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有权力
有权力
懿安皇后:当过太后和皇太后,到底有多牛?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3 8:05:31阅读:2035
懿安皇后:当过太后和皇太后,到底有多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后并不在少数,比如说西汉时期的吕后,能力不比男人差。还有武则天实际上也算是当过太后,她更厉害,直接从太后成为了皇帝。北魏的冯太后也丝毫不逊色,再有就是最近热播剧清平乐最开始出现的刘娥,同样是一个堪比
赵构才56岁为何就自愿退位当太上皇?倦政不是主因,这点才是关键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4 22:23:02阅读:2934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宋高宗赵构就心甘情愿地做了这个这个太上皇,56岁就让位给宋孝宗赵眘,难道他就不贪恋权位吗?赵构不贪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若他真不贪权,当年也不会授意秦桧,将一心忠国的岳飞冤屈而死。其实他提早放权是别有深意的。赵构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里,算是长寿皇帝,足足活了81岁才驾崩。56岁退位时他
玄武门之变时,有3人一直陪在李渊的身边,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23:02:05阅读:4423
而这一地方的胜负我们都已经了解到了,李二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当上了皇帝,而李世民也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在害怕。可是当时虽然李世民势大,在朝廷上拥有很大的号召力,可是李渊这个开国之祖也不是一无是处,就算在事变的时候仍然有3个人一直守护在李渊的身边,而到最后李世民当政之后他们的境遇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了
赵构退位后又活了二十五年,既然没人逼他,他为何那么早选择退位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9 14:37:14阅读:3711
在赵构五十六岁就提出了这个念头,当时朝廷中人几乎都是反对之声,尤以宰相朱氏为之最。他担心北宋宋徽宗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在宋朝身上,所以一再的挽留皇上,但奈何赵构心意已决,旁人再劝诫也没用了。所以在传位给太子宋孝宗之后,自己就放权了,有人可能说赵构的身体不好,不过五十多岁的年纪都有白头发了,其实这丝毫影响
李渊的2位宠妃多次陷害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处置她们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18:56:11阅读:2583
引言在封建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宫内都发生过很多事情。在那个时期里,有着至高无上权利和地位的就是皇帝了,面对他下发的命令没有人敢去违抗,因为违抗的下场就只有死路一条。要知道在皇帝的眼皮下,众多大臣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丢了性命。皇帝除了有着较高的权力和地位之外,就还要说说
唐代大臣第一人,官职爵位高到空前绝后,皇帝为其特设一职务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9 0:24:41阅读:3624
提起古代名将,想必很多读者都会想到唐朝时期的将领,这个时代确实是名将辈出,不少人都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比如家喻户晓的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靖、苏定方、薛仁贵、郭子仪等。不过若是要论战绩和威望,这些人却都不及李世民。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他便率领唐军铁骑攻灭一个又一个军阀,堪称唐初第一名将。正因如
县令真的可以随意杀人吗?别被电视剧骗了,清朝律法也是讲程序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4 6:26:19阅读:1975
县衙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清朝某皇帝年间,青天大老爷坐在堂上,头顶上悬着“明镜高悬”的匾额,下面跪着贫苦小民,此时的小民也许正在向县官诉苦,请求主持公道。县官经过一番思索后,便做出判决,轻则坐牢,重则处死。很多人习以为常,但是这种情况其实基本不会发生。在清朝,莫要说死刑,即便是坐牢也不
宋朝的另一面,不只是打压武将更是限制文臣的权力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1 2:35:50阅读:453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两千余年,其实越往后君权就越是集中,到了明清两朝,更是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谓的君权高度集中,其实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特色之一。虽然同时期还有其他国家也属于封建帝制模式,但不同于中国的君权越来越集中,他们反而是朝着君权分散的方向而去,在制度上做不到君权集中,即使偶尔出现了几位雄
李渊的2个妃嫔多次陷害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5 18:23:52阅读:296
自古以来,红颜多祸水,尤其是皇宫内部,是女人聚集的场所,后宫的争斗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皇妃与其他妃子和皇子之间的利害关系尤为突出,毕竟如果别人优先生下皇子,就极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在唐朝时期,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听过,而且在很多唐朝主题的影视剧中,都有李渊的身影,据说李渊有两
大清藩属国申请改名,嘉庆帝盛怒,将其国名颠倒,至今在用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7:46:14阅读:4421
中国有句老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长期以来一直站在世界顶端的中国,也收复了不小的周边小国。只是并不同殖民地,藩属国的国家主权依旧存在。这其中有不少想依赖中国,寻求保护的藩属国,但也有不少想脱离控制,甚至夺得中国领土的藩属国。如今的越南便是其中之一,在清朝嘉庆皇帝时,当时的越南便因“改国号”被
明朝曾经有权有势的两个大臣,一个步步高升,一个流落他乡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4:19:03阅读:4623
明世宗死了之后,由于徐阶凭借自己的资质高,一人作主下了诏书,从此威名大振。徐阶的作法激怒了自认为在朝堂权位也很高的高拱,经过此事件,使他们之间的矛盾又加深了。由于对徐阶有着很大的意件,所以高拱故意到处造谣,联名要求惩治他。接着,又一事件让他们的矛盾再次暴发。徐阶的老乡进行年满审核时,由于被高拱卡壳,
光绪帝唯一能接近大清朝权利的历史机遇?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5 7:28:38阅读:398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崩,无子,按常规皇太子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执意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这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怎么样才能干政,控制清政府的政权,使她自己能够再度垂帘听政,想来想去,只有选择幼主,由她把控朝政,才能掌握大清朝最高权利,慈
李卫是雍正朝的名臣,和珅是乾隆朝的名臣,他俩谁的官职更大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4 10:15:02阅读:2695
和珅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在当时都说他是“二皇帝”,什么意思呢?就是除了乾隆皇帝,就数他的权力最大了。而李卫呢?只是一个优秀的官吏罢了,所以两者相差甚远。李卫最高职位是兵部尚书,这个是从一品的。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而和珅,最高职位是文官之首的文华殿大学士,清朝没宰相,其实,这个职位,就相当于是宰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是蜀汉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何不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时间:2024/2/6 2:03:59阅读:1957
1.合法性:刘备借自己是汉室后裔,以匡扶汉室之名,合法理由称帝。刘备死后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就只能是刘备的后代,刘婵才是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三国志·蜀·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
刘备死后,连诸葛亮都无权命令他,只因他身份特殊?
历史解密时间:2024/2/3 1:20:18阅读:117
他的名字叫陈到,大家听到这个名字一定很奇怪,的确,在我们所知的三国中并没有提到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早年在阻止黄巾起义中有过优秀的功勋,虽然黄巾起义已经被破坏多年,但他们对刘备的报复从未停止,刘备经常遭遇各种暗杀,最危险的时刻之一是,暗杀的人已经走到刘备的面前,只要抬手就可以杀了刘备,但那人停下来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想兴复汉室,原因是这四个!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6 12:22:40阅读:4945
诸葛亮的能力被很多人赞誉,包括他的敌人也对他评价很高,这不是后人吹捧出来的。司马懿对他的评价是''天下奇才'',后来的司马炎也成了他的粉丝。从诸葛孔明出山后,他一直都是刘备的坚实的后背,为他出谋划策。不管刘备有没有猜忌过他,都在临死之前托孤与他。后来他六出祁山,南平孟获,担任丞相多年,事事亲为。曾经
大清最牛气的衙门皇帝碰上也没办法还要按他们意愿行事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2:08:12阅读:4828
内务府,在电视剧中我们就看到不少次了,这肯定是个顶级重要的部门,他就像是一个家庭中的总管一样,生活中的各类事务大小都要包揽着。宫中的事情除了政务外,他也要一一过问,皇帝更是离不开内务府,因为吃住都要靠他呢。所以说,皇帝离不开他们,内务府也是相当吃香了,只要把交代的事情做好了,自己的待遇自然不用说。只
历史上明朝最邪门的机构,新官员上任要磕头,锦衣卫都不敢惹!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8 1:03:32阅读:2832
大家都知道,早年朱元璋受到过很多非人的折磨和苦难,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同样对满朝文官不信任,加上本次又有胡惟庸案件,让朱元璋直接下狠心废除丞相制度。虽然废除丞相制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完全的放心袭来,因为他觉得如果不能彻底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那么自己打下的江山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走上元代的老路子。所以
混乱的太平天国,洪秀全的9岁儿子,娶了4个老婆,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5 23:21:30阅读:563
洪秀全这些人荒淫也就罢了,他的儿子洪天贵福只有九岁,却也被老爹安排了4个老婆,这样的荒淫的政权,被灭亡是有道理的。 穷人乍富,洪秀全陷入纸醉金迷,生活作风日益腐败 洪秀全生于清嘉庆年间的广东花县,年轻的时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放弃学习儒家伦理道德,改信基督教,一心想建立一个“平等”国家。
他是大清第一个“尸谏”的大臣,虽轰动朝野最终还是草草收场!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0:28:01阅读:2435
光绪五年三月,在安葬同治帝后棺椁时,吏部主事吴可读参加了葬礼。吴可读,字抑堂,甘肃皋兰人,曾任御史,为人耿直。同治十二年冬十一月,曾因奏请将提督成禄立正典刑,其语十分激切,遭王公大臣弹劾而降调。这次从西峰口外隆福寺移葬同治帝后棺椁入惠陵,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再行奏本上书,后果就可想而知,御史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