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新唐书·冯盎传》原文翻译,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

《新唐书·冯盎传》原文翻译,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33 更新时间:2023/12/6 23:00:41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高瞻敏行,有天下计。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名贼洗宝彻等反,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彻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彻、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谟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一时清晏,得民欢心。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列传三十五》,有删改)

【译文】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原本是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弘的后裔。眼光远大,办事敏捷,有雄才大略。隋朝仁寿初年,冯盎任宋康县令,潮、成等五个州的獠族人反叛朝廷,冯盎快马飞驰到京都,奏请平定反叛的僚人。文帝诏令左仆射杨素与他共同讨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索对他感到惊奇,说“想不到蛮荒异族中竟出了如此之人!”文帝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征集长江、岭南的军队攻打反叛的僚人。平定反叛后,冯盎被委任为汉阳太守。他随从炀帝征伐辽东,迁升为左武卫大将军。番禺著名贼子洗宝彻等反叛,杀戮官吏,冯盎领兵打败了他们。洗宝彻的侄子名叫洗智臣,又集聚军众与冯盎对战,冯盎率兵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战袍大喊:”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队伍因而溃散,他俘虏了洗宝彻、洗智臣等人,于是占据了番禺、苍梧、朱崖的地盘,自称总管。有人鼓动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了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名份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了,担任州郡长官的人仅我们冯家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就少有了。我常常忧虑有辱先辈创下的基业,我还要自立为王吗?”唐高祖武德五年,委任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他为越国公。贞观初年,有人告发冯盎反叛,冯盎率军到本地区边境抵御。太宗诏令右武卫将军蔺谟调集江、淮的士兵准备前去征讨,魏征劝谏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给黎民带来的疾苦尚未平复,大规模战争之后,流行疫病正盛;况且王者的军队不应因为蛮荒异族轻易举动,战胜了它称不上威武,战胜不了它却是耻辱。而且冯盎不像天下未平定时那样攻占州县,又在边远的异族地区,如今国内已经安定,他还有何希冀?反叛尚未形成,应当以仁德去安抚他,冯盎感到忧惧,必定会自来朝见天子。”于是太宗派散骑常待韦叔谐前往开导冯盎,冯盎便派他的儿子冯智戴入宫侍奉皇帝。太宗说“魏征一番话,胜过十万军队。”贞观五年,冯盎进京朝见太宗,太宗设宴接待,赏赐给他非常丰厚的物品。不久,罗州、窦州各洞的僚人反叛,太宗诏令冯盎率领军众二万人担任进讨诸军的先锋。反叛的僚人占据险要关隘,无法攻破,冯盎手持弓弩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箭射完了,胜负就清楚了。”他连发七箭射死敌军七人,反叛者的队伍溃逃,冯盎挥兵追击,斩杀敌军首级一千余级。太宗下诏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慰问,赏给的财物无法计算,赐给的奴婢达万人。冯盎善于为政之道,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黎民欢心。死后,朝廷赠给他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职衔。

标签: 冯盎传

更多文章

  • 冯盎放弃称王放弃江山,他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冯盎,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冯盎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岭南,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在今天,这里是人口密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在隋唐以前,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化外之地,甚至有不毛之地之称。岭南与中原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同时又有中原人难以

  • 唐代诗人秦韬玉生平简介,诗作成就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代诗人秦韬玉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唐代诗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

  • 唐诗贫女如何鉴赏,秦韬玉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诗,贫女

    贫女,唐代秦韬玉,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

  • 《送薛据之宋州》作者崔曙,原文翻译注释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送薛据之宋州》

    《送薛据之宋州》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五排诗,作者是崔曙。送薛据之宋州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词句注释①媒:引荐的人。②嗟jiē:感叹。③失路:喻不得志。唐?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诗:“

  • 崔曙唐朝状元、诗人生平简介,写作特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崔曙(?—739年),一作署,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人,唐朝状元、诗人。崔曙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

  • 唐诗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如何鉴赏,崔曙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诗,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唐代崔曙,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

  • 《瀑布》(唐)施肩吾,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

    恰似把蓝天的顶部割开,泉水从万丈高空倾泻而下。那泉水像一条裁好的白丝带,与太阳一起挂在秋天的晴空中。瀑 布(唐)施肩吾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释词⑴青冥:青天.⑵颠:顶部,⑶素:未染色的丝绸。解说那泉水像一条裁好的白丝带,与太阳一起挂在秋天的晴空中。诗人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

  • 《幼女词》唐诗人施肩吾,原文翻译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幼女词》

    《幼女词》是中唐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幼女词》正文: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名称】《幼女词》【年代】中唐【作者】施肩吾【体裁】五言古诗幼女词[唐] 施肩吾幼女(1)才六岁,未知巧与拙(2)。向夜(3)在堂前,学人拜新月(4)。注释(1)幼女:指年纪非常小的女孩(2

  • 施肩吾唐朝状元生平简介,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施肩吾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字东斋,号栖真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杭州第一位状元。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

  • 羽林行 (鲍溶诗作)原文翻译,行行复何赠,长剑报恩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

    羽林郎:禁军官名。汉置。掌宿卫侍从。乐府杂曲歌名。羽林行朝出羽林宫,入参云台议。独请万里行,不奏和亲事(1)。君王重年少,深纳开边利。宝马雕玉鞍,一朝从万骑(2)。煌煌都门外,祖帐光七贵。歌钟乐行军,云物惨别地(3)。箫笳整部曲,幢盖动郊次。临风亲戚怀,满袖儿女泪(4)。行行复何赠,长剑报恩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