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莲花在佛教中有什么地位?九品莲花是什么?

莲花在佛教中有什么地位?九品莲花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979 更新时间:2024/1/24 22:40:50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注意,不是地球,佛家的世界是另一个维度,同时包括时间空间),也被称为是“五浊恶世”,其中充满了“贪嗔痴慢疑”五毒,已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七苦,绝大部分生命都在六道之中周而往复,生生不息。

所以才有一句话叫做“五浊恶世开金莲”,意思是要修行,积攒福慧双德,最终才能得以解脱。

而作为佛门十宗之一的净土宗,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大家都能够往生西方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宗门以“念佛”为最高法门,只要诚心诚意念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会生出一朵白色法莲出来(梵音芬陀利华),上面也会标上你的名字和影像换句话说,这等于就是为你打开了通往净土的一道门缝。

但是为什么不管在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对于莲花都如此看重呢?包括诸佛和许多大菩萨都以莲花台为座。

这一篇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其中奥妙,同时再详细的述说一下极乐净土的白莲花的九个品级千万不要以为能有个门缝就够了,后面的路还远着呢。

莲花的殊胜

莲花是一种非特殊的植物,不仅在佛家,就算在儒家也很有地位,比如朝大儒周敦颐就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爱莲说》来进行赞颂。

只不过儒家看重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松梅竹这岁寒三友等等,而佛家的莲花却是至高无上,因为莲花本身就是佛法的最好阐述。

首先莲花是生长在肮脏的淤泥之中这正如生活在五浊恶世的你我众生一样,但是莲花并不因为生长的环境差就受到影响,相反淤泥越厚越多,它能够从中汲取到的营养就越多,开的就越茂盛。

而我们修行者也是一样,尽管周围遍布五毒六尘七苦,似乎呼吸都很艰难,可越是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就越能体现真如本性的宝贵,只要能够潜心修行,破网心,净六根,最终就会明心见性,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如圣洁的莲花一样。

其次,莲花分为花,藕,莲子三部分,正象征着佛法之中的今生,来世和过去,其中盛开的莲花代表着现在,地下的莲藕代表着过去,而莲蓬中的莲子又代表着未来。

这花谢了藕成,然后莲子又成长为新的莲花,如此生生不息,正如人世间的因果循环。

九品往生

接下来我们继续再来聊聊“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中的白莲花(这里多说一句,著名的民间组织白莲教其实就脱胎于早期的净土宗,信奉弥勒佛)。

按照净土宗的基础理论“三经一论”中《观无量寿经》的说法,只要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有坚固的信仰,能够发下一定要去极乐净土的大愿,念诵一声阿弥陀佛的佛号,在极乐世界之中就会生出一朵象征你的白莲花,也叫做芬陀利华。

不过坊间也有一种观点,只要念了阿弥陀佛就能投生净土,这个怎么说呢,只能说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呢,是因为阿弥陀佛确实非常慈悲,哪怕你犯了五逆诽谤正法也同样给你改过的机会,所以任人都能够在净土生出莲花。

但是说不对呢,又是因为这莲花又分为了上上直到下下的九品,就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一样,不同的品级也对应着不同的果报。

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这每人都有莲花,但却未开花,至于什么时候能开,那就和品级有着直接关系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这九品的因和果。

上品上生:因通晓大乘佛法持戒之人,果人一往生极乐,瞬间开花

《观无量寿经》:“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上品中生:因知晓经意大乘之人,果经过一晚可以开花见佛

上品下生:因发菩提心大乘之人,果一天一夜后可以开花,七天七夜后可以见佛

中品上生:因长期持戒有功德之人,果莲花开后,也只能先证罗汉小果

中品中生:因一日一夜持戒有功德之人,果七天莲花开,也是先证小果

中品下生:因无修行亦无恶业之人,果七天花开,先听菩萨说法,再证小果

下品上生:因犯下五恶将堕畜生和饿鬼道之人,果三小劫方能开花,然后听菩萨说法,再证小果

下品中生:因犯下十恶将堕地狱道之人,果经过六中劫之后才能开,也是先听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下品下生:因犯下五逆诽谤之罪要堕无间地狱之人,果要历经十二大劫之后才能开,也是先听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观无量寿经》:“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总的来说,越往下面功德越小,果报也越小,佛家一小劫就相当于16800万年,下品这三种要等待多久才能解脱,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红尘说

综上而述,我们先介绍了莲花为何在佛家的地位如此殊胜,同时又介绍了净土宗的白莲花,以及九品不同的区别。

这其中第一到第五品都是持戒修行之人,第六品是普通人,第七和第九品则是犯下大罪之人,所以阿弥陀佛虽然慈悲,但也无法化解每个人的“业”,唯有靠自己来化解。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只要信奉了净土宗,念了阿弥陀佛就万事大吉,死后就开开心心的往生极乐了,这里面区别还是极大的,所以还是要多修行,多积累福缘智慧才是。

南无阿弥陀佛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标签: 莲花

更多文章

  • 立秋节气养生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立秋

    一、先调脾胃后进补要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使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以下三类人要格外注意:1、脾虚者吃点粥表现: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食补: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健脾和胃。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2、胃火旺者吃点苦表现:平素嗜食辛辣

  • 越剧金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越剧

    金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擅长青衣花衫并兼演花旦的金采风是一位风采别具的性格演员,她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流派,并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音色圆润,味浓情挚,自成一格。金采风原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

  • 越剧吕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越剧

    吕派是吕瑞英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吕瑞英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嗓子音域较宽,音色甜美,唱腔师承袁派,后根据自己条件和擅演剧目创新发展,自成一格,被公认为吕派。吕瑞英与丁赛君、金采风被观众称誉为东山越艺社的“三鼎甲”。她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

  • 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越剧

    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简要介绍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

  • 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剧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于20世纪40年代,由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越剧唱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尺调腔的形成为越剧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

  •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l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

  • 越剧戚派的起源与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

  • 越剧曲调的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剧

    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

  • 越剧王派的艺术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越剧

    王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兰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响,后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王派艺术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王文娟13岁到上海从竺素娥学艺,初学小生,两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