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暑节气习俗有哪些

大暑节气习俗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53 更新时间:2024/6/4 19:00:02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域有在大暑来临那一天“喝暑羊”(即喝羊杂)的风俗习惯。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一天到本土的羊杂汤馆“喝暑羊”。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非是台州许多渔村常有的民俗民间风俗,其实际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随多种多样的民俗艺表演。

吃仙草

广东许多地区在大暑季节有“吃仙草”的风俗习惯。仙草别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关键的药食双用植物資源。鉴于其奇妙的解暑作用,被称作“仙草”。茎叶风干后可以制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某种解暑的甜点。

吃凤梨

大暑期内,台湾有吃菠萝的风俗习惯,民俗群众觉得这个季节的菠萝最好吃。再加菠萝的闽南语读音“旺来”同样,因此也被用于当做祈祷平安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的代表。

斗蟋蟀

大暑是农村田园蟋蟀数最多的时节,国内一些地域的大家清茶淡饭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习惯。

大暑节气食谱推荐

1、荷叶山楂茶

原材料:鲜荷叶1(干品10克),山楂15克,薏苡仁10克,陈皮5克。

作法:将荷叶清洗,与山楂、薏苡仁、陈皮一起放进石锅,加适度白水,大火烧开,文火煮10分钟既成。代茶,频频饮用。有清热解毒化湿消暑,健脾养胃的作用。

2、胡萝卜鲫鱼汤

原料:鲫鱼约350克、猪瘦肉100克、胡萝卜500克、红枣10克、陈皮5克。

作法:胡萝卜去皮清洗,切厚片,红枣(去核)、陈皮(浸软、去白)清洗。猪瘦肉洗净,切块;鲫鱼去鳞、鳃、肠脏,洗净,抹干水,下油出锅稍煎黄。把全部用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1小时,调料供用。使用方法:温服,早晚各服1次。

3、炝拌什锦

原材料: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盐、味精葱末各适度。

作法: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均切成丁。锅内放水煮沸,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分别焯透(西红柿略烫即可),捞出淋干水分,摆盘备用。炒锅烧开,入植物油,把花椒入锅,炝出香气,再将葱末、盐、西红柿、味精同下锅内,拌和匀称,倒在烫过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浇上香油搅拌即可。

标签: 大暑

更多文章

  • 莲花在佛教中有什么地位?九品莲花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莲花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注意,不是地球,佛家的世界是另一个维度,同时包括时间空间),也被称为是“五浊恶世”,其中充满了“贪嗔痴慢疑”五毒,已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七苦,绝大部分生命都在六道之中周而往复

  • 立秋节气养生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立秋

    一、先调脾胃后进补要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使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以下三类人要格外注意:1、脾虚者吃点粥表现: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食补: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健脾和胃。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2、胃火旺者吃点苦表现:平素嗜食辛辣

  • 越剧金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越剧

    金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擅长青衣花衫并兼演花旦的金采风是一位风采别具的性格演员,她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流派,并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音色圆润,味浓情挚,自成一格。金采风原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

  • 越剧吕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越剧

    吕派是吕瑞英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吕瑞英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嗓子音域较宽,音色甜美,唱腔师承袁派,后根据自己条件和擅演剧目创新发展,自成一格,被公认为吕派。吕瑞英与丁赛君、金采风被观众称誉为东山越艺社的“三鼎甲”。她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

  • 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越剧

    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简要介绍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

  • 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剧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于20世纪40年代,由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越剧唱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尺调腔的形成为越剧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

  •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l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

  • 越剧戚派的起源与特色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于通过特征音调的变化发展,赋予传统老戏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传》是越剧的骨子老戏,大部分越剧演员都会唱,但戚派唱这两出戏由于特征音调贯穿其中既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

  • 越剧曲调的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剧

    越剧各种曲调[尺调]、[四工调]、[弦下调]及各种板式谱例和越剧曲牌十种。1920年,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兰》一剧,其唱腔在四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