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邦对韩信的隔阂,为何是来自于汉四年请封假齐王事件?

刘邦对韩信的隔阂,为何是来自于汉四年请封假齐王事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5 更新时间:2023/12/9 7:36:15

说起张良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范蠡规劝文种离开越国避难的金玉良言,没想到成为270多年后汉初名臣韩信的临终遗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韩信之死,成为刘邦定鼎天下之后屠戮功臣的肇始。作为秦末最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之一,韩信先后击破魏、赵、齐、楚等几大割据势力,奠定了刘邦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按照《史记》和《汉书》的说法,韩信之死属于罪有应得,从他最早请封假齐王开始在刘邦心中埋下不满的种子,再到与陈豨合谋里应外合颠覆刘氏政权,史书梳理了一条完整的罪行脉络。

不过,这些记载都是为了美化刘邦屠戮功臣的虚妄之词,正如韩信在答复项羽的劝降时所说的一番肺腑之言:“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他对于刘邦始终是心存感激的,没有想过背叛。

当然,刘邦也并非对所有功臣都必杀之而后快,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被认为是“攻城略地,功最多”之人,不仅没有被当做威胁除掉,反而还成了继萧何之后的第二任相国。

刘邦对韩信的隔阂,其实主要源自汉四年请封假齐王事件,而说起这次事件,就不得不说起刘邦身边最腹黑的谋士—张良。

张良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之一,但与韩信的重信守诺、萧何的谨小慎微相比,张良的计谋充斥着腹黑和不择手段。

刘邦进军咸阳时,原本已经与峣下秦军约定纳降,但张良却建议“不如因其解击之”,趁着秦军松懈背弃约定发动突袭。同样事还发生在鸿沟议和之后,项羽按约定退兵,张良却建议刘邦撕毁和约,追击项羽。

而韩信的悲剧,正是腹黑的张良一手造成的。

韩信在平定齐地后,以“齐伪诈多变”为由,希望刘邦能让他作代理齐王,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因为王陵曾说过:“陛下(指刘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正是刘邦有功必赏与项羽不舍得给有功之人封爵形成了鲜明反差,才让刘邦赢得了众多追随者。

对于韩信的请封,身为谋士的张良原本有2种回答方式:第一种,韩信有大功,应当封王;第二种,不封可能有后患,不得不封。

张良选择了后者,这让刘邦产生了韩信已经脱离掌控,如不安抚随时可能反戈一击的念头。刘邦对韩信的猜忌种子,从这一刻被悄然种下。

此后在刘邦撕毁盟约追击项羽失利后,又再次想到了韩信,但左等右等,却迟迟等不到韩信援兵的到来。这个时候张良再次展现出腹黑的一面,他对于韩信拖延出兵的解释是:“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大王不给韩信封地盘,他当然不来了)。

但事实上,据《曹相国世家》记载:“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韩信在平定齐地后,齐地的反抗并未停止,直到韩信带兵增援刘邦时,身为刘邦最信任将领之一的曹参依然没能随军南下,而是留在齐国与叛军作战。

对于齐国的状况,洞悉天下局势的张良不会不知道。在刘邦询问张良援兵为何还不来时,张良依然有2种回答:一是如实描述齐国现状;二是韩信翅膀硬了,要与汉王平分天下。

腹黑的张良依然选择了对韩信最不利的后一种回答,这个答复直接导致了战后立有大功的韩信被褫夺兵权,改封楚王,直至被擒杀。

那么韩信被杀,张良究竟是推波助澜者,还是始作俑者呢?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萧何。天下定鼎之后,刘邦对萧何的猜忌上升,在数次试探之后,最终以谋反罪将萧何下了大狱。一名姓王的卫尉在劝谏时说了句中肯的话:陛下远征在外,萧何贵为相国,在把守关中大权在握的时候没有谋反,又怎么会蠢到现如今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谋反呢?

正是这番话让刘邦顿悟,立刻释放了萧何。其实,韩信当时的遭遇与萧何如出一辙,韩信身为齐王时,兵力远在刘邦之上都未谋反,又怎么会在被囚长安无兵无权之时选择反叛呢?

如果刘邦身边的谋士能提前把王卫尉的这番道理讲出来,韩信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但偏偏作为刘邦最信任的谋士张良,选择了对韩信最不利的腹黑方式。

当然,足智多谋的张良,也将阴谋用在了身后事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明哲保身,避免了韩信、陈豨等被灭族的下场,子孙得以活跃在汉朝官场。到三国时期,张良的十世孙张翼还成为了蜀汉后期为数不多的几员名将。

标签: 刘邦韩信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扇面的画法有哪些?与古代国画的画法都是一致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扇面,古代,文史百科

    扇面的画法,包括诸如:绘画技巧、构图设计、创作研究等多方面。这些方面虽与通常国画的道理、原则、规律、技法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扇面形制上的特殊样式(主要是折扇),又决定了扇面画法有其特别之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随纸施技经胶矾处理过的扇面光滑挺实,加之折痕起伏纸性发生了较大改

  • 曹操对四言诗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他对四言诗歌的如何改造?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四言诗,文史百科

    曹操在文学史上四言诗的突出贡献,还体现在他对四言诗歌的改造方面。文学史上四言诗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诗经》中。此后虽然不断有人写这类诗歌,但佳作却不多。尤其两汉四百年间,诗坛冷落,文人作四言诗者更为寥客。西汉初年韦孟,曾作四言诗,也较有名气。他做过楚元王傅,后又任元王子夷王、孙主戊的太傅。戊荒淫无

  • 隋朝国祚虽短,但它对历史的前进做出了什么巨大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朝,贡献,文史百科

    隋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国祚虽短,但他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巨轮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由于隋之后是盛唐,又因为后人痛恨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褒唐贬隋”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因而就忽略了隋朝的重要历史地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们通常把隋唐联系在一起讲,这是有道理的。隋唐相续与秦汉相续,情

  • 从堂堂天子到罪大恶极之徒,刘贺如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贺,性命,文史百科

    当刘贺进京即位的第二十七日,他来到未央宫承明殿,和群臣一起向上官太后朝拜时,却发现宫门紧闭,他的众多昌邑亲随已经被隔绝在宫门之外。霍光连同其党羽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光禄勋张安世等一起发难,将昌邑群臣二百余人尽数捕拿,送往诏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接着,霍光向上官太后奏言,刘贺

  • 近年来加勒比海珊瑚礁大量消失,其主要原因与什么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加勒比海,珊瑚礁,文史百科

    全球著名调查机构卡特琳研究近日表示,近年来加勒比海珊瑚礁大量消失,其主要原因或为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是什么导致了珊瑚礁的消失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加勒比海被认为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珊瑚自然保护区,然而据卡特琳研究估计,目前已有大约80%的加勒比海珊瑚礁消失。为了弄清楚其

  • 在古代的一些称呼中,假节钺与假节在权利上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假节钺,假节,文史百科

    说到古代的一些称呼或者词的含义,大家应该都非常了解,很多都是和现代不一样的。小编最近发现了一个词确实是有点懵啊,那就是“假节钺”,这个词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或者说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假节钺(假节):拼音:jiǎ jié yuè假为“借”的意思,代表短期代理,

  • 皇贵妃除了备受皇帝恩宠以外,在清代还被赋予了什么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贵妃,皇帝,文史百科

    皇贵妃,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续后孙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氏自小被接入宫中抚养,宣宗即位后册封为贵妃,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因宣宗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得享像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皇贵妃

  • 隋炀帝下令修筑大运河,难道真的是为了贪图享受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炀帝,大运河,文史百科

    如果说起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大部分人估计首当其冲想到隋炀帝,在各种演义小说当中,杨广更是被黑的体无完肤,关于他的黑历史,是一批接着一批,好色无度,挥霍民脂民膏,仅仅是为了去江南看下琼花,就不惜动用百万民工,开通一条史无前例的大运河。。。我们如今都知道,大运河增加了南北的联通,那么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真的

  • 襦裙是古代汉服的一种,它为何会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襦裙,南北朝,文史百科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短襦或衫,叫做“襦”,一般长不过膝,紧身长裙,还佩披帛,加半臂。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样

  • 墨法称作“用墨之法”,宋代姜夔《续书谱·用墨》有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墨法,宋代,文史百科

    墨法,又曰“用墨之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精华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