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禄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什么还要造反?

安禄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什么还要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00 更新时间:2023/12/13 23:22:18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是农民军起义将领陈胜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秦朝末年,秦二世实行暴政,逼得百姓没有生路。为了求得一个生路,陈胜,吴广甘冒被杀头风险,选择起兵造反。这话就是鼓舞大家骑兵,不可不谓不大胆。

后人想要造反,都会用这句话刺激自己,算是 “壮一下胆”。然而这话对于帝王来说,算是一个“危险信号”,若是在明朝,没过多久就会被东厂,西厂或者锦衣卫给抓走。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哪里舍得放弃,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这话无意增加君臣之间,特别是功臣和帝王嫌隙。对于那些权臣,心中考虑会更多。刚开始步入仕途,想要位及人臣。等到爬上那个位置,心态会发生改变,想要全身而退,不被帝王“掂量”。最起码保住性命,名誉,地位,家人,总好过满门抄斩。

情形继续发展下去,或者臣子杀了皇帝,还有皇帝杀了臣子。唐朝就发生过这么一个事情,有一个大臣起兵,险些毁掉大唐江山。就是大奸臣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有人奇怪,为什么安禄山这么受宠爱,还要造反。有人指出其实他也是被逼的。

一、国家危局时涌现出功臣

每当国家有难时,国家会涌现出不少杰出之人。清朝中后期,国家政治局势十分复杂,外面有帝国主义侵略,国内还有民众起义运动。关键时刻,有四位大臣挺身而出,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下场最好的,就是曾国藩,他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湘军的创立者。一生政绩相当出色,除了平叛之外,还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推行洋务运动。曾国藩一生,对于国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清朝是满人天下,对汉人持排斥态度,认为其不值得信任。三藩之乱就是前车之鉴,有能力的汉人基本上处于怀才不遇境况。曾国藩宦海生涯,绝对算是一个奇迹,创造了十年连升十级记录。

当然他受到重用,也是有特殊情况。那时太平天国发展很旺盛,八旗兵力大不如从前,清朝政府只能采用权益之计,用汉人对付汉人。多次奖励团练,利用各地地主武装,遏制太平天国发展。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在湖南依靠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建立。

曾国藩对于这支军队,寄予厚望,重视训练,派人购买西洋火炮等。在其苦心培养下,湘军不断发展壮大,实力最鼎盛时,足可以抗衡朝廷。背后有湘军支持,决定他在朝廷的话语权非常大。当时灭掉太平天国之后,有人谏言其自立为帝,但被其果断拒绝。

曾国藩之所以拒绝称帝,除了因为爱国之外,还有就是那些“血淋淋”例子,造反之臣绝大多数没有好下场。譬如唐朝的叛臣安禄山,当年搞得轰轰烈烈,不也没有好下场。他实在不想,步先人的后尘,毁了辛苦努力得来的一切。

二、李隆基宠信安禄山

安禄山在唐朝史书中记载,负面评价很多。当时算大唐中后期重臣,李隆基对其很信任,一个人管三个节度使,算是西北部“土皇帝”。我们总认为安禄山,不过是一个奸佞小人,却忽略此人能力。一路凭借着军功,坐上节度使位置,精通九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这一路走来,走的挺不容易,需要到处装孙子,还认杨贵妃当义母。哪怕体重有300斤左右,跳起舞犹如旋风似的。在朝廷中一直“戴着面具”,工作做的不错,皇帝一直被其蒙蔽,认为此人很值得信任。

有人曾经告诉皇帝,安禄山此人有异,不过李隆基不信。有人看出其有问题,但选择闭口不言,只要不影响自己利益即可。李林甫就是安禄山此生最怕人。原因是对方太厉害,每次两个人交谈,总能清楚的说出安禄山的心思。

按照常理来讲,唐玄宗对安福山算是非常重用,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要走到这个地步。如果仔细翻阅史书,就能发现事情端倪。虽然他有造反之心,不过本人想等到李隆基死后,再度起兵造反。只不过中间发生一系列变化故,到了那种不反也得反地步。

三、箭在弦上不得不动

这时他处境相当困难,皇上对他猜忌心越发强烈,朝廷当中妒忌他人不在少数。如果继续在唐玄宗面前进言,恐怕到时候就是皇帝亲自动手。最终天宝14年,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

朝廷当中,最不待见安禄山人,就是杨国忠。他是杨贵妃兄长,在朝廷中因杨贵妃缘故,也是非常得宠。看到安禄山势力如此之大,心中不平。多次进言安禄山有反心,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中间派人去侦查过,那人接受安禄山贿赂,并没有以实相告。

但是杨国忠并不死心,一直说服皇帝,让安禄山进京,证明其没有异心。结果安禄山为了打消疑虑,冒险选择来到京城,这次京城之行算是提心吊胆。算是暂时打消皇帝疑虑,但是受到惊吓不小。离开长安回范阳时,快马加鞭,唯恐唐玄宗反悔。

君臣之间矛盾,只是暂时消除,并没有彻底解决。发展到后来,唐玄宗招他来长安,安禄山直接推脱生病没有来。如果在不有所行动,恐怕皇帝会对其动手。联想到皇帝过去辉煌“功绩”,怎能不担心自己处境。

唐玄宗一生政绩非凡,但不见得此人有多仁慈。身为父亲,默认宠妃武惠妃残害太子,眼看看看着孩子被害死无动于衷。中间还杀过姑姑太平公主,可见其心有多狠。若是把安禄山招进长安,谁能保证下次安全无虞。

常言说的好,开弓没有回头箭,自从他有谋反之心以来,已经筹划好多年。这时想要打消造反之心,恐怕也不大现实了。眼看要“东窗事发”,必须提前行动,至于其他事情就顾不得了。

小结:

历史上都有这个一个规律,功臣被逼到份上,如果不有所行动,下场会更惨。因此索性心一横起兵,失败后果当时补不上。更提醒后人,做人一定要留有余地,上位者做事不能做的太绝,避免酿成无法挽回后果。

造反之事对于双方来讲,算是两败俱伤之举,不值得提倡。历史上有些人虽然功高震主,但能全身而退,譬如曾国藩,郭子仪之流。虽然朝廷对其也有猜忌和嫌隙,不过都被其轻松化解,其智慧值得后人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上官婉儿为什么死在了唐玄宗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唐高宗去世以后,大唐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时期武后执掌政权,不仅政治革新频繁,而且男女尊卑顺序也几乎被颠倒。据记载,从武则天执政再到武则天登基,这一时期天下出现了很多女子政治家,而且更有很多女子潮流被兴起,女官更是成为常态。这是一个女人的时代,虽然短暂,但很精彩。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女人脱颖而

  • 雍正死前赐死一人,那么此人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虽说清朝没有真正昏庸的皇帝,但是,终清一朝,论得上明君的,也只有康熙雍正父子二人。尤其是雍正,敢于撼动满清旗人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利益,并直面来自满朝文武的压力。在推行改革上不遗余力,虽然很多举措并未成功,但并不能否认雍正的功绩。可是,就是因为他这一生总是以雷霆手段推行新政,使得满汉地主对他多有不满,在

  • 吕蒙生擒威震三国的关羽后,他回到东吴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吕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人。少年时,吕蒙跟随姐夫邓当在孙策手下,深得孙策的器重。邓当死后,吕蒙被封为别部司马,接管姐夫的军队。因屡立战功,孙权对吕蒙也很赏识,“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讨伐黄祖的战斗中,黄祖派都督陈就率领水军出战,吕蒙冲在最前面

  • 刘据一门当不了太子,那么当时还有哪些人能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晚年多疑猜忌,施政无道。一场巫蛊之乱,太子刘据死了,皇后卫子夫死了,刘据的两个儿子也死了。覆水难收,刘据一门当然当不了太子,更当不了皇帝了。当时还有哪些人选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遍览宗室:宠姬王夫人的孩子齐怀王、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都死的早,是指望不上

  • 丁奉先后侍奉了东吴四君主,晚年时期为何仍然受到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曹魏之所以能够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肯定是离不开曹操的唯才是举,当初的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这让天下的人才纷纷投靠曹魏。正因如此,才奠定了曹魏三国实力最强的根基。曹魏名将众多,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曹魏都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在武将方面,

  • 东晋王朝的第六位帝王晋哀帝司马丕的死因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晋哀帝司马丕是东晋王朝的第六位帝王,司马聃驾崩后司马丕在褚太后的支持下登基为帝。司马丕在位时期,权臣桓温掌控了国家大政,东晋内部也是军阀乱战,此时已是国破之象。司马丕本人也如前面几位东晋皇帝一般的短命,政权的频繁交接也是东晋陷入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晋哀帝司马丕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死的?

  •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逝,皇太极逼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以“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拥皇太极嗣汗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皇

  • 解析魏国四聪是指哪些人 他们是否名至实归?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魏国四聪指的是魏国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在动乱的三国时代,因其“明哲”而被后人景仰。今天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三国时代的魏国四聪,真的是实至名归吗?有几个算是“明哲”的?1、夏侯玄夏侯玄(209年-254年),字太初(一作泰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

  • 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为何要对他一忍再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他是西汉时期的第七位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汉武帝十六岁的时候登基为王,他不仅在战略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领悟,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帝王。汉武帝在位期间一直都致力于开拓疆土,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国土面积也得到了扩张,周围很多邻国都一一

  • 汉武帝凭实力打破和亲路后宫却一片茫然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他的雄才大略与开阔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治世政策上,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帝王。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太多的贡献,也将虽然表面繁荣但是仍旧内外忧患的汉朝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登上皇位,那一年他才十六岁,但是才华与能力不是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