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南书房设置的历史由来 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区别

南书房设置的历史由来 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13 更新时间:2023/12/19 18:20:05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应召侍读之处。

简介

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

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

设置背景

清王朝沿入关前的惯例,将儒臣在内廷的直庐,即办事处所,称作“书房”。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烨亲政。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统治,特别要注意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的统治。顺治时曾设日讲起居官,康熙很赞赏设日讲官及宫内建直房的办法,他重视儒家经典,每日都令讲官进讲《大学》《中庸》等书籍,并从日讲官这一途径了解社会舆情,咨询政见;日讲官也力图以自己的政见或通过敷陈经义,求直言之机,作用于皇帝。但这种日讲轮直仍满足不了康熙加强皇权的要求。而且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吴三桂等三藩地方割据叛乱已有多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需要进行大量重大而机要的文案政令议定活动。康熙帝需要有更亲近的大臣不时咨询,且博学善书,能帮助他处理政事。因此,几乎在设日讲官的同时,康熙也挑选了才品优长的汉族大臣入直内廷。

历史沿革

康熙初设

南书房成立的时间是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而对照当日《康熙起居注》所记载的内容,则更能清楚南书房设置的经过与目的。该日,康熙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等人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其职,若令仍住城外,则不时宣召,难以即至。今着于城内拨给房屋,停其升转、在内侍从几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善书者,亦着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在内侍从。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内阁大学士们随即遵旨会议后奏曰:“皇上勤学书写,甚盛事也,皆应钦奉上谕遵行。选择翰林,寻取善书之人,相应交与翰林院可也。”康熙随即表示“依议”。

此事经内阁大臣们会同翰林召开会议讨论后,将名单进呈,康熙于是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谕令内阁:“着将侍讲学士张英在内供奉,张英着食正四品俸。其书写之事一人已足,应止令高士奇在内供奉,高士奇着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伊等居住房屋,着交与内务府拨给。”又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尔等传谕张英、高士奇,选伊等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得干预外事。伊等俱系读书之人,此等缘由虽然明知,着仍格遵联谕行。”

张英、高士奇得赐府邸于西安门内,此已属禁城范围之内,清朝建立以来,这是第一次赐府邸于禁城内,可谓咫尺天颜。但当朝臣不在南书房入值或办公时,就要迁出禁城:“天子诏(朱彝尊)入南书房,赐宅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居一年,名挂弹事史议当落职。天子宥之,左谪其官,复僦宅宣武门外。”

康熙以后

雍正朝设军机处后,南书房就不再承办密写谕旨之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南书房真正成了“以诗文书画供御”的文馆。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

主要职能

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则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

官员设置

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一部分由日讲官转为入直,是皇帝感到比较得力的词臣,另一部分人直接由下面选拔上来,他们品级、地位并不高,但都很有才华。海宁人查慎行,入直前仅举乡试,但对《易》书有研究,且喜欢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另一海宁人陈元龙。只是进士授编修,但他书法出色,也被康熙所赏识。更有象《南山集》案的牵连者方苞,出狱后隶汉军,康熙因夙知其文学声名,特召他入直南书房。可见入直者的出身、地位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文才。

清朝中央机构一般都是满汉复职制,惟独南书房基本都是汉人。他们编订《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充《鉴古辑览》、《皇舆表》总裁,修纂《圣训》《方略》《一统志》等。连《康熙字典》也是南书房侍直大学士陈廷敬奉命主编的。徐乾学与张英日侍左右,“凡著作之任,皆以属之。”充分体现了康熙对汉人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主要作用

核心秘书

清代初期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秘书机构有通政使司、奏事处、中书科等处,而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的南书房则是最为重要的中枢机要秘书机构。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论及康熙南书房的机要秘书性质时曾言:“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这样,博学善书的翰林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被选入值南书房,“在内供奉”,“以备顾问”。在政军要务繁忙的这一阶段,侍讲学士张英得到康熙的极大信任,《清史稿》对张英参与的国策议定活动作了客观的记载:“一时制造多出其手。”而同时被严格挑选入值南书房的高士奇,也同样参与了康熙国策议定中的许多重要活动。高士奇在康熙军政决策的重要时刻,常被召至“内殿草制。或月上乃归”。高士奇因其出色的机要秘书工作而受到康熙的嘉奖。康熙曾手敕其书:“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实为可嘉。特赐表里十匹、银百两,以旌尔之劳,特谕。”不仅如此,康熙为了便于“不时宣召”,能够快速处理政军要务,还在皇城内赐第与张英和高士奇,在满族统治势力强大的清初,汉官赐第皇城之内这还是第一遭。由此,南书房在国策议定中之重要作用也可窥得一斑。

讲学交流

南书房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便于康熙帝学习而后发扬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密切与汉族士大夫的联系。作为康熙的政治文化核心和清宫内廷机要秘书机构的南书房,其所起用的翰林都是清一色的汉族士大夫,而且以南人为多。这充分表明了康熙帝对强势的汉族文化传统渴望了解和迫切把握的政治心态。康熙宣召翰林张英、高士奇入值南书房的第一天,就急切表达了此种深入探究中华政治文化精粹的愿望。康熙言:“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康熙在南书房与翰林侍讲学习中原传统政治文化之时,经常进行内容广泛的政治治理方面的交谈。凡国计民生、用人行政、弭盗治河、诸子百家,无不论及。在交谈过程中,南书房侍讲翰林往往运用他们的政治文化知识积累对当时的社会弊政进行针砭,并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提出建议和设想。南书房翰林客观上成为沟通康熙皇帝与汉族士人的桥梁,成为汉族士人、地主阶级谋求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媒介。而在双方的政治博弈中,满汉民族之间强烈的政治仇视心理得到了化解,康熙帝也在这一学习汉族政治文化的过程中笼络了汉族士人,缓解了清朝异族统治造成的满汉民族间的冲突和对立。

人才智库

南书房是康熙的“储才之要地”,这主要表现在许多清初著名的文人学者都被搜罗在南书房。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查慎行、朱彝尊,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清代著名书法家沈荃,被誉为康熙书法四家之一的何焯,自然科学家戴梓等,都曾入值过南书房。他们被称为“南书房翰林”,或被称为“南书房行走”。所谓翰林即是文学之士,系进士内选拔者,一般教习三年,然后再行考试,其中的优秀者留于衙门。他们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因此其职责就是“侍从禁廷,进值讲筵,记起居注,撰拟册诰等文,纂修书史等事”。而南书房翰林更由于南书房在康熙皇帝办公宣谕的秘书机构中所处的中枢机要地位,而有着出类拔萃的特点。这些南书房翰林都曾经过严格的考试,被选者都是经史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代领军人物。为选拔这些汉族士人文化精英,康熙大多亲自考察。如初设南书房时选择的侍讲翰林张英,就是经过了层层严格、苛刻的考试与审察。而被誉为诗坛一代宗匠的王士祯之入选南书房,则经过多重方式。康熙皇帝以“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询问于大学士李霨以及张英等,都以王士祯为最博学善诗文者应之,从而促使康熙选择王士祯为南书房翰林。而清代火器奇才戴梓,既是一位天文算学家,同时也能诗文,精诗词书画。康熙时的南书房集聚着清初的众多优秀人才,他们或在国策议政中起到核心作用,或在汉族文化的传播中充当桥梁作用,或在军事活动中创新发明,对康熙皇朝的政治稳定、文化发展有所促进。

历史影响

南书房是康熙皇帝为加强皇权巩固清朝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又是他读书学习的书房,也是以他为首的清王朝笼络汉族士人的“木天储才之要地。”南书房作为清朝一个特殊的中枢机构,在康熙时确实起到了“备顾问”的作用,帮助康熙巩固了专制皇权。

南书房的设置,是清朝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雍正朝建立的军机处的前身。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实际上,军机处的某些特点,如地位显赫但无决策权,机密性质等,南书房都已具备。

历史评价

雍正帝成立军机处后,撰拟谕旨为军机大臣等专职,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有清一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迄今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

标签: 南书房

更多文章

  • 公元220年三国都有哪些名人逝世?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这一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也是这一年年末(公历公元220年初),关羽、曹操等三国群雄陆续开始凋零……蜀关羽、法正、黄忠同年去世关羽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

  • “君主专制”称呼的历史由来 君主专制的利与弊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学概念中定义的一种政体,又可以称之为或者译为君主专政、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专制、绝对主义王权、绝对王权等;君主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

  • 欧洲中国东亚的“子爵”爵位制度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子爵

    子爵,周朝时期爵位名,因受中国影响邻国也因此为爵位名。而到了中世纪,伯爵被用来翻译成为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爵位的称号。中国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子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的

  • 欧洲中国东亚的“伯爵”爵位制度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伯爵

    伯爵,古代爵位名字,在古代,伯作为长子,有立长不立幼的传承规范,受中国影响邻国也因此为爵位名。而到了中世纪,伯爵被用来翻译成为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爵位。中国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

  • 欧洲中国东亚的“公爵”爵位制度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公爵

    公爵,古代爵位名字,受中国影响邻国也因此为爵位名。而到了中世纪,而公爵也被用来翻译成为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爵位。在英国,公爵仅次于国王或者是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中国公起源于中国周代分封建国制度下的诸侯五等爵体系,为第一等爵,具有明确的尊卑等级和对应的权责。“爵”,是一种

  • 娄昭君一共有多少子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娄昭君

    在古代,女子的命运似乎只有相夫教子,自己单单只能守好本分,而不能随意做出非分之举。甚至连自己的婚姻都是由长辈作主,一般女子在婚配之前,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曾见过一面,两个人只是政治适合,以及家境相配,如果对方是一个好男子倒还是件幸事。如果是个花心萝卜,那等待女子的只有落寞一生。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

  • 本草纲目怎么分类的?本草纲目的内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所著的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属《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本草纲目》自明末问世以来,先后出现有160多个版本,这里边,不仅有中文版,更有多种语言的外文译版。明代王世贞曾经在《本草纲目》的序言中称赞说:“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

  • 万历三大征是哪三大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万历,三大,万历,三大,指明,神宗,1573年,-1620年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统称为“万历三征”。李如松围困宁夏城宁夏之役(1592年)的祸首是一个叫哱拜的蒙古人。哱拜原本是蒙古鞑靼人,因为得罪酋长,父兄惨遭杀害,

  • 《瀛涯胜览》的内容介绍 《瀛涯胜览》的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瀛涯胜览

    《瀛涯胜览》,明马欢著,成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瀛涯胜览》明钞本《说集》本是现存二十余种版本中比较完善的版本,目录如下:瀛涯胜览序 会稽山樵诸番国名宝船与人员(据《说集》本 )占城国爪哇国旧港国暹罗国满剌加国哑鲁国苏门答剌国那孤儿国黎代国南浡里国锡兰国小葛兰国柯枝国古里国溜山国祖法儿国阿丹

  • 吴中四才子指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吴中四,才子,指的,吴中四,才子,也就是,明朝,四位,他们

    吴中四才子,也就是明朝四位才子,他们分别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主要成就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徐祯卿等四位诗人并称“吴中四才子&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