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庞统究竟给蜀国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

庞统究竟给蜀国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426 更新时间:2024/1/24 4:19:40

虽然对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庞统的存在感比诸葛亮要弱了一些,影视剧中的形象也要差很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庞统既然站在刘备一边为他效力,不可能什么谋划也没有出过,不可能一丝的贡献也没有。那么,凤雏庞统的一生究竟为刘备、为蜀国做出过那些贡献呢?

细说三国风流人物,就不能不忽略庞统,庞士元,一个生于战乱之中的旷世奇才,崛起于人才辈出的英雄时代。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惊人的判断能力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凤雏”。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可谓是群星中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怪才。虽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山到落凤坡的遭袭被杀,也不过是一个瞬间。无可否认,他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中,为刘玄德的兴复汉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庞统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这一次,刘备又突破重重障碍,西进取巴蜀,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冲刺。但是,他为这次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牺牲了庞士元。

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读通鉴论》卷10)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

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庞统死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

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法正传》),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死,是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关帝志》卷三)

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从古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庞统对整个“隆中对”计划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是巴蜀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人才缺失了一个还可以再招致,但像庞士元这样独一无二的奇才,却再也找不到了。36岁便为自己的失误而送葬,上天也太不给年轻人机会了,孔明有失误,但他有机会改正,从头再来,并且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神算军师。而庞统,却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只能成为历史的遗憾。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庞统的功绩。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能够只身骗得蒋干信任,介绍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操功绩,取得曹操信任,与众谋士“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这是没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经百战的沙场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谢”。能够在成功献计之后,找到合理的借口(劝降江左豪杰)离开,还摆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为富贵,但欲救万民耳),曹操怎么能够不放人?庞统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当好。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庞统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够在半天时间内处理百余天的公务,可见庞统是个讲究效率的人。而且确实有处理事务的才能,只是不屑于处理这百里小县。

第三,议取西蜀。“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战略重要性,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在这危急关头,庞统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尽谋士之极至,让君主来决断。我觉得庞统知道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让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挂剑夜读孙吴兵法,可见庞统文武双全,勤奋好学;面见孙权,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识破诸葛亮吊孝之计;调解黄忠魏延争功;办事果断,喝斩二将;先斩后奏,令魏延舞剑;肚量宽广,不记刘备酒后之言。庞统一生最大的败笔:分兵进攻雒城。庞统低估了张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蜀将领,没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惨死落凤坡。但是毕竟暇不掩玉,圣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庞统之死在于计谋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会的时候,刘备摒弃所谓的仁义,狠下杀手,早就除掉了刘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损张松,何用折损庞统?庞统之才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体现,难道还不够么?对比一下,程昱、荀攸、荀口、张昭、鲁肃、法正、马良,哪一个能够比得上庞统的这五大功,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几个人物出场那么长时间,怎不见其功绩?

可见,庞统是名副其实的凤雏,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满怀敬意,我们从史从文学中领略到庞士元的雄才大略,目睹了他人生的大喜大悲,数说其功绩,非寻常人可及也,乃经天纬地之才也。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原本也是英雄的董卓,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恶魔?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任何人都是有可能会改变的,有的越来越好,比如三国时期不爱读书的吕蒙,士别三日便让人感叹万分,然而也有变差的,就比如董卓。他在洛阳、长安待着的时候,所有人又恨又怕,所有情绪积攒到他终于被杀死的那一刻,就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可是,这样的董卓年轻时候也是一个英雄人物,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他变成后来那样呢?董卓

  • 刘备攻打成都为什么没有选择庞统提供的上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庞统与诸葛亮同在刘备手下,自然也会为刘备献计献策。当刘备准备去攻打成都的时候,庞统就曾经给刘备出了三个主意,这三条计策是不同的,庞统将它们分为上、中、下三策,顾名思义,自然是最好、一般、最差的计策。然而,刘备听完之后却选择的是中策,而不是最好的上策,这又是为什么呢?上策是昼夜兼道,在刘璋猝不及防时,

  • 庞统究竟是不是有资格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卧龙,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另一个堪称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凤雏庞统。这个人虽然长的不好看,但是既然作为一个能够与卧龙相提并论的人物,相比才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毕竟人不可貌相啊。然而从后来的事情来看,他似乎真的有些徒有虚名了。那么凤雏究竟是不是才能过人,可以与诸葛亮站在一起呢?三国时期,有个人和诸葛亮

  • 刘表占据荆州势力强大,为什么没有争夺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它位于三国势力的交界处,可以说是任何一方都想要争夺的必争之地,而占据荆州的则可以算是刘备的本家刘表。然而,刘表虽然占据这块好地方,却并没有群雄争霸之心,只是守着这里。那么刘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想法和作为呢?他为什么没有放手一搏呢?刘表,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相比

  • 袁绍想要另立新君,为什么会遭到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董卓进军洛阳,废了汉少帝另立汉献帝,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做事打上了一个皇帝之命的标签,可以说就像是握了一张王牌在手里。这种情况,袁绍为了对抗董卓,曾经提出要将刘虞立为皇帝的想法,然而却遭到了曹操和袁术的强力反对。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反对?最终袁绍有没有如愿呢?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为

  •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袁绍到底是不是一个草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有些人很可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在官渡之战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袁绍居然会败给当时不值得一提的曹操,这袁绍分明就是一个草包。然而小说总得有些冲突的戏剧性才会更加吸引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袁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是不是真的算一个草包?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真实的袁绍。话说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凡在历

  • 官渡之战当袁绍还处于优势的时候,为什么刘备却要跑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地区的基础,也是袁绍势力衰落的转折,成王败寇,一场看似结局已定的战役,却让两个势力完全不均衡的人走向了两个极端。这虽然是曹操和袁绍的战役,但是刘备也加入了进来,然而在袁绍还处于优势的时候,刘备且丢下他自己跑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呢?袁绍与曹操交战还处于上

  • 诸葛亮和刘备在后期战略上有哪些冲突?刘备情商比诸葛亮更高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一直都很好,两人也曾因为意见不合闹过矛盾,特别是在关羽死后,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诸葛亮并不同意刘备伐吴所以两人关系也是一度闹僵。说起来刘备很少会出现失控的场面,毕竟刘备就是靠一手高情商才能留住这些人。最后刘备也是忍了一年才伐吴,如果当时刘备就和诸葛亮撕破脸的话,大家就都不

  • 袁绍是汉末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人,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东汉末年纷争的时候,最有希望最有势力成为最后赢家的人,应该是出身名门望族的袁绍,可他竟然成了第一个被灭亡的势力,这多少就让人有些不解了。他的出身比后来三国的三位领导人加起来都要高,并且曾被所有人一致推举为灭董卓的领导力量,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要说袁绍的出身,有一个

  • 在立嗣的问题上,孙权为什么一直在犹豫?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册立太子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人都有一死,尤其身为皇帝,自己死后偌大的江山该由谁来继承,必须要慎重考虑。三国时期,我们知道,蜀国的继承人是刘禅,魏国是曹丕,那么吴国又是谁呢?不光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在当时,孙权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摇摆不定,他一直犹豫不决,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古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