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杖刑”的历史起源

“杖刑”的历史起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919 更新时间:2023/12/12 20:35:33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古时并列为四大文学,清初至乾隆时期,小说发展进入了巅峰期,各种文体层出不穷,不过多以揭露官场黑暗文体为主,比如《儒林外史》,其中范进中举是家喻户晓。

清末时期的小说更是多以批判黑暗的官场为主,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他还写了一部《活地狱》,这其中就关于“打板子”的描写,据说清宫的人可以将豆腐里面打碎,外面完好无损。

“打板子”一般会出现在各大宫廷剧当中,也就是“杖刑”,最早关于杖刑,首见于《尚书·夏书·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扑就是击打,这也是最早的杖刑。

汉、魏、晋都设有杖刑,《汉书·韩信传》中记载:“杖剑从之”,但杖刑直到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才被列入刑书,梁武帝还颁布“杖令”,并规定用荆条制作刑杖,刑杖又有:大杖、法杖、小杖的区别。

杖刑虽然在隋朝被废除了一次,不过唐朝又恢复了,宋朝还将杖刑广泛应用,笞、流、徒、杖、死纷纷加入了杖刑当中,笞刑,就是用竹、木板击打臀部,杖刑就属于拷问,一般犯人只要不是犯了太大的罪,都不会执行杖刑。

杖刑虽然不是死刑,但往往可以将人打死,《汉书·高后纪》记有:吕禄,笞杀吕嬃。而《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魏齐益怒曰:为我笞杀此奴,勿留祸种!汉至宋之间,杖刑至死太平常了。

明代时期,东西两厂就已经开始训练廷杖的校卒,虽然杖行不是一门职业,但笞杖在手,生杀、轻重都在一念之间,打轻打重都看个人心情,因此,为了防止出现杖责至死的情况,怎么打人还成了一门学问。

明代时期是用皮革扎成两个人形,一个放砖头,一个包上纸,放砖头的是练习“外轻内重”的手法,看上去打的很轻,但必须要把砖头打碎,包纸的要看起来打得很重,但不能把纸打碎。

清代也继承了这门手艺,不过他们训练是用豆腐,一块豆腐放在地上,衙役用板子打,外面不能打碎,但必须将里面打碎,这种人一旦出师,往往都被得到重用,一般皇宫当中都会安置这样的衙役。

一旦官员或者妃子受罚,往往他们都会提前收到一笔钱,他们就打轻一点,一般当天就能步履如常了,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也曾记载了打板子:三个犯人受了同样的刑法,一个犯人送三十两,打伤了骨头,养了一个月,第二个犯人送了60两,只打伤了皮肉,半个月恢复如初,第三个犯人给了一百八十两,第二天就好了。

所以打板子也是古代的“灰色”产业,给的钱越多,一般都可以免去皮肉之苦,没有送银子的,那免不了一顿折腾,《活地狱》就是在揭露这种官场黑暗

标签: 杖刑

更多文章

  • 国子监的历史起源及职能介绍 祭酒是个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子监,祭酒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内兄,国子祭酒王武子,咸从姑之外孙也。”西晋以来设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古代最高教育机构)最高级主管。相当于校长或教育部长(因为当时国子监为最高教育机构)。清光绪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ld

  • 古代武将头盔上的枪尖是干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武将

    在我们现代的生活当中,战争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也早已经习惯了没有威胁的和平时代。但是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的过程中,战争基本是历朝历代最“普遍”的现状。内有起义军、外有倭寇匈奴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也使得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人们对于装备的作用非常看重。古人们对于战争当中使用的进攻型

  • 荀子有哪些弟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荀子除了将自己的思想著成《荀子》,他还重新整理了《诗经》、《春秋》、《易》等经典古籍。荀子的思想理论非常重视教育,反对各种迷信说法,在2000多年前,有人能有这样的认识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荀子还培育出了不少厉害的弟子,下面就来介绍下其中的六位。1、荀子俗话说

  • 衣裳中裳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裳

    说到衣裳两个字不知道大家理解多少,小编反正的理解就是穿的衣服呗,但是其实不仅仅如此哦,真正的衣裳还是有很多很多说法的,衣裳的意思不仅仅如此,那么衣裳具体指什么呢?衣裳中的裳又指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揭秘分析看看吧。1、衣裳中裳指什么衣裳中裳指的是:裙子。并不是裤子,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了。重要的事

  • 隋唐时期尚书省的主要职权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尚书省

    尚书省,为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尚书省是我国古代的官僚机构之一,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

  • 隋唐时期门下省的主要职权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 隋唐时期中书省的主要职权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

  •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国古代的官制制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决策、审核和执行),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职责1、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制敕。制敕作为一类特别的行政、政令文书,体现了皇帝在国家政务处理中作为

  • “侍中”官职的历史起源 侍中的职权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侍中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介绍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

  • 古代被封“诰命夫人”的女子有哪些特权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诰命夫人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剧,可能一些心细的小伙伴就会发现,在这些历史剧里面,虽然几乎没有哪位女子有过什么爵位官职,但有一些里面,会有这么一个“诰命夫人”的封号。看这些被封者的表现来看,被封“诰命夫人”毫无疑问是件非常荣幸的事,但具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