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丁忧是什么意思 丁忧必须辞去官职吗

古代丁忧是什么意思 丁忧必须辞去官职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4 更新时间:2024/1/24 7:12:49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应该在剧中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官员会主动辞官丁忧,那这里说的“丁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丁忧是一种封建时期的道德礼仪制度,是根据儒家学说得来。凡是在朝官员,如果家里的父母去世,就必须辞官回乡,然后替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就叫做丁忧。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行使丁忧,例如范仲淹。那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有关丁忧的一些背景知识,一起了解看看吧。

1、何谓丁忧

“丁忧”是古代针对官员父母去世后守丧三年的传统道德礼仪制度。

“丁忧”一词始见于《晋书·袁悦之传》:“(袁悦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亦称“丁艰”或“守孝”。“丁”, 《尔雅·释诂》释:“当也。”意为遭逢。“忧”《尚书·说命上》释:“居丧也。”合为遭逢居丧之意。具体含义是:官员任期间,遇到父母逝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孝三年(或为刨除法定节假日后的二十七个月,也有二十个月等历朝历代不同的制度)。

丁忧具体又分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与“丁内艰(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为父母离世守丧习俗,始自西周。春秋时百家争鸣,儒家大力提倡“忠孝”。孔子借曾子之口道出儒家忠孝观点:“慎终追远(深情追忆逝者的光辉一生),明德归厚(缅怀先人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 。亚圣孟子则进一步论述:“养生(孝顺父母)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厚葬父母)足以当大事!”

守丧的具体时长,《论语》有记载:“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孩子出生三年之后,方能脱离父母怀抱。故儿子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礼记》明确提出“三年忧,恩之杀也(守孝三年,可以消减对父母的哀思了)”的要求,且规定再贤能之人都不能逾期,再不肖的子孙亦不可减期。秦朝一统天下后,曾颁布天下臣民穿重孝为驾崩的天子守丧三年的命令。

西汉建立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儒家"以孝治天下"主张,把丁忧法令化。于是,丁忧从西周习俗固定为贯穿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条文。至东汉,丁忧制度逐渐盛行。到魏晋南北朝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非但父母去世必须丁忧,连兄弟姊妹去世,都要丁忧一年。潘安爱妻死后,他创作《悼亡诗》三首沉痛悼念,并按当时礼制为亡妻守丧一年。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也有闻妹妹病丧武昌后奔丧的记录。直至盛唐,为父母之外亲人丁忧的风气才逐渐平息。

宋建,逐步将丁忧正规化、制度化。由朝廷专司宗庙礼仪的官员太常负责处理丁忧事宜。官员遇到父丧或母亡,必须先报请朝廷解除官职,承重孙(长房长子死于父母之前,祖父祖母死后代替亡父举办丧礼的长房长孙)亦循此例,北宋名臣孙觉就曾为祖母丁忧。官员丁忧期满后,朝廷重新授予相应官职。清朝规定:“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

有时,朝廷出于需要,授予丁忧尚未满期者官职,是为“起复”(明清指丧满期后重新任职)。

特殊情况下,有些丁忧者可以保留官职。如《宋史.礼志二八》载:“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 明朝规定:为父母丁忧必须解职,但为他人守丧则勿需去官。

古人寿命较短,固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说。官员政治生涯中如果遇到父母逝世,必须丁忧六年。因此,难免有不孝子孙隐瞒丧事,匿而不报。对此行为,历朝历代一旦查实,都会严加惩处瞒报者。例如《唐律疏议》载:对“匿不举哀者,流(放)二千里;丧制未终,释(丧)服从吉(穿常服),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明英宗曾下诏:“官吏匿丧者,俱发回原籍为民。”清朝则规定将这类人革职查办。

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丁忧时解除官职只针对文官,武将丁忧则无需解除官职,朝廷给假百日,其余忌日另给假期。

2、丁忧形式

守丧期间,丁忧者必须遵守如同苦行僧般的以下规定:必须吃住睡在父母坟墓旁专门搭建的草庐里,“晓苫枕砖(睡草席、枕砖块)”,粗衣粝食, 不准饮酒、沐浴、理发、更衣,严禁子女婚嫁,停止性生活在内的所有娱乐活动。

丁忧期间,历代官员基本停发俸禄。不过,朝廷会根据丁忧者的具体情况,按照相应级别赐予治丧费用及往返路费。清朝时,高级官员可以依制向朝廷奏请赐祭。

丁忧者基本工资停发,还需熬过三年气死和尚的日子。因此,既有削尖脑袋以身试法“匿不举哀”的官迷,更有除为父母丁忧、更博爱到为继母丁忧的官员。

《汉书.薛宣传》载:薛宣有两个弟弟,继母随三弟薛修赴任。继母病死后,薛修“去官持服”为继母丁忧。唐代名相房玄龄也曾丁继母忧,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状元杨慎“丁继母忧”,后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至死。

3、何为夺情

所有官员必须丁忧,但如果此人丁忧期间导致朝政混乱,或外敌突然入侵等特殊情况发生时,朝廷会对丁忧者采取“夺情”措施。

“夺情”亦称“夺服”,字面解释就是剥夺丁忧者孝敬父母的情意或剥夺其身穿孝服的权力。由于国家陷入离开丁忧者地球就不转或转得太慢的困境,朝廷会强召丁忧者为官,是为“夺情”。另一说为:朝廷要员继续在职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古代五礼之一。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既可。

因“夺情”属合法地不遵礼制,所以被夺情者均为德隆望尊的重臣。唐朝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制度,例如房玄龄,丁继母忧时被夺情 。明朝外号“刘棉花”的内阁首辅刘吉,也曾被夺情。最著名的夺情事件,当数明朝内阁首辅、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掌权不久,19年未相见的父亲病逝。年仅15岁的明神宗唯恐他的改革大业人走政息、半途而废,决定对他动“夺情”程序。张居正出于改革需要,也半推半就接受下来。

夺情诏令掀起轩然大波,恰巧大学士杨廷和(杨慎之父)数年前曾遭父丧,他明确拒绝明武宗夺情诏令,遵制丁忧,成为朝廷文官的道德楷模。所以,明廷御史与六部官员群情汹汹,雪片般上疏奏请让张居正丁忧。明神宗恼羞成怒,诏谕群臣:谁再反对张居正夺情,杀无赦!

张居正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他推荐的继任者潘晟遭到御史等七名言官弹劾,被迫致仕(退休)。御史们索性将当年张居正夺情旧账翻出,张居正被明神宗抄家并削尽宫秩,险遭开棺鞭尸之辱。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张居正才得以平反昭雪,复官复荫。

综上所述,丁忧开始自西周,定制于西汉,盛行于之后的历朝历代。历朝历代根据实际情况,都会对丁忧制具体程序有所增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枪。腐朽不堪的清廷连同丁忧制,被扫尽历史的垃圾坑,宣告寿终正寝。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标签: 丁忧

更多文章

  • 山海经是谁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山海经

    按传统说法,《山海经》被认为是大禹亲眼目睹并讲述,伯益起名,上古时博物贤人夷坚所记录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迹遍布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后向臣下讲述了自已的见闻。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这些见闻起名为《山海经》,口口相传下来。那么,记录者夷坚是何来历?对此史料并无太多记载,只是在《

  • 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下面就举例来说明几处: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体红色,身长1000里,面正中有竖长的眼睛,闭眼就是黑夜、睁开眼就是白昼,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风唤雨,照耀到阴暗的地方,人称“烛龙”。有人称“苗民&rdq

  • 山海经有多少卷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复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制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百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度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

  • 山海经有哪些神话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山海经

    1、穷奇穷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古代四凶之一,主要记载于《山海经》中,《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可是,同样在《山海经》中,《山海经·西山经》一篇却提到穷奇的另一种形象,该篇中的穷奇,外貌像牛

  • 古琴的来源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琴

    琴,今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

  • 古代科举和现在高考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科举

    中国每年都会举行高考每年高考的人数也是非常惊人的,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和思维多是以西方的为主,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进入一流大学,然后在自己选专业深研,这和中国古代的科举有很大的区别。科举制度最开始在隋唐时期被启用,在繁荣的大唐时期科举更是重中之重,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尤其&ldq

  • 《皇明祖训》的来历和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内容是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後世子孙的训戒。初名《祖训录》,始纂于洪武二年(1369),六年书成,九年又加修订;二十八年(1395)重定,更名为《皇明祖训》。本文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来历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内容是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後世

  • 古代户口典籍:鱼鳞册的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鱼鳞册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历史发展宋时婺州等地即曾编造。明洪武年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至民国、解放初年,仍然有具册之举。宋楼钥《宝谟

  • 古代尚书是现在的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尚书

    尚书省分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隋、唐、元时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三品,宋代六部尚书为从二品,明朝六部尚书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

  • 古田会议会址在哪儿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会址在哪里座落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的廖氏宗祠,作为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会址,吸引许许多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车入福建西部山区的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鲜红大字大老远就映入了眼帘,引着远近而来的游人走进那八个大红字下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