大忌,随后西线战场一败涂地。

晋国平定东南后,杜预功劳第一,晋封当阳县侯,食邑加封到9600户,其子杜耽也获封亭侯,父子俩加起来也是万户侯了。

一句话落下骂名

杜预既是学术界巨头,又以军功扬名天下,确实很少见。不过,他只因说过一句话,被后世文人骂了一千多年。

那是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晋国还没有伐吴),杨皇后病逝,在太子服丧的礼制上,杜预和其他大臣意见不一。

按惯例,太子应该服丧三年,穿三年的丧服。杜预说:“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同齐、斩,既葬除服,谅闇以居,心丧终制。”意思是,让太子葬礼上哭完,就可以脱去丧服,保持三年的“心丧”,即三年内注意言行举止就可以了。

杜预引经据典,说(商)高宗武丁就是这样服丧的,连周公都认同。这种事在古代朝廷是个大问题,而杜预是西晋经学界的泰斗,虽然有许多人不服,却辩不过他。所以他一锤定音,形成了皇帝继承人的服丧制度。如南朝宋年间为此发生争论时,还有人搬出杜预的原话。

儒家的服丧礼制很复杂,不容易搞懂搞懂。杜预把“谅闇”解释成“心丧”,而多数古代学者认为那是服丧时居住的草庐,“有梁无柱,茅下垂地”。在西晋和后世朝代,都有很多学者指责杜预为迎合晋武帝的意图,故意曲解经义,是狡辩。

好比《资治通鉴》里讲到杜预这段历史时,司马光点评说,杜预巧舌如簧,却搞错了概念,而西晋的学者陈逵讲得对,但他的话没分量。

司马光的点评比较温和。后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就没那么客气了,他说,杜预想让太子缩短服丧期,信口开河,哪里像个儒者,简直是“野人之言”。晋武帝却采纳他的意见,严重破坏了礼教。

王夫之认为,只把礼义放在心里,却不付诸行动,是荒谬的。他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声称敬爱父亲,却不尽孝道,这符合人子之礼吗?声称敬爱兄长,却敢和兄长打架,抢东西吃,这符合兄弟之礼吗?

总之,王夫之很生气,指责杜预不仁、传播“歪理邪说”,贻害不浅。

结语:古代极重礼教,杜预作为经学泰斗,讲话不严谨,被后世儒者指责是难免的。然而,儒家毕竟有太多的繁文缛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一些东西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参考文献:《晋书》、《资治通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自己的老乡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老乡,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皇帝与下面大臣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问题,比较和谐的,为人所称道的有,东汉时期的开国皇帝刘秀和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李世民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宋朝赵匡胤对待功臣,杯酒释兵权。这些都是为人们所

  • 曹真:并不像演义中那样软弱,曾多次克制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曹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此人被作者设定的形象,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物。既不会打仗也不会谋略,经常在战役当中败下阵,但在正史《三国志》当中他却是一个猛将,还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在自己跟诸葛亮交手的让诸葛亮无功而返。我们今天要说

  • 朱元璋即位后生性多疑 汤和为什么还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和汤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多疑的,一旦被皇帝怀疑,几乎都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场,比如明朝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的400多位的皇帝中的风评还是较为不错的,尤其是他出身贫农,曾流落街头当乞丐,更能体会穷苦百姓的生活不

  • 鳌拜杀苏克萨哈会一家独大 期间为何没有站出来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鳌拜杀苏克萨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顺治帝临终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为辅政大臣。本来四大辅臣相互制约,但随着鳌拜杀死苏克萨哈,以及索尼的去世,这种平衡被打破,形成鳌拜一家独大的局面。鳌拜专横跋扈,谁都知道他一家独大的坏处,那为何鳌拜要杀苏克萨哈,

  • 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到连军饷都发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军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朝初期采用卫所制,这是一种利用军屯供给士兵衣食的军事制度,朱元璋曾经十分自豪地宣称,他“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如果单单从账面上来看,这句话似乎没什么毛病。明朝洪武年间,最巅峰的时候卫所所统辖的军队总数高达270万。这几乎是一个中

  • 孝庄曾住在慈宁宫,为何后世的太后却不敢住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在清宫剧中常听到慈宁宫这个名字,它是专门为了太后和皇后居住而建造的,但是清朝的历代太后们却都不敢住在这里,这是为什么呢?慈宁宫经历了明清两朝四百余年,最初了明朝皇贵妃的所居。1563年,即明嘉靖十五年,在仁寿宫原址上兴建慈宁宫。清朝顺治帝入关后,沿用了明制,1653年慈宁宫修葺后,迎来了它的第一

  • 袁崇焕被凌迟时百姓争噉其肉 百姓为什么会如此痛恨袁崇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袁崇焕和百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袁崇焕剧照)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八月,盛夏时分,烈日炎炎。北京西市刑场上,有一位明朝军事家正被处以碟刑,这是一种比凌迟残酷百倍的酷刑,要求刽子手割够上千刀才能让犯人死去。崇祯皇帝盛怒之下,选择了京师最有经验的刽子手亲自对这位

  • 袁崇源身为名将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 袁崇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袁崇焕被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朝晚期国力已经衰弱不堪,因为魏忠贤党同伐异,很多的忠臣良将也都遭到了打压,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皇帝没有办法控制,这时候一个人扛起了对抗清军的大旗,这个人就是一代名将袁崇焕。袁崇焕出生于广东,寒门出身的他35岁才考中进士,当时袁崇

  • 孙传庭身为明朝最后的名将 他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孙传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原因都不在朝夕之间。对大多数王朝而言,之所以会灭亡,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人祸”。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以及元朝末年的“红巾起义”等等,这些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背后,往往伴随

  • 孙策死后孙权上位 孙权是怎么对待大哥的后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权和孙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的孙策是一个非常骁勇之人,被人称为江东小霸王,与项羽相提并论。在他的带领下,孙家很快崛起,一统了整个江东。而他本人还颇有大志,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曾经计划北上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到江东,以此挟天子而令诸侯。不过遗憾的是,孙策大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