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是青年时期(二十几岁吧)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年轻时的米芾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为什么米芾自称“刷字”?
《海岳名言》有这样记载:“米芾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刷字”是就用笔来说的,指中锋行笔,运笔迅捷、劲健、沉着。苏东坡说他“风稿阵马,沉着痛快。”(《东坡集》),黄山谷说他“快剑研阵,强弩射万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山谷题跋》苏黄虽非专谈其用笔,但也可作对“刷字”的最好理解,米芾认为古人书法大都是“一笔书”,而他自己则锋出“八面”。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这正是对传说用笔的一种改革、一种创造。米芾自称“刷字”,一方面是对自己用笔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深人浅出地总结书法特点,借以金针度人。他曾说:“历观与贤论书,征引迁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胭’,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海岳名言》)“刷字”形象而又具体,没有半点故弄玄虚之处。
端砚历史故事(简短点)
米芾得砚的故事米芾爱砚几达狂颠地步。他做书学博士的时候,有一天,宋神宗与蔡京在艮岳这个地方谈论书法,宋神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宋神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米芾的“颠态”显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米芾生活的历史时代是什么时候?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北宋书法家、画家。山西太原人,祖籍安徽无为,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