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05 更新时间:2023/12/30 21:35:04

采莲曲二首

唐代:王昌所属类型:荷花,女子,组诗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口,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口: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口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荷叶罗裙一色口,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口”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口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口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所属朝代:唐代

标签: 采莲曲二首

更多文章

  • 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长信秋词五首

    长信秋词五首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秋天,女子,宫怨,生活,组诗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

  • 代扶风主人答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代扶风主人答

    代扶风主人答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写景,战争,抒情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

  • 送任五之桂林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送任五之桂林

    送任五之桂林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送别,写景,抒情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译文及注释桂林:指唐桂州。《旧唐书·地理志》谓桂州治临桂(今广西桂林),“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楚客:犹迁客。指任五。楚三闾大夫屈原因

  • 送狄宗亨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送狄宗亨

    送狄宗亨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写景,送别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水清澈蝉鸣不歇,远望暮色苍茫洛阳树色依稀可辨。送君离去后心中愁绪无穷尽,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注释暮:傍晚。鸣皋:山名。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赏析这是一首送别朋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组诗,送别,友情,写景寒雨1?v=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v=一作:连天)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

  • 送魏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送魏二

    送魏二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写景,送别,友情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注释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潇湘月:一

  • 听流人水调子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听流人水调子

    听流人水调子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写景,音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译文及注释译文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

  • 送张四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送张四

    送张四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写景,送别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译文及注释译文黄昏时分的枫林似乎在惆怅夜晚即将降临,楚水向东,水声催人心中悲起。和你分别后,山寒月冷,两岸猿声似永无断绝之时。注释暮:傍晚。赏析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

  •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塞下曲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乐府,边塞,战争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译文及注释译文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

  • 青楼曲二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青楼曲二首

    青楼曲二首唐代:王昌龄所属类型:乐府,怀古,组诗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译文及注释译文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