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青年学儒家 中年学道家 老年学佛家”?“儒释道”三教分别有什么特色?

为什么“青年学儒家 中年学道家 老年学佛家”?“儒释道”三教分别有什么特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81 更新时间:2024/1/22 19:24:49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青年学儒家,中年学道家,老年学佛家”?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儒教、佛教、道教,简称“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为最高信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摩尼,故又称“释教”。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宗派中国佛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千,取长补短,到了元明清时期,甚至是将“三教”合流为“三教合一”,即: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因此,人们总结说“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我们再去看那些大学文家、大思想家,也大多是“儒释道”三家集大成者,比如说,王阳明、南怀瑾等等。

儒教、佛教、道教都有值得学习的思想精华,我们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又该如何选择“儒释道”三家思想呢?其实,我们最好是:青年学儒家,中年学道家,老年学佛家,这才更加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正如鬼谷子先生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1、青年学儒家,积极作为,奋发进取;

几千年来,读书人都是学习儒家思想,熟读“四书五经”,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金榜题名时。正所谓是“学而优则仕”,年轻人将个人的荣辱融入到社会和国家发展当中去,最终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积极人生目标。

年轻人就应该充满活力、希望、斗志,积极作为,勤奋刻苦,努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正如某位伟人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国学大师梁超先生写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振奋人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所以说,人生在44岁以前,我们都要充满干劲,奋发进取,以饱满的激情去努力作为,充实人生,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负韶华!

如何检测自己是否达到这种状态呢?对照一直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前两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忘我奋斗)。

2、中年学道家,学会看淡,乐观出世;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即30岁以后,有了自己的价值观;40岁以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而不再感觉困惑。其实,人到中年后,困惑是最多的,因为青年时期欲望太多,到了中年后,就会反问这么做到底有意义吗?

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四十不惑,30岁是减法,40岁是困惑,不是不惑!我觉得现今这个时代40岁恐怕困惑是最多的。人一般到三十六七岁就开始困惑,我干这一切有价值吗?有意义吗?我到底要干什么?30岁的时候,你发现有很多幸福目标都是跟物质挂钩的,但是四十不惑很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5岁到64岁,这个阶段属于中年时期。白岩松正好属于中年人行列,所以他最近几年经常在演讲中谈到《道德经》,这也说明他在积极悟道,学会看淡人生,乐观出世。

但是我们不能像古人那么潇洒出世,毕竟还要养家糊口,照顾妻儿老小。所以,我们只能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来回转换角色,游刃有余,以谋求心灵上的解脱和豁达!

咸丰7年,46岁的曾国藩在家守孝,被咸丰皇帝冷落在一边。曾国藩心情很郁闷,还经常对家人发脾气,但他很快反省自己,回想过去的做人做事方法是否恰当。终于,他借助道家思想开悟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曾国藩在写给家人的书信中反思自己时说道:“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这句话说明曾国藩知道自己错了,以前的为人处世过于刚强,人至察则无徒,以后要刚柔并济,以柔克刚。

他还请左宗棠为自己写了一副自勉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时刻提醒自己要以道家和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做人做事。果不其然,曾国藩在咸丰8年重新出山后,一改之前的处事方式,变得更加圆通做人,人缘也好,事业也通达。

所以说,如果我们人到中年,遇到了人生困惑,不妨多学习道家思想,借助古人的大智慧,将问题看透彻,这样就会心胸开阔,豁然开朗,问题也迎刃而解。

其次,学习道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学会看淡:一则是看淡名利,拔高境界和格局,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欲则刚,淡泊以明志等等;二则是要饮食清淡,保养好身体,正所谓是“真味只是淡”。人到中年,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3、老年学佛家,学会看空,乐善好施;

当今社会,有些人年龄很小,就变得“佛系”,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年轻人就该有责任与担当,不能过于贪图安逸,用学佛来逃避现实。因此,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强调说:“不建议年轻人学佛!”

学佛需要悟性,而悟性又是来源于生活经历,年纪轻轻就看破红尘,其实是井底之蛙的表现,更是自以为是、想当然。世界那么大,你都没有去看过,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呢?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年轻人若是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以及体验人生的各种心酸和不容易,又怎么能悟得明白和透彻呢?

就如庄子所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经历和阅历,也是缺乏认知的,那么学佛也是虚有其表,徒劳无益的!

白岩松也在某节目中劝“佛系青年”,他说:“人们总是教导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放下的话,就会没有进步的动力和欲望了。很多佛系青年之所以佛系,就是因为他放下了,无所谓了,是这样吗?佛系青年应该是另一种解读打造你内心的佛。但是,它被很多人解读成了:20多岁开始,只有眼前的枸杞,还有藏红花。你别将来还抱怨,那可不是佛系青年,因为我很少听到佛抱怨。每个人当然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最后还是要为你的选择买单。”

所以说,年轻人并不适合学佛,请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时,除了泪水,你一无所有;当孩子需要你时,除了惭愧,你一无所有;当自己回首过去,除了蹉跎,你还是一无所有!

年轻人不适合学佛,但是老年人特别适合学佛,因为它可以让人学会看空,变得身心愉悦,乐善好施,继而延年益寿。正如孔子所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最主要是要戒除贪得无厌。

老年人学佛,学会养心,学会放下尘世间的各种纠纷和利益,好也罢,坏也罢,都是随遇而安,想开一点,看空一点,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拿曾国藩来举例,他晚年也开始学佛,变得求缺惜福,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人生境界,还将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不求圆满,希望求到一点缺陷。因此他晚年的福气还是不错的,不贪名利,得以善终。

南怀瑾大师也告诉大家: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所以说,晚年学佛,有助于老年人培养好心态,静心、养心,学会看空,乐善好施。而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好福气和福报!

结语:

青年学儒家,积极作为,开创事业根基;中年学道家,学会看透看淡,守住好福气;老年学佛家,学会看空,活出一个好心态,延年益寿。

标签: 儒释道

更多文章

  • 咏春拳的发源地与发祥地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咏春拳

    关于咏春拳,核心一点就是,首先要弄明白,发源地(英文matrix)与发祥地(英文a place of origin),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国内通常说的“源于××”,指的是发源地。这是可以通过很多物证来证明得出的;而咏春拳,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它的影响

  • 扫尘习俗的传说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扫尘

    自古至今,我国民间一直沿袭着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叫做:二十四,扫房子。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

  • 立春有哪些传统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立春

    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每一个新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气,这个“立”字便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了,也就意味着春天到来了。在我国历史上,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秦代以来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而在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

  • 古代过年有哪些风俗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过年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过年有哪些风俗仪式?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除夕,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日,现在大家更多是在家人团聚中迎来农历的新年。除夕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r

  • 中国历史的碑文上“故、显、考、妣"的含义和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碑文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墓碑上“故、显、考、妣"的含义和区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根据《周礼》记载中丧葬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三代之前,在商周宗法制起源发展的这一阶段,丧葬文化同此时期的祭祀文化开始并驾齐驱、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行轨道。这也就是说,丧葬文化的起源发展要早于商周时

  • “小年”是什么?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小年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过“小年”有哪些习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小年是一个与“大年”也就是春节相对应的节日,而小年的日期其实是不固定的,全国各地的小年的日期都与当地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而小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 古代的袜子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

    古代足衣指的就是袜子。袜,亦作“韈”、“韤”、“襪”等。《释名·释衣服》:“韤,末也。在脚末也。”袜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早期以皮革制成。“韈”、“韤&r

  • 古人过年为什么要喝屠苏酒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过年

    在古诗文当中,我们会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词,“屠苏”,比如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整首诗都是与古代的春节有很大的关系的。而这个“屠苏”指的是一种酒,而且还是一种专门在春节期间喝的酒。那这种屠苏酒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非得在春节时

  • 春节门神怎么贴 门神怎么区分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门神

    贴门神,这是春节的一个习俗,对于人们来说,门神意味着能够保佑家宅平安,求个安心和吉利。而门神又和春联不一样,能够通过语句区分上下联,那门神应该怎么区分左右呢?贴门神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桃木能辟邪古人早知道。据《风俗通》,除夕在门户上装饰缉拿妖魔鬼怪

  • 佛教为什么分大小乘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佛教

    最初的佛教并无小乘、大乘之分。只不过后来在内部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觉得自己有别于、甚至高于别人,就自命为“大乘”(为“菩萨道”),贬别人为“小乘”(声闻乘、缘觉乘之总称)。简单一点说,“小乘”意为狭小之车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