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的偶像介绍

苏轼的偶像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70 更新时间:2024/1/4 20:02:01

苏轼是中华文化最闪耀的一颗星辰,是天才中的天才,文豪中的文豪,苏轼是公认的宋朝第一才子,千年之下,仅此一人而已,是中国人的全民偶像。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苏轼的偶像是谁吗?苏轼和他的偶像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有许多偶像,比如韩愈,他称赞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比如白居易,他自称“东坡居士”就是效法白居易;比如陶渊明,他说自己是“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那么我这样问,你知道苏轼人生的第一个偶像是谁吗?你知道对苏轼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吗?这个答案的名字,也许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那就是——范滂。

苏辙所作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了苏轼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大意是,苏轼小时候,父亲苏洵在外游学,苏轼的母亲程氏教授苏轼读书。苏母读到《后汉书·范滂传》的时候深受感动,慨然长叹。苏轼也大为触动,在旁问自己的母亲: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你会怎么样?苏母程氏回答说: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么?

这里,就要讲一讲范滂其人了,他究竟做了什么,让年仅十岁的苏轼折服,立志效法。

范滂是东汉名士。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范滂奉命劾奏权豪贪官,却遭到上司的指责。范滂看到世道艰难浑浊,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职而去。

太守宗资先前已经听说了范滂的名声,请求他暂任功曹,委任他政事。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奸恶和无能之人,荐举任用有德有才之人。因此被郡中宵小之辈所怨恨。

东汉末年,皇帝汉桓帝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宦官们把持朝政,卖官卖爵,从朝廷到全国郡县,都有他们的亲信,搞得社会黑暗不堪。

当时有像范滂一样正直的官员名士,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罢斥宦官;还有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因为社会腐败,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们批评朝政,对掌权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恶痛绝。

宦官们恨极了这些名士,便向桓帝告了一状,诬告这些名士官员和太学生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就下命令逮捕党人。党人名单足有二百多人,范滂就是其中之一。

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宦官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后被蒙住头一个挨一个地拷打。范滂而被关在黄门北寺的监狱里。

监狱里的狱吏将要对他们加以拷打盘问,范滂因为被关在一起的人很多疾病缠身,于是请求首先上刑床。就与同郡的袁忠争着首先受刑。

党人们在狱中被关押了一年多,后来汉桓帝畏惧天相变化,大赦天下,才把这两百多名党人释放。

标签:

更多文章

  • 苏轼不是状元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一说起苏轼,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活跃在“被贬”的路途中,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总之,苏轼的仕途之路可以说走得是非常的艰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文豪,而成就他的,便是他这样艰辛的仕途之路。如果没有被贬,那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很难形成。此外,苏轼应该还有一个称呼

  •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中古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当时群雄割据,诸侯混战,纷纷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来逐鹿天下,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曹操的魏国实力最为强大,对于曹操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不同的,他的猜疑心理很强,但是对他的手下有非常的信任,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人说他是一位枭雄人物,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奸雄,他说过

  • 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之为苏东坡。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全才,通才。在诗、词、书、画和散文都有很深的造诣,所写诗作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所写的词,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善书法,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在散文圈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常人的成就只要有其中一项,就能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 苏轼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赫赫有名,但是在王安石准备变法图强的时候,不仅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反对他,甚至连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反对,那么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一: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抑制武将的权力,北宋重用文官,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同时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又实行一职多官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虽

  • 曹操的屯田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

  • 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曹操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

  • 曹操有哪些民族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

  • 曹操在军中如何治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71]《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

  • 曹操割发代首是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