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谋臣刘伯温的悲剧人生是怎样的?

谋臣刘伯温的悲剧人生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11 更新时间:2024/2/13 16:17:25

说到刘伯温很多人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个人神得不得了,但是你慢慢的会发现这个人其实一生还是非常的悲剧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生如路啊,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谋臣刘伯温的一生吧,看看他是怎么从神到悲剧的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浙行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亦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起于乡野

今天,如果问人们,刘伯温是什么人?估计很多人都说知道,说他能够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年,厉害得很。可是,谁又知道,真实的刘伯温(刘基)在其生前和身后,原本并没有这么高的名声呢?

转机出现在他死后一个半世纪,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当时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

意思是说,刘基应当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也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祭祀、爵位是国家大事,世宗命大臣们讨论此事,结果大臣们一致赞同,说:“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都有巨大的功勋,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却多是刘基的贡献,所以当初太祖在未定天下时就说刘基是自己的张良,后来封刘基爵位时又将他比作诸葛亮。刘基应该配享于太庙。”

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我们知道,在明初诸将中,徐达位列第一。嘉靖朝的大臣们竟将不以赫赫武功见长的刘基与徐达并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有一个集团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这就是淮右集团【与诸葛亮庞大的“荆襄势力”相比,刘基只是“孤家寡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刘基作为后来归顺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占据多大的地位,是很值得怀疑的。

刘基的谋略与功勋,尽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认,但似乎终究因其地望的关系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从刘基先后被李善长、胡惟庸迫害的事实来看,刘基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明初的历史中不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明代开国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长占据的,李为韩国公。刘基的爵位仅为诚意伯,而伯的爵位,列于公、侯之下。一直到十五世纪末,即明代弘治年间,刘基的声誉才稍稍有所提高,十六世纪初期,武宗再次表彰了刘基的开国之功。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尊崇一位开国功臣乃为平常之事。

但是,嘉靖朝的大臣们以刘基与徐达并称,骤然拔高了原本普通的刘基的地位。这对刘基来说,也许意味着一个神话的开始。传说中的刘基,更是一个妙算阴阳的神一般的人物。

其实,在功成名就的背后,真实的刘基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说,这是一个绝顶聪明但却略带悲剧性的人物。

明末学者朱国桢论刘基,有一句精彩的概括:“刘基当初是元的进士,那时他忠于元;后来成为元的逐臣,他就隐居待时,终于辅佐朱元璋成就了事业。”刘基生平,大约也以五十岁为分界线:五十岁前效忠于元朝;五十岁后扶佐朱元璋。

刘基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父亲刘爚(yuè),字如晦,曾官遂昌县学教谕。像许多士人一样,刘基知道科举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因此,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岁时,刘基成为处州路学的一名学生,迈出了漫长科举路的第一步。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基起初并不想辅佐朱元璋的,但经不起朱元璋一再派人“三顾茅庐”,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心腹和军师。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

正由于刘基在朱元璋日渐扩大的创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他很受朱元璋的宠信。据说,朱元璋每次召见刘基,都是屏人密语,往往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所谈的内容“自徐达而外,人莫得闻”。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然而,随着明朝的立国,军中一帮谋士的作用也发生了转变,昔日的谋略不再是朱元璋所必需的,五十七岁的刘基从此只要规规矩矩地按章办事就行了。被授予太史令一职的刘基只有规规矩矩地主持修订新朝的历法。

落寞中的英雄:1368—1375

大凡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或者韬光养晦,安享晚年,或者骄横恣(zì)肆,最终被戮。然而,像刘基晚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却还是少见。

朱元璋曾将刘基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张良,于是后人便将张良与刘基作比较。

王世贞说:“有人将刘基比作张良,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

王世贞认为刘基早年仕元,后来转而扶助朱元璋灭元,大节有亏。这是一种比较。

另外一种比较,是明人廖道南的话:汉代大封功臣,张良仅要求封为“留侯”就满足了,然后专心于道术,明哲保身,传说中还变成了神仙,而刘基却没有急流勇退,犹豫在朝,最终就像野鸡投于网罗、野象因其象牙而遭杀身之祸,难道他真是一心忠于朝廷而忽略了保全自身吗?

刘基不能安心做一个元朝遗臣,却心甘情愿地扶佐朱元璋,以儒家的“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来看,确实容易招致批评。何况,他还是元朝的进士。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注意到元末殉难的官员多是进士,并举出了十六人为例。刘基却以元朝进士身份去辅佐被人视为“盗贼”的朱元璋军队,也许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其实,在王世贞之前,已经有人就此批评过刘基。明人刘定之在为其乡人王子让的诗集作序的时候,说:“子让是元朝的举人,游历官场几年,难以施展才能,便辞官归隐,终身不仕。我读他的诗文,觉得流露出一股奇气,他的胸怀还是跟从前一样啊。……有一个人跟子让一样出自元朝的科举,辅佐石抹主帅守卫婺州和处州,他们相互诗文酬唱,气势万千。后来这个人攀龙附凤,自比刘文成(文成是刘基的谥号),可是他这时的诗文糟糕得很,昔日的豪气一点也没有了。”

显然,刘定之这里所批评的人正是刘基本人。刘定之注意到了刘基诗文前后风格的变化,确是深刻。

明末降清的文人领袖钱谦益也许于刘基有“同情之理解”,对此见得更为分明。他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刘基在幕府,与石抹宜孙在患难中共事,被石抹以知己相待,迫切地想要效力朝廷。他这时写的诗歌,抑扬顿挫,豪气非常,使人读了跃跃欲试,就好像捋起袖子要跟他大干一场。后来刘基遇到太祖,运筹帷幄,受封伯爵,成为开国功臣,可谓功成名就。可是,他这时期的诗文里,却屡屡哀叹穷病衰老,昔日的豪气荡然无存了。”

晚年的刘基,为什么悲穷叹老,豪气全无?真的像人们所猜测的那样,是刘基“变节”所带来的负罪感吗?显然不是。刘基晚年悲叹背后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因为他在洪武初年不断地遭受淮右集团的排挤和朱元璋的猜忌。

廖道南批评刘基不能及时功成身退,大体是合理的。其实,在洪武元年(1368)刘基被授予御史中丞职务的时候,他还是有点意气风发的。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下贪纵之罪。李彬是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的私人,因此李善长请刘基缓治李彬之狱。刘基坚决主张查办,并派人专程向远在汴梁的朱元璋汇报。李善长便在朱元璋面前抢先告了一状,说刘基“专恣”。

对于专制君主来说,臣下的专恣自是不可容忍,朱元璋对刘基的宠信开始打折扣了。接下来的一件事,又正赶上刘基的方术似乎也不灵验了。八月,天大旱。刘基进言道:“阵亡士兵的妻室共有数万之众,居于别营,阴气郁结;工匠死后,尸骸未收;张士诚的降卒们都编入了军户。这三点有干天和,所以发生旱灾。”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一一妥加处理,谁料十天过后,依旧大旱。至此,刘基只得卷铺盖回青田老家。

但是,刘基毕竟是开国元勋,朱元璋没有一下子做绝。仅仅三个月之后,刘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微妙的是,此时的朱元璋对刘基再不是言听计从了。

例如,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想换杨宪汪广洋或胡惟庸为相,咨询刘基的意见。刘基根据实情,一一指出了各人的缺点,认为三人都不宜为相。

然而,朱元璋后来却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起用为相。刘基所说的一番话,传到三人耳朵里,明摆着是得罪人。

其中,胡惟庸是淮右集团中人;汪广洋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其早年曾流寓太平,亦于此地遇到渡江而来的朱元璋,开始发迹。

可见,刘基在明朝建国之后的生活,确实过得非常压抑。这才是刘基悲老叹穷的真正原因。

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罗宝册有论刘基的一段话,非常精彩,可谓洞见当日刘基心态:伯温悲叹之作,决不是无病呻吟,无因而来的;如果根据情理,设身处地一想,也很容易了悟他的难言之隐。想当年他同太祖一块起义,老谋深计,运筹帷幄,大的方略,紧急关头,十九是他一人擘(bò)划、决定和打开。那时如果分道扬镳(biāo),收纳一班豪杰,自己干去,当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谁的天下?可恨费尽了心血,为人作嫁,好容易革命成功了,大明帝国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诚意伯的虚头衔,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赏赐罢了。比之明祖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杀予夺,集于一身,何尝不是天壤之别。加之,明祖猜忌嗜杀,屡兴大狱,少者牵连几千人,多者累万。眼看着身边的故旧朋友,杀的杀,族的族,流的流,说不定一日就会杀到自己的头上来!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有时明主高兴了,钟山宸游,禁宫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泪,强陪笑脸,侍宴吟诗,前去凑趣,凑合热闹。此老此际难言之痛,想来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刘基确实是“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归乡隐居,弈棋饮酒,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不久,刘基由于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谈洋是浙、闽地界的小地方,走私盐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乱民),遭到胡惟庸的诬陷。

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这一番诬陷可真是击中朱元璋的要害,也吓得老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来医生诊治。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实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在明初开国诸臣中,刘基文比不过李善长,武抵不上徐达,这是从政治上讲。即使拿文采来说,除了早年跟石抹宜孙唱和诸作外,入明作品也很难胜过宋濂的典雅醇厚。刘基只是朱元璋集团中那些杰出人才中的一人而已,很普通。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团中那些名字:孙炎、陶安、汪广洋、杨宪、徐达、常遇春、章溢、胡琛……哪一个都不是平庸之辈,都跟刘基不分仲伯,所以有人说,朱元璋的敌人如果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肯定对朱元璋拥有如此壮大的人才库嫉妒得要死。

只不过,这些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各种原因,或早死,或出了政治问题,才使得刘基突出起来。

拿汪广洋来说,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他是排在刘基之前的,直到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在给他的敕文中还关心备至,只不过不久汪广洋就因事贬死,一切声誉随之消失。

而刘基在其身后,他的乡人为了现实的利益,一直在营造刘基的各种神话,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使得刘基的身后之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实际情形。元明史专家杨讷先生对此曾做出了详细可信的论述。

后人有谒刘基墓诗,云“卧龙名大终黄土”。再英武的谋略之士,终究逃不脱黄土一抔的命运,空留下旷世奇功、诗文美名和数不尽的神话传说,供后人品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同意父母无恩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乍一听见“父母无恩论”这个词,很多人一定都会皱眉摇头,认为提出这种言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坏小孩”似的人。的确,这个词看上去完全是违背了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子女要孝敬父母、长辈这种思想,可是,如果你知道这句话最初是由四岁让梨的孔融说出来的,你是否会

  •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是罗贯中编造的么?刘备真实身份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可能是三国里最大的忽悠了,一个卖草鞋的竟然皮上一层汉室宗亲血脉就开始创业了,而且还建立了能鼎立三国之一的蜀国。要说刘备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不过在演义里他的汉室宗亲是编造的么?罗贯中升至跟刘备写了一套谱系证明他的身份,这在正史中也存在么?当时曹操看出了刘备的英雄气概,不知道是不是也因为这身血脉。

  • 庞统到底做了什么,为何孙权和刘备都不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与人会面的时候,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像是面试这种重要的时候,仪表、形象,如果能够给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不少。那么在古代,也是同样的道理,尤其像是三国这种战乱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尽管人才众多,却有一个人属于例外,就是庞统。他的名声足以与诸葛亮比肩,可是

  • 为什么司马昭敢篡位?他有什么样的资本和底气?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昭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怎么样,主要就是“司马昭之心”那一句歇后语,把他谋朝篡位的心思全都展示了出来,尽管他后来并没有自己称帝,但是这件事情却是无可磨灭的事实。那么,司马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件事情要付出的非常多,他有什么样的资本来支撑他篡位呢?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

  • 薛仁贵是怎么死的?薛仁贵一生有哪些传奇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以薛仁贵为主角的影视剧并不少,但基本上都篡改了很多历史真相。那薛仁贵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薛仁贵是唐朝著名的将军,带兵打过很多胜仗,也是战功累累。薛仁贵一生都在对付叛乱,成名和最后的失败也都因为叛军作乱。不过薛仁贵还算是挺长寿的,活到了70岁这在古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一起来看看薛仁贵一生有哪些传奇

  • 如果郭嘉未死,曹操是否可以将三国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唯才是举,只将这个人的才能作为一个标准,而且也十分重视拥有才能的人,这也便是他能够招揽到众多人才的重要原因。而说到他的人才,就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也是曹操极其信任的人,郭嘉。不幸的是,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的大业他没办法再参与了。那么如果郭嘉没有那么早就去世,他是否可以帮助曹

  • 郭嘉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有什么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能够得到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称号,已经是相当厉害的了。只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它只是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并不能把它放在历史上来谈,它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哪怕是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出入,甚至自相矛盾。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史书《三国志》与这

  • 庞统为何会被称为"凤雏"?他是否足以和诸葛亮媲美?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总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诞生一个影响天下局势的厉害人物。在这其中,就有不得不提的凤雏庞统。庞统这个人与人们寻常印象中的谋士不太一样,长得不好看,甚至算得上是丑,但是智慧计谋却让他能够与卧龙诸葛亮比肩。那么,庞统“凤雏”的外号是从何而来?他的才

  • 荀彧的妻子是谁?真的是宦官的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的历史上,荀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作为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不仅拥有颍川荀氏这样的出身背景,治理国家的能力也是非常厉害,一直在曹操与汉室之间做一个桥梁,可见他为人处世一定是很有分寸的。这样一个人物,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可是他的妻子的身份却似乎有些拿不出手,那么,他的妻子到底是谁呢

  • 司马昭的心思为什么会人尽皆知?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常常在说一个人的阴谋野心表现得极其明显的时候,用到一个词叫做“司马昭之心”,意思就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心思。那么这个词又是什么来历呢?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懿篡夺了曹氏的政权,司马昭又怀了什么样的心思?这份心思又为何会人尽皆知,他为何要表现得如此明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