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归晋
归晋
三分归晋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6 16:37:32阅读:3891
三分归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分归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通过混战兼并,最后形成魏、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懿是魏国最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谋,通过对吴、蜀的战争,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然而遭到曹爽的疑嫉,迁为太傅,剥夺了军权。嘉平元年(24
赵子龙最后被谁杀死了,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9 7:39:05阅读:188
三国之后的朝代是西晋,由司马嘉建立。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先后灭蜀、灭吴,结束了持续百年的动乱,完成了统一。前十年(249),曹魏经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掌握大权。王陵、吴、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家族,均以失败告终。燕兴元年(263),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南下蜀汉,与大将姜维展开了一场拉
电视剧新《三国》偏离了“中国史心”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9 16:59:13阅读:806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空镜、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桥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来与曹操会盟,但剧中曹操却成了会盟的后加入者;再如刘关张是随公孙瓒前去会盟的,在剧中竟成了孤单单、惨兮兮地只身赴会。剧中
三家归晋之后 原本的三国皇帝又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时间:2024/2/5 3:04:35阅读:1956
对三家归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分天下最终归于司马家,三国末代皇帝的下场是什么?他们又是什么结局?前言: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权倾魏国朝野的相国、晋王司马昭去世。还没等皇帝曹奂高兴几天,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启动了谋朝篡位程序。当年十一月,傀儡皇帝曹奂被
司马炎如何当上皇帝:他为何要传位给司马衷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3 14:42:52阅读:519
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是司马昭,因为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所以司马炎在继承其父的王位后没多久,就让魏元帝把皇位退让给他。于是晋朝就在公元265年建立了。司马炎当上皇帝的过程有一定的波折,而他传位给其子司马衷也不是很顺利。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司马衷呢。司马炎如何当上皇帝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承亡
三国时期是怎么结束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17:08:07阅读:3578
三国以后的晨代即是晋史称西晋,是司马家创建的。司马家属争取曹魏政权,又前后灭蜀灭吴,停止少达百年的***,实现一致。正初十年(249年),曹魏收死了下仄陵之变,司马氏把持了年夜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前后三次伐罪司马氏,均以得败了结。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北征蜀
蜀国五虎将,魏国五子良将,那晋国又有哪些名将?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7 23:17:58阅读:4503
羊祜[var1]首当其冲,他的名气不大,但你可能听过的金句中就有一句是他的:人生不得已之事十有八九,这一句在很多电视剧和日常生活都有人用到,而除此之外,羊祜在征战历史上,与吴国将领陆抗不相上下的对峙,在死后更是还留下了灭吴的策略,可以说,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西晋开国第一名将。杜预[var1]这位是延续
历史上三家分晋之前,最鼎盛时的晋国,究竟有多强大呢?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6 5:51:45阅读:4807
晋国最强大的时刻,是他灭亡的前一刻。当时的晋国,是天下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始终胜出一筹的综合国力整个春秋之世,晋国的国力基本都在“最强之一”与“最强,没有之一”之间切换。[var1]在春秋之初,并不是头等大国。《国语.晋语一》说晋国当时只算“偏侯”,国土狭小,秦、齐在侧,想嚣张也嚣张不起来。不过,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为何没有发生“三家分晋”这样的情况?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5 19:13:30阅读:3277
[var1]可见,“三家分晋”过后,开启了一个战乱更为频繁的时代。同时,“三家分晋”的背后,一个危机也开始逐渐蔓延到了列国之中。这个危机便是卿大夫势力的崛起。不论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全都是卿这个阶层抢夺权力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彻底的走下了历史舞台。但这个时候
从三家分晋入手,聊聊春秋时期晋国政权下移的原因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6:54:41阅读:4433
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渐衰,各国诸侯为了争夺霸主之位,争斗不休。不过好在,这个时期的战争总体上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也就是所谓的战争外交。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意味就远远不同了,因为这个时期的主题已经从争霸升级成了兼并,也就是所谓的兼并战争。[var1]而造成这个战争升级的诱因,就是赵、韩、魏三家分
晋国是如何从实力雄厚到三家分晋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4/2/3 21:27:50阅读:2058
[var1]晋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在与秦、楚、齐等国较量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是因为整体实力较高,其中有六卿异姓士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晋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晋国可以说成也公卿,败也公卿,正是因为对他们的重用,才导致了政权无法控制,君臣之间更是失去了信任,因此
姜维一计害三贤,为何害死了自己?诸葛亮在世会怎么想?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16:52:25阅读:2886
关于这次事件的过程,《三国演义》里面是这样记录的:“邓艾入成都后,姜维诈降钟会,并言艾欲谋害钟会。钟会调邓艾欲杀之,姜维又将此告艾。艾由其子邓忠保驾见钟会。忠进帐见帐内剑拔弩张,即用暗箭射死钟会。邓艾急回头,亦被姜维所杀。邓忠欲闯出重围未遂战死,姜维亦呕血而亡。”为何姜维的计谋会害死自己呢?第一个原
为什么晋国被分裂成三国?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时间:2024/2/7 21:54:39阅读:1950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
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一文带你全面了解“三家分晋”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7 22:50:25阅读:1988
[var1]晋文公复国图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标志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新兴势力的崛起,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三家分晋”的前因后果。六卿专政晋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范围主要在今日的山西省,是西周在北方的重要军
三家分晋,其实是周朝命运的一次预演
历史解密时间:2024/2/4 1:25:58阅读:389
周天子册封这三个诸侯,其实更多是承认既定事实:即把三个大夫所掌握的晋国土地,正式册封给他们。从此以后,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大夫,和晋国的国君,也都是天子的诸侯,而非晋国的公卿。此时的晋国国君手里,其实还有一点土地。也就是说,所谓的三家分晋,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时候,更是一种把晋国分成四部分,韩赵魏三家占
为什么《资治通鉴》开篇要写三家分晋?这其中有何缘故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0 3:05:40阅读:134
晋悼公死后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国卿专政。国君权力作用日益变小。韩、赵、魏、智联合消灭另外两氏之后,韩赵魏又将智氏给消灭。自此晋国魏、赵、韩三家大夫无视国君瓜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威烈王不但不加以制止,却还助纣为虐,给他们进行封赏,使得三家并列位于诸侯国君之席。周威烈王这一做法使得自家礼坏乐崩,
历史上的“三国分晋”与“三国归晋”,相隔600年的诡异巧合?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9 0:43:09阅读:897
有人说时尚是一场轮回,其实历史也是一个大轮回,比如600年前的三国分晋与600年后的三国归晋诡异相同,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个诡异的巧合。公元前633年,晋国晋文公设立了三军和六卿,这六卿就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卿的权力逐渐增大,王族势力逐渐无力。公元前453年,赵氏和韩、魏两家联合灭掉了
三家归晋之后魏蜀吴三国末代皇帝的待遇为何区别大?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8 2:23:09阅读:3230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人或者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蜀国,司马家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公元280年魏国灭掉吴,晋国完成统一而宣告三国时代彻底的结束。魏国灭掉蜀国以后,蜀后主刘禅投降,被迫迁往洛阳,
三家归晋的过程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7:39:02阅读:4306
说起三国的历史,大家多是耳熟能详,魏蜀吴三国。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用的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随口都能说出几件。不过对于三国最终的解决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是三家归晋,不过是怎样归晋的,大家并不清楚。我们今天看那一下三国是怎样归晋的。三国最终都归西晋了,可并不是都是西晋灭亡的。确切地说,三国中有两个是
三家归晋:刘后主乐不思蜀,司马炎以晋代魏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3 16:13:47阅读:172
三家归晋:刘后主乐不思蜀,司马炎以晋代魏司马昭既防邓艾,又防锺会,先请魏主下诏,囚邓艾解京,一面命锺会进兵成都,一面令贾充将兵入斜谷,自奉魏主出屯长安。着着防到,司马昭之才实过锺会、邓艾。锺会接到诏敕便欲麾兵直进,姜维急劝会道:“邓艾若拒公,必且劳动兵戈,不如先遣监军卫瓘,前去收邓艾,然后进兵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