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虞姬:容颜倾城舞姿美艳,坚忠不渝生死相随项羽的虞美人

虞姬:容颜倾城舞姿美艳,坚忠不渝生死相随项羽的虞美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472 更新时间:2023/12/24 4:47:46

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有电视剧把韩信虞姬说成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更有甚者,有电影说虞姬看见秦王子婴,一见钟情,这项羽怕虞姬红杏出墙,于是杀了这子婴以绝后患。

曾见网上有人问赵云同貂蝉是不是两口子,那毕竟是一些知识贫乏且想象丰富的潮人才能提出的,便也一笑了之。但如果是将这虞姬韩信,虞姬子婴地编成电视剧来吸睛,这个我真是愤怒了,历史真是可以任你们这样想象和践踏,可以胡编乱造,肆意妄为的吗?你们不弄点这奇葩爱情就没人看吗?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就没人管吗?不要以为这只是娱乐,无伤大雅,可正是这大有泛滥之势的下三烂影视剧,把我们后人对历史的了解填充得是乱七八糟,这对他们的情操培养有益处吗?脑洞大开,叹为观止,此风不可长!

正史中的虞姬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仅五个字:“有美人名虞”。其它都是传说和想象,这“虞”字是名是姓都弄不清楚,“姬”为后人所加,看来是把这“虞”作为姓来处理了,其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一概不知,那被世人所悲情不堪的《霸王别姬》,也是根据项羽的《垓下歌》推断而来。

我估计当时连司马迁也弄不清楚这美人是何来历了,仅用这五个字一带而过,虽然他老人家说“虞”为名,但其实应该说这是个地名,也有人说“虞”是美人的姓,《辞源》既采用此说;而这“姬”字只是古代妇女的美称,所以,这虞姬二字从字面看,只能理解为这是虞地的一个美女,如同秦始皇老妈赵姬之名一样,仅指是一赵姓或赵地的女子而已。

写到这儿突然发现,如果仅凭正史好像难以为继,写不下去了,其实想想,那被国人称颂的四大美人,除那玉环姐姐外,哪个不是虚构,或是如王昭君正史也就几句话的事,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写吧。

虞姬的出名同《垓下歌》是紧密相连,“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项羽唯一的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和豪气,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正是因为这首诗,引发了霸王别姬一说,臆想这美人是在楚营内自刎,更有那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为虞姬披上了一身神秘的色彩,全诗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首诗一看便是后人托作,正史当然是木有滴,他最初是出现在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但它却是从汉初陆贾所撰的《楚汉春秋》中引之。但《楚汉春秋》已轶,所以,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再有,五言诗一般认为是在西汉时才起源,东汉才趋于成熟,所以,定是伪作无疑。

后世有评论家说虞姬的这首五言古风,是由民歌转向文人五方诗的发轫之作,因此,这虞姬是诗人。这不仅牵强,而且还无知,且不说这虞姬仅有这一首不知谁人的托作,即使真有其人,一首诗也不足为凭,怎么一下就上升到一类诗的鼻祖之地位上去了,这不说是强词夺理,也是标新立异的故弄玄虚来吸人眼球了。

虞姬因项羽而有名,项羽因专情虞姬而被多少女子所倾羡,他是个能依靠一辈子的男人。但是我觉得从项羽的《垓下歌》是否还可以读出其它信息,也就是说,也许虞姬并不想死,她的是项羽逼的。

按当时的情况,项羽突围当不是问题,但这虞姬肯定是跑不脱的,如《三国演义》中那神勇的吕布,把貂蝉捆背在背后,再怎么也突不出去一样,虞姬如果不想死必然被俘,而且肯定会落到那泼皮刘邦手中,那刘泼皮本来就如曹操一样好这口,见了这对手项羽这国色的美娇娘,结局可想而知。

如陆秀夫先杀尽妻妾再蹈海不同,面对这心爱的美人儿,项羽是断然不能举剑相向的,那怎么办呢?,于是,“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虞姬虞姬,事到如此,是我来解决你,还是你自己解决?这潜台词对冰雪聪明的虞姬来说,怎么会听不懂这弦外之音,于是便引剑向颈,先行一步去了。故清人有诗赞云:“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虞姬死后,溢美之词汹汹,有说她是千古第一贞洁女诗人,还有拿她同八千投降的楚军相比,如清诗人何浦有《虞美人》一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这楚腰当指虞姬。

不过我觉得这两项都有些过了,一是称她为诗人乃子虚之事;二是我从没听说过有八千楚军投降。

虞姬的美丽当是无疑的。相传是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我是不知道缘自何处,但我相信是真的。另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好动听的名字!

她的美丽肯定不在那四大美人之下,之所以未列其中,我觉得那以上四个美人儿所为,都同天下兴亡有密切的关系,而这虞姬再怎么说,也只是一个陪伴在霸王左右的美人而已。她的美丽,早已淹没在历史帷幕的深处,在梅兰芳等大师的演绎下,这《霸王别姬》把这幽恨张扬到了极致,再由陈凯歌,张国荣等现代人的努力,更使得虞姬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位诗人说过:“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余深然之。​

标签: 项羽虞姬

更多文章

  • 岳钟琪:将西藏、青海纳入大清版图的岳飞二十一世孙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青海,西藏,岳飞

    成都名人多多,其中有个老乡叫岳钟琪,因为他是被称为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巨大贡献者,也被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岳飞第21世嫡孙,出生于“永泰龟城”。他一生驰骋沙场,平西藏、荡青海、取敦煌、战新疆、破金川,战功赫赫,

  • 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拓疆近千里的明朝后期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李成梁

    一生戍边人,盖棺实难定李成梁,一个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官方称之为民族英雄,民间说他是祸国殃民,实在是个不好评价之人。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数十年,先后十次奏大捷。为大明边防作出了杰出贡献。万历四十三年

  • 张士诚: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领袖,元朝,农民起义

    对张士诚素有好感,原因有三,一是我祖籍高邮,他在高邮建国;二是根据族谱记载,我家族是从苏州阊门而来,张士诚在苏州苦心经营达11年之久,他宽柔的政策使苏州百姓大为受益,到了朱元璋之时,便采取了众多抑制政策,其中最狠的当属加重赋税,如此还不解恨,后来干脆将有钱的富民十四万户,全部强行迁到苏北,史称&ld

  • 王坚: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抗蒙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非洲,名将,蒙古

    一柱支半壁,壮哉王将军作为四川人我始终不是太明白,四川是大后方,为何这宋时,无论是金人还是元蒙,怎么总是拿四川开刀,在这天府之国折腾呢?想当年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蒋委员长,不都是选择四川作为退路,到此避难的吗?而四川又是个盆地,你到这盆底来作甚?以前真是弄不懂。早年读陆游诗“楼船夜雪瓜洲渡,

  • 耶律楚材: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帝国,蒙古,耶律楚材,元朝

    无心修竹古,含恨瘦梅新历史上能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道德极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之词。史上获此殊荣者并不多,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非汉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这个姓一看就是契丹贵族的姓,在我的记忆中

  • 探秘水浒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探秘,后人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印象中的梁山好汉大都是不近女色,打熬筋骨的汉子,加之《水浒》的大篇幅都是写快意恩仇的故事,在儿女之情上着墨不多,因此这一印象愈加深厚。其实梁山上的很多好汉都是有家属和子女的,如果细读全书,不难发现蛛丝马迹,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梁山好汉的后人们。一、书中明确交代有子女的梁山好汉。综观

  • 说说“初唐四杰”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说说

    对唐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初唐四杰”这个称呼。它指的是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王勃:仕途多舛,英年早逝王勃是个文学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

  • 盘点水浒传中暗藏的四大飞刀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传,盘点

    提起飞刀,想必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应该就是古龙经典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中的主角“小李飞刀”李寻欢了,小李飞刀在书中例无虚发,名震江湖,见过的人从来没有能活命的,令天下英雄无不畏惧三分。由于飞刀属于暗器,与常规的刀、枪、剑等兵器不同,小巧便携,不易防范

  • 李德裕:唐王朝逐渐没落的最后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一代之高士,千古之良相以前我们接触的唐史总有一种感觉,前后两段是断裂的,这分界线自是“安史之乱”,前面是政治史,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叫个热闹和详细;后面则成了文学史,庙堂上的事情好像就变得隐晦了起来,我们除了知道一个“藩镇割据”外,就是元白、大历十

  • 卢象升: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悲壮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明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