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22 更新时间:2024/1/24 22:40:45

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

简要介绍

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云霞在艺术上开始成熟,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刀马旦。注重从生活出发,体验角色性格,表演深入细腻,能够在同类型的角色和相仿的戏剧情境中,做到同中求异塑造人物个性。其演唱用真假嗓结合发声,唱腔从袁派脱胎而出,兼蓄傅派,并从兄弟艺术中吸取养料,具有清丽委婉、华彩多姿的特色,有张派之称。

艺术特色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云霞的唱腔旋律性强,起伏较大,小腔丰富,变化灵活,擅用多种装饰音加以润腔,以婉转柔和、华丽多姿的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演唱“尺调腔·慢板”更具特色。如代表作《貂蝉拜月》中“独对明月诉衷情”一段唱,是内心独白式的“尺调腔”,在前面的“散板”表现出层层上扬进入高音区时特有的旋法特点,以抒发人物忧国忧民的激荡心情;后面转入“慢板”叙述,随着人物了人物的焦虑和愁闷。

这与袁派《西厢记·琴心》的焚香祷告的唱腔有情绪的发展,力度逐渐加强,结尾处“诉衷情”的甩腔音调大幅度高低起伏,展示明显区别。

在《黛诺》中,为了塑造黛诺的形象,唱腔中融进了景颇族民歌的因素。老画家刘海粟曾用“讲究美化,追求美化”八个字概括张派唱腔特点,是很准确的。

张云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注重刻划人物不同的个性,比如在《游龙飞凤》她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她们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异的年轻女性,一个是官宦小姐范楚楚,爱慕虚荣,代桃僵。一个是农村少女刘菁菁,不贪图荣华富贵,不畏惧权势;区别非常鲜明。

张云霞的唱腔中行腔变化丰富,真假音结合运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状》中诉状一段唱,她根据人物感情的发展,用“尺调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动细致地表达了人物感情的层次。

如自然流畅,真假声衔接不露痕迹;尤其是最后段落从较快的“中板”转入急遽的“急快板”,这种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剧中少见,但张云霞凭着极强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圆,快而不乱。这段唱也成为代表张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张云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马旦、闺门旦,对同一行当的不同人物,她根据各自的性格赋予不同的音乐形象。如《李翠英告状》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调爽朗流畅,强调其性格泼辣的一面;《春草闯堂》中春草的唱腔则多运用婉转圆滑的小腔以表现其活泼俏皮的性格。

标签: 越剧

更多文章

  • 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剧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于20世纪40年代,由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越剧唱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尺调腔的形成为越剧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

  •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l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

  • 越剧戚派的起源与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

  • 越剧曲调的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剧

    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

  • 越剧王派的艺术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越剧

    王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兰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响,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王派艺术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初学小生,两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兰

  • 越剧傅派的建立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傅派

    越剧花旦流派之一,由傅全香创立。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傅全香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曲调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rdquo

  • 越剧徐派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徐派

    徐派是徐玉兰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徐玉兰十三岁在家乡浙江新登入“东安剧社”学艺,初习花旦,后学文武老生,唱功、武功都打下扎实基础;1941年12月改演小生,曾先后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筱丹桂同台。1947年在“丹桂剧团”演出《是我错》时,初显独特唱腔

  • 越剧范派的来历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派

    范派是范瑞娟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岁进“龙凤舞台”科班,先学花旦,后改学小生,由于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条件好,很早就显露艺术才华。1938年1月来上海后,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勤学苦练,练就较为宽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她继承了越剧前辈小生竺素娥的朴实的风格,并博采众

  • 越剧剧目来源和样式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越剧自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三方面: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