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386 更新时间:2024/1/23 17:02:46

尺调腔是越剧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于20世纪40年代,由袁雪芬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越剧唱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尺调腔的形成为越剧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工调时期的“十字腔”。

简介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尺调腔是G调,胡琴定弦5-2。

尺调腔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

形成

1943年11月由袁雪芬主演的《香妃》,是开始形成尺调腔特征音调(包括调腔、伴奏、托腔)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剧目。

该剧表现的是被清朝乾隆皇帝掳来的维吾尔族女子宁死不屈的故事。明快、活泼、朴实见长的四工腔很难适应这一要求,为此,袁雪芬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采用京剧二簧的定弦,变“四工”(6-3)为“合尺”(5-2),并吸收融化其稳重深沉的过门及二簧的音调,运用调式交替手法,丰富发展了低回婉转的下四度宫调系统(首调SOL宫系统)的旋律。

同时,放慢板速,产生了慢中板。此外,根据语言字调、音韵及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润腔方面也远较四工腔细腻多采。从而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形成了旋律优美、表情细腻又富有传统韵味,擅长于表现悲剧的尺调腔。

板式

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

标签: 越剧

更多文章

  •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l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

  • 越剧戚派的起源与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

  • 越剧曲调的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剧

    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

  • 越剧王派的艺术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越剧

    王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兰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响,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王派艺术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初学小生,两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兰

  • 越剧傅派的建立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傅派

    越剧花旦流派之一,由傅全香创立。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傅全香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曲调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rdquo

  • 越剧徐派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徐派

    徐派是徐玉兰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徐玉兰十三岁在家乡浙江新登入“东安剧社”学艺,初习花旦,后学文武老生,唱功、武功都打下扎实基础;1941年12月改演小生,曾先后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筱丹桂同台。1947年在“丹桂剧团”演出《是我错》时,初显独特唱腔

  • 越剧范派的来历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派

    范派是范瑞娟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岁进“龙凤舞台”科班,先学花旦,后改学小生,由于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条件好,很早就显露艺术才华。1938年1月来上海后,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勤学苦练,练就较为宽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她继承了越剧前辈小生竺素娥的朴实的风格,并博采众

  • 越剧剧目来源和样式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越剧自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三方面: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

  • 传统古乐泉州南音简介 泉州南音的价值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音

    泉州南音简介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