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论语》是孔子作的吗?书中的主要思想是怎样的?

《论语》是孔子作的吗?书中的主要思想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36 更新时间:2024/1/29 15:06:34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南)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自幼在鲁国受到化传统、宗法传统及贵族世家的熏陶影响,因而“十五而志于学”。17岁时已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20岁以后做过放牧管理员(乘田)和仓库管理员(委吏),并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顽强刻苦精神,通过勤学好问的自学道路,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功。到30岁左右,已通晓“六经”。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南的中都县)。52岁时升为大司寇。55岁时弃官离鲁,周游列国,在外奔走了14年,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始终未被采纳。68岁时又回到鲁国,把主要精力用在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上。他培养了许多学生,据传先后共3000人,其中最有名的70人。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期。“论语”的“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此书共有20篇,每篇的头两三个字为篇名,无实际意义。篇中是由数量不等的话段组成,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有492章,约13000多字。它不同于论说体著作,各篇、各章之间没有逻辑的必然关系。

《论语》汇集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仁”。这一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的“仁”学思想正是这新旧交替、大变革时期社会思想的反映。“仁”这个概念,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提出,到了春秋时代,随着奴隶不断解放,民本思想的产生,入道原则的确认,“仁”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论述。孔子对这些论述进行了总结和创造性的发挥,创立了仁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仁”提升为哲学范畴,这是个重要贡献。下面选文都是孔子对“仁”的论述及与“仁”有关的内容。为了突出这一思想内容,选文没按原来篇章的排列顺序。

标签: 春秋孔子

更多文章

  • 魏惠王问政孟子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魏惠王,问政孟子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西。当河东发生灾荒 时,也是这样做的。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五十步笑百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然是孟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宫刑,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汉书上记载司马迁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样的冤屈,这个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惨遭宫刑

  • 孟子为何不相信革命会流血?革命成功关键在仁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孟子,儒家,革命,

    关于汤武革命,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齐宣王问他:“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说:“于传有之。”齐宣王很害怕,说:“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则斩钉截铁地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在孟子看来,桀纣不行仁义,是独夫民贼,汤武

  •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因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学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称为“思孟学派”。孟

  •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 孟母都做过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孟母断织讲的是在孟子少年的时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到家中,当时他的母亲在屋里织布。看到孟子放学回来,就问他:“你在学校学习怎么样啊?”孟子很不在意的回答母亲:“还好吧,和以前一样啊!”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特别的生气,于是一气之下就用剪刀把刚刚织好布用剪刀剪断了。孟子特别害怕,小心翼翼地问他

  • 孟子谓戴不胜赏析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谓戴不胜,孔子与孟子

    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与一位叫戴不胜的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在这个故事中,戴不胜想向齐王推荐一位叫薛居周的贤德的人,因为他认为只要齐王身边有薛居周来辅佐,齐王就不会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了。对此孟子有不同的观点。孟子首先给戴不胜讲了一个故事,他问戴不胜说,如果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

  • 关于孟子的诗有什么 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关于孟子的诗,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大家,读《孟子》一书总会被他的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辩论所吸引,所折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为我们创造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耳熟能详的常用的成语,而且孟子的很多名言都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非常优美,常常被后人引用。孟子非常善于运用排比,因为他因为辩论,首先就要在气势上压

  • 解析孟子离娄是什么 孟子少时的有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离娄,孟子

    《孟子离娄》是儒家经典《孟子》当中的一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孟子把他理想中的圣人君子的形象具体说明出来。比如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把仁义知心放在心里,并且实施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很凶狠残暴的对待君子

  • 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仪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就是用千军万马来形容也不为过。争个面红耳赤的情况是常常出现,所以,才会有张仪大骂孟子的故事。孟子是

  •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 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

    导读: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网络配图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