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秦孝公死前为何一定要让位给商鞅?

揭秘秦孝公死前为何一定要让位给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4/1/4 0:51:18

秦孝公是秦国一个伟大的君王,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秦国的繁荣和发展。他继承父亲秦献公的遗志,继续完成着秦献公未完成的丰功伟业。大秦帝国当然需要一个明君,但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复兴。于是,秦孝公广纳贤才、实施变法,至此中国历史将被改写。

网络配图

秦孝公是个天生的政治家,说他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并非空穴来风。秦孝公的内心有着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恒心和决心,秉承着复兴秦国,一改秦国被欺辱的地位,他励精图治以期实现抱负。秦孝公,嬴姓赵氏,他的父亲是秦国的上一任君主秦献公。秦献公时期,秦国的处境十分艰难,应该说在秦献公以前,秦国的状况一直不太好。

当初秦国只是西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没有人会注意到西部的这个国家。直到周天子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才作为一个诸侯国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他曾经在秦穆公的主导下,变得无比辉煌,成为叱咤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又在秦穆公之后渐渐没落,到了秦献公这一代君王,秦国的国内国际矛盾已经十分尖锐了。

秦献公是个有担当的君王,他主动挑起秦国改革的重任,积极寻找秦国崛起的机会,解决秦国的积弱现象,发展生产大力发展农业,又不惜忍辱负重,以割地来换取暂时的和平,以此获取发展的机会。秦国就是这样的东方的大国和西方的强国的威胁中成长起来的,眼见秦国的生产有了一定的改善,秦献公却撒手人寰。

秦国复兴大任就落在了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身上。秦孝公跟他的父亲一样勤勉,他不忍心看着秦国的江山就这样被断送。21岁的秦孝公在上台后,来不及享受帝王之位,便陷入深深的忧惧当中,如何把秦国发展起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配图

公元前360年,秦国广纳贤才的消息传令天下,各国人才纷纷涌入秦国。商鞅也就是这浩荡大军中的一员,秦孝公没有想到这个商鞅对秦国的影响会如此巨大。他最后能够得到商鞅这个人才,与商鞅自身的争取是分不开的。当时,商鞅是魏惠王手下的谋臣,因为在魏国不被魏惠王重用,一听到秦国招聘贤才的消息,他就立即来到了秦国。但是他的面试也不是十分顺利的,他知道天下人才都与此时汇集在秦国,秦孝公未必能够注意到自己,首先就买通了秦王身边的人,使得他得以面见秦王。

第一面见时,以王道来游说秦孝公,秦孝公不敢兴趣听得直打哈欠,商鞅还没说痛快就被赶出去了;第二次,商鞅以霸道游说秦孝公,孝公仍旧兴趣乏乏,商鞅的第二次面试也没成功;最后一次,商鞅以富国强兵的道理游说秦孝公,这一次打动了秦孝公,两人因此而畅聊几日,从此后成为了知己。

网络配图

商鞅帮助秦孝公走出了最艰难的一步,所有的罪与罚都让商鞅一个人承担下来了。商鞅被任用后,变法很快就波及秦国上下。他的变法承认土地是私有的,允许百姓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奖励耕织,赏罚分明。这一系列措施在刚开始实施甚至在实施过程中,都受到了贵族的强烈抵制,触及贵族利益的变法在商鞅的秦孝公的强硬手段下,还是继续推行着。经过变法后,秦国的国力急剧上升。

秦孝公在位24年,前338年,秦孝公病危,并最终因病去世。《大秦帝国》有写秦孝公死前让位商鞅,是否就是因为商鞅的政绩太突出,所以秦孝公想让位与他?《战国策》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战国策不可全信,孝公传位也是孤证,《战国策》这样写完全是为了凸显出秦孝公的贤明和商鞅的功绩而已。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同样是变法 为何商鞅成功了而王安石却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商鞅

    战国时,互相攻伐,秦居于一隅,国力软弱,民风彪悍野蛮,屡战屡败。外有强敌魏,随时有亡国灭种之祸。因此变法是符合国家,皇族,人民统一的利益的。而商君的变法,又是根据秦表里山河,民风,外部环境定的。所以他自己虽然身死,但是他的律法被保留。网络配图宋时变法,乃是国内发展的困境。而这个困境来自内部,来自于文

  • 历史上被残忍分尸的秦国商鞅到底做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革命家,通过他的变法,秦国逐渐强盛壮大奠定了一统六国的基础。商鞅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主持了的变法触动了传统集团的利益因此也招来了杀身之祸。那么商鞅是谁,他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商鞅是怎么死的?网络配图商鞅简介商鞅生于公元前395年,他的祖先是卫国的君主,所以又

  • 商鞅的老师是谁有三个说法,历史上争论不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

    商鞅最为秦国法学代表,他所主场的商鞅变法就是为秦国的强大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么一个有贡献的人一定是师从智者,那商鞅的老师是谁呢?其实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争论不休,总结下来对商鞅的老师猜测有三种,其中师从尸子的可能性最大。商鞅的老师可能性最大的是尸子网络配图尸佼,尊称为尸子。约生于周安王十二年,约卒于

  • 秦国为何没出四公子式的人物?商鞅变法受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

    战国时期出了四个有名的公子,分别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和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招引门客”,动辄就是食客几千,把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当官就是腰挂相国大印,为将就是统领几国之兵,或者是灭国略地,立下不世之功。他们声名远播,无论是诸侯还是士民都愿意一睹他们的尊颜,

  • 违反一夫一妻制度被处死 商鞅变法废奴隶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

    老福读战国:昨天老福说到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员大将李牧,李牧死后赵国亡。让人扼腕叹恨的是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一个奸臣之口。网络配图秦国收拾完赵国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了。魏国在战国后期实力平平,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战国初期,魏国也曾称霸过,当

  • 真实的商鞅 在亲哥脸上刺字又把他鼻子割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的内容概括为:“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具体如下: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废除“刑不上大夫”;奖励军功,即使是奴隶也可以因军功恢复自由身,而贵族没有军功者不授爵位;厚赏重刑,建立连坐制度,对耕

  • 商鞅为何会被判处五牛分尸?背后惊人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

    他为了在弱肉强食的现实面前争一席之地,重金网罗天下人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又称卫鞅的壮年男子,便成了这重赏之下的勇夫。这也并不奇怪,老百姓盼望着风调雨顺,甚或学些磨豆腐一类,便一很知足了,过去识文断字的想中秀才,秀才又想中举人,进士。贵族想着领兵挂相印,其实都是一种心态。据

  • 商鞅没有被五马分尸?最后分尸的只是他的尸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维新者。《史记·商君列传》上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商鞅自少喜欢法家的刑名之学,后投身到魏国相公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前,曾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不纳。于是西行入秦,通过贿赂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他向孝公上富国

  • 秦国功臣商鞅为什么被车裂 商鞅纠结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 商鞅发明一种罪名 竟连杨广都忍不住将其废除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

    在中国古代的王权社会,国君治理国家往往有两种模式,礼治或者法治。礼治其实就是人治,也就是靠人的善恶来决定一个人的罪名。正如《论语》所说:为政在人,官吏做好榜样,百姓就会跟着效仿。但是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大征之世交战不断,靠礼治根本就玩不转,别的国家军队打过来,你跟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上阵杀敌,没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