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越剧金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越剧金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771 更新时间:2023/12/16 18:21:06

金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擅长青衣花衫并兼演花旦的金采风是一位风采别具的性格演员,她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流派,并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音色圆润,味浓情挚,自成一格。

金采风原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5年金采风入上海越剧院,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唱腔师承袁派,并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吸收傅派等其他流派唱腔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被公认为金派。

金采风不但唱做俱佳,而且戏路甚广。她擅长青衣、闺门旦一类角色,也演过像《拾玉镯》、《杨八姐盗刀》等花衫、刀马旦的戏。她善于运用其特有的演唱技巧,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不同特点,塑造出性格迥异、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例如,同属大家闺秀,《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她演得单纯热情、骄矜任性;《碧玉簪》中的秀英,她突出其贤良温顺、委婉忍让;《红楼梦》中的熙凤,她演得精明干练、洒脱泼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处理得缠绵端庄、沉稳矜持。

金采风独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是在师承典雅缠绵、圆润细腻的袁派基础上,同时吸收范派和傅派的某些精华而融化发展成的。她的运腔委婉回荡,刚柔相济,抑扬顿挫,轮廓分明。吐字运气,分寸掌握自如,讲究字字送听,富于韵味。

艺术特色

金派脱胎于袁派,流派特点为秀慧端庄、刚柔相济、发声饱满、音色嘹亮。她的唱,时而柔软委婉,时而激昂奋起,柔软中突显棱角,激昂时内蕴秀气,充分体现出不同角色的各种情绪。

金派唱腔的主要特点为:

一、秀慧端庄,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她的唱,质朴中有光彩,秀气中藏气度,给人一种秀美大方的感觉。

二、刚柔相济。综其声腔二者全貌,可见她的唱,时而柔软委婉,时而激昂奋起,柔软中突显棱角,激昂时内蕴秀气,能揉刚柔为一体,相辅相成,较好地体现不同角色的不同情绪。

三、发声饱满,音色嘹亮。金采风少年时便有金嗓子之誉,听其演唱,如银铃绕耳,大有声情并茂之感。

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

她曾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流派继承、衍化的轨迹。

金采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对传统的“四工腔”,在音调板式、润腔处理等方面加以丰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譬如《盘夫》这出戏,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几乎每个越剧旦角演员都会演唱,有“女子越剧花衫鼻祖”之称的施银花在20世纪30年代便录制过唱片,非常流行。

金采风的演唱,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剧中“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原来唱腔处理比较简单朴实,金采风将原来的“四工腔·中板”发展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

唱腔主体部分八句主要吸收施银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唱腔中糅进了委婉的“尺调腔”润腔因素,显得更细腻优美。如果与施银花唱的这一段相比较,就会发现金采风的唱显得更细致、精美,感情色彩更浓郁。

金采风的唱腔结构严谨,善于用不同板式和节奏、音调润腔的处理,细致揭示人物感情深处的波澜,表演动作和唱腔音乐紧紧相扣。《碧玉簪》也是越剧骨子老戏,其中的“三盖衣”是核心唱段。

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以迟缓的“尺调腔·慢板”开头,后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调板”,中间用叠句唱法描述紧张胆怯的情绪;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在一声凄切的哭腔后,转入对定亲回忆的叙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时则转入急切的“嚣板”,最后一句以传统的“清板”落调结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转散,生动刻划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标签: 越剧

更多文章

  • 越剧吕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越剧

    吕派是吕瑞英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吕瑞英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嗓子音域较宽,音色甜美,唱腔师承袁派,后根据自己条件和擅演剧目创新发展,自成一格,被公认为吕派。吕瑞英与丁赛君、金采风被观众称誉为东山越艺社的“三鼎甲”。她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

  • 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越剧

    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简要介绍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

  • 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剧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于20世纪40年代,由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越剧唱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尺调腔的形成为越剧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

  •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l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

  • 越剧戚派的起源与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

  • 越剧曲调的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剧

    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

  • 越剧王派的艺术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越剧

    王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兰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响,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王派艺术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初学小生,两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兰

  • 越剧傅派的建立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傅派

    越剧花旦流派之一,由傅全香创立。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傅全香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曲调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rdquo

  • 越剧徐派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徐派

    徐派是徐玉兰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徐玉兰十三岁在家乡浙江新登入“东安剧社”学艺,初习花旦,后学文武老生,唱功、武功都打下扎实基础;1941年12月改演小生,曾先后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筱丹桂同台。1947年在“丹桂剧团”演出《是我错》时,初显独特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