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崇焕死的冤不冤?为什么都觉得他罪有应得?

袁崇焕死的冤不冤?为什么都觉得他罪有应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215 更新时间:2024/1/15 17:58:44

说到袁崇焕,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超曾经评价过袁督师在一天,满清就取代不了大明,历史上对于袁崇焕的评价非常之高,明末的抗清英雄,大明的最后救命稻草,是努尔哈赤评价中唯一一个能与自己抗衡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头衔的英雄人物,在京城内被处死时,没有一人为他叫怨,甚至百姓都是高声叫好,乃至都觉得他是罪有应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诡异的想象?袁崇焕到底死得冤不冤?

敌手为其洗白,以宣正统,以树榜样

是谁最先认为袁崇焕死得冤并且开始为他洗白的?是他的对手大清。一些清朝的史料或档案记载,袁崇焕的死最重要的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个计谋大体就是故意让被俘太监听到袁崇焕与满清的交易,然后等太监回去,自然会向崇祯帝告密,接下来就是坐等袁崇焕被处死。

可以说这个反间计从预谋到实施,中间漏洞百出,不说被看守的太监是怎么跑出去的,就是袁崇焕真想通敌早就通了,还抗什么清。总而言之,这出反间计使用了,但是起到的效果只是个微小的由头,崇祯最后给袁崇焕定罪的几大罪名中,根本没有“通敌”这一项,作为满清之人的乾隆,当然不会管那么多,反正袁崇焕的死与反间计也有关系,就当是老祖宗的计谋已经成功了。

乾隆之所以要为袁崇焕洗白,将袁崇焕塑造成一个英雄,最后却被冤死,这就是“臣明主昏”,崇祯帝一昏暗无道,清朝推翻他的统治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另外,所有的朝代都要有忠臣的形象作为榜样,以此号召下边的臣子要忠于自己。

谣言四起,人设崩塌

这样来看,袁崇焕真正的死因与反间计的关系并不大,那袁崇焕的死因是什么呢?其实己巳之变才是导致袁崇焕被处死的真正原因。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军队突破明军的层层防守,直逼京城,这就是“己巳之变”。

皇太极的这次突袭,不亚于在京城内发生了以此地震,从公元1619年萨尔许之战大败,到此时11年的时间里,即使明清之间打的再凶,边关的危险再急,都是在边疆打的,京城内的百姓自然不会有什么感觉,等到皇太极这次真的打到城下,就要破城的时候,京城内的百姓才把烧杀抢掠的危险与自己的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这时候的百姓考虑的就是,为何镇守边关的袁督师未战就让敌人兵临城下了?因此百姓陷入了对袁崇焕的质疑和怀疑当中,恰好此时,满清散播袁崇焕“通敌”的谣言发酵,这个抗清英雄的人设正式全面崩塌,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社会都对袁崇焕怨恨不已,乃至朝野之间都在骂袁崇焕是卖国贼。

袁崇焕有没有通敌,崇祯自己心里也明白,将袁崇焕关进大狱中好几个月,各种罪名定了好几条,唯独就是没有谣言中的“通敌”。既然没有通敌为什么崇祯还是非要他死不可?最重要的是,敌军越过防守直逼京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总得有个人出来担责吧。更何况此次己巳之变本来就与袁崇焕脱不了关系,而且根据辽东战事不利必责督抚的惯例,袁崇焕这个罪名是怎么都逃不掉的,更何况外边还有成千上万的将士与百姓正在等着。可以说此时的袁崇焕,崇祯帝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定军心。

忽悠上位,挑战帝威

据《明史》记载:“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而且公元1628年,赋闲了好几个月的袁崇焕为了重新上位,忽悠欺骗了崇祯帝,当时当着崇祯帝以及大臣的面,夸下海口,扬言只需五年时间,便能剿灭满清,收回辽东。对于这个“五年计划”,很多人都看不好,依照双方军事实力对比,一个日薄西山,一个蓬勃发展,能守住边境遏制住满清的发展就不错了,拿什么去复辽。

袁崇焕这就是典型的先忽悠上位再说,崇祯皇帝听完也是大喜过望,尚方宝剑也赏了,军中的钱粮也优先满足,朝中谗言也不听了,就信袁崇焕自己,结果是啥?结果就是别说五年收复,仅仅过了一年敌军就兵临京城了,这时候的崇祯有的只是被忽悠后的怒火。结果就是给袁崇焕定罪的第一条就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意思就是违反了约定。

另外袁崇焕不仅在朝中与同僚关系差劲,还屡次挑战崇祯的权威,毛文龙该不该杀暂且不说,就是杀也得看着崇祯的意思来,结果是袁崇焕拿着尚方宝剑先斩后奏,此举毫无疑问就是挑战了崇祯的权威。而且为了使用缓兵之计,私下决定与清谋求议和之事,这又是替崇祯做决定,挑战崇祯的权威,结果在最后罪名中,就有条叫“以谋款则战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意思就是袁崇焕为了谋求议和,杀了毛文龙,解了满清的后顾之忧,最终和也没议成,反而让敌人打到京城。

虽然崇祯曾经同意了议和的请求,但是去跟敌军议和这种事,如果是一个皇帝去做,真的能把面子丢没了,甚至可能还会千夫所指,所以这么锅,袁崇焕不背也得背了。

而且袁崇焕的军中子弟多是从两广招募而来,眼中只有袁崇焕,没有什么朝廷,结果就是被皇帝猜忌,被皇帝担忧。所以说,即使没有反间计,袁崇焕最终都会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曹刿才是中国刺客之首?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曹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人们印象中的刺客大多武功高强,胆识过人,身上暗藏凶器,每当政治风云变幻,他们便深入龙潭虎穴,冲破重重关卡,直奔敌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行动当属“荆轲刺秦”了,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荆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

  • 乐毅有连攻下齐国七十城的辉煌战绩 乐毅为何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战国乐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传统汗青上,经由春秋期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空费时日”的争霸战斗,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目显赫削减,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覆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后果为标记,从而奠定了战国

  • 历史上平原君赵胜是什么结局?真的是被赵王骂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平原君赵胜。热播电视剧《大秦赋》中,平原君赵胜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秦国占领西周君三十五座城邑,将周天子包围在洛邑,西君联合赵、楚两国提出和谈。和谈过程中,赵国平原君语气轻蔑,看不起原本为质子的嬴异人,没想到嬴异人语气强硬,说退兵只有一个要求:西君的三十六座城池

  • 乐毅选择投奔赵国,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此战,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激战于济西,结果齐国输掉了济西之战。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

  • 本来可以成为明君,曹芳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傀儡皇帝,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没有作为皇帝的实际权力。实权往往掌握在另一人(往往是权臣、太后)手里。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傀儡皇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汉献帝刘协。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前期受到了董卓等权臣的挟持,而在公元196年之后,汉献帝刘协则被曹操、曹丕父子挟持,乃至于被迫退位,将皇帝之位禅让给了曹丕

  • 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时期七雄割据的乱局,为天下带来了内部的和平与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货币都进行了统一,全国各地的交流畅通无阻,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文化的隔阂慢慢消失。在政

  • 魏惠王上位后做了什么,魏国为何会一蹶不振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荒唐误国的魏惠王干过哪些蠢事,为何魏国到了他手上后一蹶不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之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其始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在毕国被灭后,先祖毕万投奔晋国,后荣登晋国卿族之一,晋国大夫卜郭预言:“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大将:揭秘王昶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在三国之中,曹魏无疑是最强大的一方。在此基础上,曹魏不仅谋臣众多,在武将上也是人才济济。对于曹魏武将来说,既包含了张郃、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曹魏五子良将,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渊、夏侯惇等曹魏宗室武

  • 靖难之役朱棣和朱允炆打了起来 明朝其他藩王在做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靖难之役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朝建立后,一改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实行了一种与汉朝类似的政治制度,这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局面,但是与汉朝又有所不同,因为明朝分封制之下的诸侯王主要是分封在边境地区,用来阻挡外族入侵的,尤其是蒙古人。朱元璋虽然打败

  • 揭秘司马懿的成名之战,最后是什么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评价古代名将时,曾表示:“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