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8 更新时间:2024/1/24 22:40:46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

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山伯临终”;《祥林嫂》“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宝玉哭灵”;《单恋》“霍姜妻永别了”;《宝莲灯》“对月思家”等。

曹植与甄洛》中的“玉佩斑斑凝血泪”、《红楼梦》中“宝玉别林”的前几句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成为显示流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弦下腔]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由于宫音位置比[尺调]降低了四度,行腔低回深沉,因此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中期,范瑞娟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反二黄]旋律因素,在琴师的协助下,首创了[弦下腔]。

[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弦下腔]由于调比较低,旋律发展的趋势是“往上翻”,一般常用音区为11,下延音区可列低音5,低音4,低音3,高音展开可到高音1,高音2,高音3,甚至可及5,音域很宽。旋律的起伏也较[尺调]大一些。板式也和[尺调]一样,慢、中、快、嚣各种板式一应俱全,因此表现力很强。

[弦下腔]在一些重排或新编剧目中,更是常用于表现悲愤、激越、波澜壮阔的场面。如《北地王·呼天痛号进祖庙》、《情探·海神爷降下勾魂的令》等唱段,唱腔慷慨激昂。音调、节奏、调式、板式等也不同一般。

人物

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

范瑞娟戏路极宽,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

标签: 越剧

更多文章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

  • 越剧戚派的起源与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

  • 越剧曲调的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剧

    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

  • 越剧王派的艺术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越剧

    王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兰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响,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王派艺术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初学小生,两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兰

  • 越剧傅派的建立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傅派

    越剧花旦流派之一,由傅全香创立。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唱腔上借鉴了京剧程砚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尖团音规范分明,真假嗓结合演唱,润腔华彩,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傅全香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曲调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rdquo

  • 越剧徐派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徐派

    徐派是徐玉兰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徐玉兰十三岁在家乡浙江新登入“东安剧社”学艺,初习花旦,后学文武老生,唱功、武功都打下扎实基础;1941年12月改演小生,曾先后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筱丹桂同台。1947年在“丹桂剧团”演出《是我错》时,初显独特唱腔

  • 越剧范派的来历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派

    范派是范瑞娟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岁进“龙凤舞台”科班,先学花旦,后改学小生,由于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条件好,很早就显露艺术才华。1938年1月来上海后,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勤学苦练,练就较为宽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她继承了越剧前辈小生竺素娥的朴实的风格,并博采众

  • 越剧剧目来源和样式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越剧自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三方面: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

  • 传统古乐泉州南音简介 泉州南音的价值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音

    泉州南音简介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

  • 中元节晚上能出门吗?中元节有哪些风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元节

    元节相信大家都知道,关于中元节的传说和故事有很多,有的人说中元节晚上不能出门,否则会碰到一些东西,那么中元节晚上能出门吗?今天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中元节晚上能出门吗中元节晚上其实也是可以出门的,但还是应该尽早回家,不要在外逗留太晚。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