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岳钟琪:将西藏、青海纳入大清版图的岳飞二十一世孙

岳钟琪:将西藏、青海纳入大清版图的岳飞二十一世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472 更新时间:2023/12/18 7:36:00

成都名人多多,其中有个老乡叫岳钟琪,因为他是被称为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巨大贡献者,也被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

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岳飞第21世嫡孙,出生于“永泰龟城”。他一生驰骋沙场,平西藏、荡青海、取敦煌、战新疆、破金川,战功赫赫,为清朝初期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乾隆十九年,岳钟琪抱重病出征镇压陈琨时,病卒于四川资中,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著有《姜园集》,《蛩吟集》等文集。

岳钟琪的战绩也着实惊世骇俗,简直与南北朝史书当中的白马战神陈庆之相提并论了。但有时心中也偶尔会有一种怪怪的异样感觉,一个岳飞的后裔,民族英雄之血脉,拖着一根长辫子,虽然他大部分是在同外族作战,但镇压内地汉民族风潮也是多多,问题是他服务的主子对他来说,却也是异族了,不知他老祖宗岳飞天上有知当作何感想。

其实想想这也不能怪他,他出生时,清王朝大势已定,难不成还指望他高举反清复明之大旗,再来一个李定国,或者如他之后的洪秀全不成?

我也就只是感觉有点怪怪地而已,但网上却不然,有的直接就称他为汉奸,其义愤填膺之状,无以言表,而持此论者还不在少数,不过我觉得,这样来看岳钟琪还是很偏激,想那清朝一统之时,为清庭效力而被称作民族英雄之人还少吗?那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虎门炮台上的关天培等等,哪个不属民族英雄,特别是大家公认的收复新疆的左公宗棠,谁敢提一点疑问?

算来只是这岳钟琪不幸背了一个岳家后人之名,大家便将对岳飞的情感迁移到这岳钟琪身上,并视之为大不孝,大不敬,数典忘祖之汉奸,这着实没什么道理吧。

岳钟琪世代将门,其父岳升龙就是清四川提督,可谓是将门虎子,他自康熙五十年被授游击一职后,奉命入川,抗击准噶尔部袭扰西藏,夺桥渡江,直抵拉萨。继而参与大小金川之战,献南北夹击、直捣中坚之策,被经略傅恒采纳,最终迫使土司莎罗奔父子归降。其后,他出兵康定,平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那时他已是六十四岁之人了。

他一生所战之地,均“经自古未辟之道,烟瘴恶溪,人迹罕见,身临绝域”;尤其是平青海之乱中,半个月内全歼十万叛兵,七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纳入大清国版图。左公只是收复,而岳钟琪是开拓,性质完全地不一样哈。

对于他赫赫战功,为中华版图的形成和稳固,以及为民众安定的生活所作之贡献,康熙帝很是赞赏,曾赐予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雍正帝亦称颂有加,赞岳钟琪为“旷世奇才”,“国家栋梁”,“不世出之名将”,“智勇兼全”,并赐岳钟琪御诗二首。

坊间对岳钟琪的不满,或斥之为汉奸的最大理由,怕是那陷曾静一事,这的确也为岳钟琪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雍正六年,靖州秀才曾静派门人张熙致信岳钟琪,曾静的书信中对雍正帝极尽责骂之词;又以岳飞抗金的事迹激励为作为岳飞后裔的岳钟琪,劝他掉转枪头指向金人的后裔满洲人,为宋、明二朝复仇。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反过来将二人抓捕,并引发了著名之吕留良案。

此案株连甚众,被捕杀、流放者极多,构成雍正朝最严重的文字狱,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文化氛围。事后雍正帝褒奖岳钟琪忠心,并由于军事需要,仍旧对他委以重任,并加封宁远大将军,少保。

《清史稿.岳钟琪传》载:“靖州诸生曾静遣其徒张熙投书锺琪,劝使反。锺琪与设誓,具得静始末,疏闻。上褒锺琪忠,遣侍郎杭奕禄等至湖南逮鞫治”。

想想也是,你岳钟琪既然食君之禄,忠君之忧,直接拒绝或捕杀张熙即可,何必以此卑劣手段,穷追尽索,造成大狱?岳钟琪身为岳飞后人,为了一己荣华,钓鱼执法,引发文字大狱,残害汉族人士和文化,于心何忍?

换个角度看,岳钟琪当时举报曾静诸儒,是效忠?还是自保?倘他匿而不报,后果又如何?岳氏当时之处,恐非我们后人能尽知。但不管如何,此事若说张熙、曾静是自己找死,吕留良的族人何故,被株连的各家文士又何辜?

此一时彼一时,有些事毕竟不是我们后人能解释得清楚的,但究岳钟琪一生,他毕竟还属一个文武双全之战将,不仅有武功,亦还有文治。他在所征服的区域,行“摊丁入亩”和“改土归流”,不仅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也使边疆生产得以恢复发展,所以大受边疆少数民族的欢迎。

在有清一朝,岳钟琪以汉人身份位至公侯的超品级总督、尚书,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清人入主中原后,一直到太平天国这两百年间,对汉人是相当防范的,除了岳钟琪,没有一个汉人能如此的手握重兵。这说明清庭还是很倚重于他的。

但他的一生也是屡受满族贵族的嫉恨和排挤,并曾险些含冤而终。其实,他心中也苦啊,正如那岳飞之《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所以,我们对他应该多些理解,不能因为他是岳飞之后代,就给他套上更多的道德枷锁。

标签: 青海西藏岳飞

更多文章

  • 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拓疆近千里的明朝后期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李成梁

    一生戍边人,盖棺实难定李成梁,一个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官方称之为民族英雄,民间说他是祸国殃民,实在是个不好评价之人。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数十年,先后十次奏大捷。为大明边防作出了杰出贡献。万历四十三年

  • 张士诚: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领袖,元朝,农民起义

    对张士诚素有好感,原因有三,一是我祖籍高邮,他在高邮建国;二是根据族谱记载,我家族是从苏州阊门而来,张士诚在苏州苦心经营达11年之久,他宽柔的政策使苏州百姓大为受益,到了朱元璋之时,便采取了众多抑制政策,其中最狠的当属加重赋税,如此还不解恨,后来干脆将有钱的富民十四万户,全部强行迁到苏北,史称&ld

  • 王坚: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抗蒙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非洲,名将,蒙古

    一柱支半壁,壮哉王将军作为四川人我始终不是太明白,四川是大后方,为何这宋时,无论是金人还是元蒙,怎么总是拿四川开刀,在这天府之国折腾呢?想当年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蒋委员长,不都是选择四川作为退路,到此避难的吗?而四川又是个盆地,你到这盆底来作甚?以前真是弄不懂。早年读陆游诗“楼船夜雪瓜洲渡,

  • 耶律楚材: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帝国,蒙古,耶律楚材,元朝

    无心修竹古,含恨瘦梅新历史上能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道德极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之词。史上获此殊荣者并不多,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非汉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这个姓一看就是契丹贵族的姓,在我的记忆中

  • 探秘水浒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探秘,后人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印象中的梁山好汉大都是不近女色,打熬筋骨的汉子,加之《水浒》的大篇幅都是写快意恩仇的故事,在儿女之情上着墨不多,因此这一印象愈加深厚。其实梁山上的很多好汉都是有家属和子女的,如果细读全书,不难发现蛛丝马迹,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梁山好汉的后人们。一、书中明确交代有子女的梁山好汉。综观

  • 说说“初唐四杰”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说说

    对唐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初唐四杰”这个称呼。它指的是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王勃:仕途多舛,英年早逝王勃是个文学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

  • 盘点水浒传中暗藏的四大飞刀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传,盘点

    提起飞刀,想必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应该就是古龙经典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中的主角“小李飞刀”李寻欢了,小李飞刀在书中例无虚发,名震江湖,见过的人从来没有能活命的,令天下英雄无不畏惧三分。由于飞刀属于暗器,与常规的刀、枪、剑等兵器不同,小巧便携,不易防范

  • 李德裕:唐王朝逐渐没落的最后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一代之高士,千古之良相以前我们接触的唐史总有一种感觉,前后两段是断裂的,这分界线自是“安史之乱”,前面是政治史,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叫个热闹和详细;后面则成了文学史,庙堂上的事情好像就变得隐晦了起来,我们除了知道一个“藩镇割据”外,就是元白、大历十

  • 卢象升: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悲壮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明

    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明朝末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国家是无可救药了,但崇祯皇帝还是在努力,在很多人都在为自己在找退路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为如何拯救这个国家,或出谋划策,或戮力血战,都在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如果说大明是必然灭亡,清人必定会一统全国是历史潮流的话,那么这些有担

  • 洪承畴:本为大明蓟辽总督 降清后沦为贰臣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总督,贰臣,大明

    悠悠青史上,贰臣贼子名晚明人物写不少了,但这洪承畴却一直是不敢动笔,原因不言自明,对这铁板钉钉地汉奸,论述之文汗牛充栋,史上早有定论,不仅在后世,即使在当时,他也是被列为《贰臣传》中,如果谁敢为他翻案,自己就必然顶汉奸之名,随即是一堆地板砖拍来,挨骂是必须的。对洪承畴的评价现在也是在定论的基础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