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为何没出四公子式的人物?商鞅变法受限

秦国为何没出四公子式的人物?商鞅变法受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15 更新时间:2024/2/15 22:11:01

战国时期出了四个有名的公子,分别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和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招引门客”,动辄就是食客几千,把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当官就是腰挂相国大印,为将就是统领几国之兵,或者是灭国略地,立下不世之功。他们声名远播,无论是诸侯还是士民都愿意一睹他们的尊颜,其风头绝对盖过了本国国君。

《芈月传》中的黄歇

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和自己的食客都把那故事演绎的悬疑丛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形成了战国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是,最终统一了全国的秦国却没有出现这样一位公子!

那么,秦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公子呢?

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贵族的权利受到了限制 。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经过九年的时间,秦国在公元前350年将国都东迁至咸阳。

网络配图

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秦国把乡村合并为四十一个县。这标志着,商鞅的变法已经彻底完成而且已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确认,秦国也享受到了变法带来的巨大好处。

商鞅的变法,触及的正是旧贵族的利益:

新法规定,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人,不能列入家族名册。这表明,贵族子弟将和士民一样,必须通过打仗立有军功才能获取爵位土地,彻底改变了那种靠血统出身而享有财产的制度。

把行政区域划为县,县里的官员都由君王任命,这就把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这种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体制,对于君主来说,显然更优越于那种封地完全归自己所有的传统形式。

秦以外的其他六国,他们也都实行过“变法”,但他们的变法对于贵族的利益几乎都没有触及。这就形成了王室公子因为自己的身份获取了土地,又通过得到的国家执政权利获取新的利益的循环。

这就是商鞅的变法为什么会受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激烈反对的原因所在。

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一班旧贵族马上告发商鞅造反。继位的秦惠王将商鞅车裂并灭家,这是对于一个人最重的刑罚了。但是,首倡新法的商鞅被处死了,他所推行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这是因为,秦惠王看到了新法维护的是君王的利益,而削弱的是旧贵族的利益,他没有必要去做利人损己的事情。而甘龙杜挚等人也随着商鞅的死去一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秦国代之而起的是犀首、公子卬(带兵将领)、张仪等名人。

秦国君主目光远大,在各国招揽人才,而六国只限于本国人才

秦国地处西域,多与戎狄打交道,这造就了他们强悍的战斗作风,却也阻碍了和中原各国打交道。春秋时期,秦国出了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

,正是他在将目光瞄准函谷关以东的同时,也开始从中原地区招揽人才。

秦穆公五年(前655),他从晋国娶来了夫人。在夫人的陪嫁当中,有一个奴隶叫百里奚,他原本是虞国人。

这是晋献公在“假道灭虢【guó】”的同时消灭了虞国,百里奚成了俘虏,从而被当做“嫁妆”陪送到秦国的。到了秦国以后,百里奚逃到了楚国,秦穆公知道他有能力,用五张羊皮麻痹楚国人把他赎买回来,然后将国家的政事交给了他。

网络配图

百里奚又推荐了一个叫蹇叔的人,正是这两个人辅佐秦穆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秦穆公在得到商鞅以前,正是以恢复秦穆公时期政令为名下令招贤的。商鞅所以会来到秦国,也是在得知了这个招贤令才坚定了信心。

除了秦孝公时期有个卫鞅,秦惠王时期有个张仪、秦武王时期有个甘茂,秦昭王时期更是人才济济,魏冉、白起、范雎、蔡泽都不是秦国人,甚至那个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田文也当过秦国的相国。

秦国也有过有名的公子,比如说有一个公子疾,他一生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因而被秦君封在严地,称之为严君疾。但是,秦国没有让他“招贤纳士”的土壤,跟着他也不会获得名利,所以也就没有士人愿意一辈子心甘情愿地当个“下人”,因此,他这个公子也不过就是千百个王室公子的一个而已。

四公子现象仍然是贵族家族式的统治模式

战国四公子都是王室成员,而且他们有的和国王的血缘关系还比较近。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弟弟,齐宣王继承父亲为王,第九年任命这个弟弟当上了相国。

田婴在齐湣【mǐn】王时期被封在薛地,死后由儿子田文继承爵位。田文在齐湣王时期当上了齐国相国,这样一算,齐湣王是孟尝君的叔伯兄弟。父子两代都是哥哥为君主,弟弟为相国。

平原君赵胜是惠文王的弟弟,也是哥哥当国君,弟弟为相国。后来,赵胜成为孝成王的相国,变成了侄子为国君,叔叔为相国。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虽然没有担任高官,但这个君号却是哥哥封给他的,正是有了这块很大的封地,他才能够“招徕食客三千人”。这个信陵君最有名的故事叫做“窃符救赵”,虽然因此他一度移居赵国,但最后还是被哥哥召了回来,任命为“上将军”,这个职务在当时为军队最高统帅。

网络配图

春申君黄歇和当时楚王的宗亲关系要稍微远一些,但仍然是公室族人,否则,他也不会有公子这个名号。

这种治国理政方式,并没有超出春秋时期的家族统治模式,他们也许是公室当中的佼佼者,却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他们只会弄权,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至于国家利益,根本算不得什么。和秦国相比,这是一种倒退。秦国所以能够统一全国,在人才使用方面,他们也能够放眼天下。秦国的公子,有的也被封为君,但他们受封都是因为有大功于国家,这和商鞅、魏冉等人受封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只能不断地立功才能受赏,不能挟名以自重。总之,秦国没有“四公子”形成的土壤。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违反一夫一妻制度被处死 商鞅变法废奴隶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

    老福读战国:昨天老福说到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员大将李牧,李牧死后赵国亡。让人扼腕叹恨的是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一个奸臣之口。网络配图秦国收拾完赵国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了。魏国在战国后期实力平平,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战国初期,魏国也曾称霸过,当

  • 真实的商鞅 在亲哥脸上刺字又把他鼻子割掉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的内容概括为:“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具体如下: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废除“刑不上大夫”;奖励军功,即使是奴隶也可以因军功恢复自由身,而贵族没有军功者不授爵位;厚赏重刑,建立连坐制度,对耕

  • 商鞅为何会被判处五牛分尸?背后惊人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

    他为了在弱肉强食的现实面前争一席之地,重金网罗天下人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又称卫鞅的壮年男子,便成了这重赏之下的勇夫。这也并不奇怪,老百姓盼望着风调雨顺,甚或学些磨豆腐一类,便一很知足了,过去识文断字的想中秀才,秀才又想中举人,进士。贵族想着领兵挂相印,其实都是一种心态。据

  • 商鞅没有被五马分尸?最后分尸的只是他的尸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维新者。《史记·商君列传》上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商鞅自少喜欢法家的刑名之学,后投身到魏国相公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前,曾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不纳。于是西行入秦,通过贿赂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他向孝公上富国

  • 秦国功臣商鞅为什么被车裂 商鞅纠结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 商鞅发明一种罪名 竟连杨广都忍不住将其废除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

    在中国古代的王权社会,国君治理国家往往有两种模式,礼治或者法治。礼治其实就是人治,也就是靠人的善恶来决定一个人的罪名。正如《论语》所说:为政在人,官吏做好榜样,百姓就会跟着效仿。但是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大征之世交战不断,靠礼治根本就玩不转,别的国家军队打过来,你跟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上阵杀敌,没人会

  • 商鞅变法的先天不足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可以说它奠定了后来华夏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如果秦孝公不用商鞅变法,秦国可能很难有力量实现统一,战国的历史就不知道要往何处发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大概是这些:一个是居民户口管理制度,按照什伍的建制划分居民,一什一伍成为居民的基本单位,同建制的这些户居民就成

  • 春秋战国的四大奇人,商鞅都没有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鬼谷子,春秋战国

    在中国历史上,乱世总是奇人辈出,而追溯历史,最传奇的一段乱世想必还是春秋时期。在这个传奇的时代,有四人可谓是当时的精英人物,连商鞅都无力赶及这四人,有一人则是离奇不知去向。鬼谷子此人可谓是春秋时期的一大奇人,虽然他以纵横家身份示人,但是他头上却同时具备多重头衔。鬼谷子一书中便不只纵横之术,道家思想暗

  • 商鞅变法中有一项分家政策,商鞅为何提倡分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商鞅

    商鞅变法中有一项分家政策,商鞅为何提倡分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商鞅变法,相信大家都比较耳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格局,让一直偏居在西部的秦国开始崛起了,促进了秦国灭掉六国最终统一。虽说商鞅本人最后落得个车裂的结局,但是他的变法对于秦国来说

  • 此人才能不弱于商鞅,只因玩弄权术导致变法偏了方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申不害

    此人才能不弱于商鞅,只因玩弄权术导致变法偏了方向!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实力较弱,所以待遇一直不太好。虽然是弱国,而且处于诸强的包夹中,但也有它的生存之道,忍气吞声是主旋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就是韩昭侯。《史记》有记载,“懿侯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