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杨炯

杨炯

杨炯的介绍

唐朝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幼聪敏博学,善为文章。12岁举神童,授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由中书侍郎薛元超荐为崇文馆学士,不久升迁太子詹事司直。武则天即位初,因堂弟神让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而受牵连,垂拱二年(686)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迁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他居官为政残酷,人吏稍不如意,动辄榜杀。《旧唐书·杨炯传》曰:“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络,亦号为‘四杰’。

有关“杨炯”的历史故事

  • 唐朝杨炯简介-唐朝杨炯(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简介: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小编今天讲一位唐朝历史人物:唐朝杨炯,历史上评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朝历史杨炯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本名:杨炯,别称:杨盈川,所处时代:唐代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

  • 杨炯为什么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 愧在卢前耻在王后)

    说起初唐的杨炯,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据说是初唐四杰,但是这个杨炯很低调,说他说过一句话叫"我在鲁这个耻辱的女王面前感到羞耻"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是怎么回事。有兴趣的不要错过!题目原文出自《新唐书·文学传记。第一部分:博、杨炯、陆、罗都以文章齐名,被称为"王、杨

  • 杨炯

    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

  • 《葛巾歌(贝州漳南县赠杨炯燗)》原文、译文及注释

    一片白葛巾,潜夫自能结。篱边折枯蒿,聊用簪华发。有时醉倒长松侧,酒醒不见心还忆。谷鸟衔将却趁来,野风吹去还寻得。十年紫竹溪南住,迹同玄豹依深雾。草堂窗底漉春醅,山寺门前逢暮雨。临汝袁郎得相见,闲云引到东阳县。鲁性将他类此身,还拈野物赠傍人。空留棁仗犊鼻裈,濛濛烟雨归山村。

  • 杨炯为什么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说到初唐的杨炯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话说他是初唐四杰啊,但是这个杨炯却非常的低调,话说他有说一句话叫“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着这些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题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书·;文艺传.上》

  • 杨炯的诗文辞赋有什么特点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阳(古属陕西)人,唐朝文教家,取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专教,唐隐庆四年(659年)应孺子举及弟,翌年待造弘文馆,唐下宗上元三年(676年)应造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隐)詹事司曲,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

  • 杨炯是怎么死的

    杨炯少小时便十分伶俐专教,文彩出寡,唐隐庆四年(659年),应***举及弟,被举神童。唐隐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造弘文馆,待造十六年。刚进弘文馆的时分,杨炯果为年老,对于退隐取可借没有太经意。有了"予出生"的报酬,能正在弘文馆"待造",内心已经经感应谦足。但伴着年事的删少,经历以及教识

  • 杨炯是怎样的人

    现代墨客,宦途一讲,是证实本身代价的必经之路。有的人仄步青云,百尺竿头,毫无堵塞可行。好比晏殊,从小被称为“神童”,不雅其一辈子,最年夜的波折不过是从宰相贬为工部尚书,宦途堪称逆畅非常。有的人没有懈勉力,冒死挣扎,却借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挣扎正在底层,倘佯没有前。一样从小便被称为神童的杨炯,其为民

  • 杨炯人物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阳(古属陕西)人,排止第七;唐代墨客,初唐四杰之一。隐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造举中举,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教士,迁詹事、司曲。垂拱元年(685年),落民为梓州法律从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

  • 杨炯的仕途经历

    自古好汉出少年,少年好汉易擅末。神童亦然。能安康发展、有所做为的神童确是多数。杨炯便属于能擅初擅末的多数。杨炯取王勃同年,死活正在次序凌乱的下宗、武周时代,也曾经被卷进政治纠葛,多年没有患上志,卒于七品县令,但他能正在直合、庞大中屹立没有倒,终极果擅政而被天圆公民供奉千余年,堪称传偶。杨炯出生华阳的

  • 杨炯简介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

  • 为什么说杨炯是初唐最杰出的天才?他的结局是什么?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文化方面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大量名家,人杰辈出,群星闪耀,璨若星河。初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便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承上启下,是唐初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杨炯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 杨炯的一生为什么会有一连串的性格转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关系?

    说到杨炯,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杨炯,初唐四杰之一,有点片面的说,他或许是四人中不那么显眼的一位,但同样,也是那个时代公认的四大神童之一,与王勃差不多同年而生,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弟子举及第,侍制弘文馆,而那时,王勃还在读《汉书》六经,撰《指瑕》十卷。关

  •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炯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唐朝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时期,唐诗的峥嵘从"初唐四杰"开始展露。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提到"……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首开"王杨卢骆"并称的先河。及至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

  • 杨炯真的看不起王勃吗

    王勃、杨炯、卢照邻以及骆宾王,是初唐诗坛最出色的墨客,时人毁为“初唐四杰”。汗青走上了雄壮阔年夜的唐代,但文教并无实时跟上。初唐的文教借正在遭到六晨出格是齐梁文教的影响,文风含糊懦弱凄靡,同时,因为建国君主李世平易近以及厥后的唐下宗、武则天等酷爱诗歌,文人们便写了年夜量的应造诗,竭尽所能溜须拍马,那

  • 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为何杨炯却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不过,《新唐书》记载:“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就是说,同为“初唐四杰”之一,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对王勃和卢照邻却有截然不同的判断。杨炯认为他耻于排在王勃之后,却羞于排在卢照邻之前。显然,他的意思是说,卢照邻的水平,是明显高于王勃的。(杨炯)那么,杨炯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而且

  • 文人杨炯为什么想做“百夫长”?从他的诗歌中透露着其家国情怀

    默默无闻的原因其实也可以想得到,毕竟哪个孩子小时候不是因为一首“鹅鹅鹅”走向诗歌文学的殿堂呢?又有哪个孩子不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再次领略到了该死的音韵之美?而杨炯呢?我们能得到什么呢?我们对于他,了解的确实太少了。他在一首《从军行》中,曾经表达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叹,读书人主动投笔从

  •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为什么看不起王勃?这个人太浮躁了,我不喜欢

    这个骈文就是指以四字句、六字句的句子工整对仗的写文章,譬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的典范,你看它的句子都是很工整对仗的,有一种形式美。四个人在唐朝初年都很出名,人一出名,旁观的好事者自然想要给他们排一个名次。《新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

  • 杨炯最霸气的一首诗:短短四十字,通篇气势磅礴

    唐朝看似很强大,其实在边塞地区时常会爆发战争,无数的文人都渴望去到战场,希望可以在那里实现人生理想,去建功立业。但是能够去到战场的人,则是寥寥无几,毕竟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不可能真的去到战场。杨炯是那个时代有名的才子,他与当时的骆宾王、王勃、卢照邻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在文学上史上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

  • 书生杨炯,名列四杰第二,却因此耿耿于怀

    大唐是诗歌的时代,在刚开始,初唐四杰开启了新一代诗风,让唐诗成型,并具有了新的内容。这四人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这其中,杨炯位居第二,但却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原因何在?初唐四杰,开启大唐诗坛的春天王杨卢骆是唐诗最开始的名片,没有他们的贡献,唐诗或许还要在文坛中摸索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是初创,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