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好在哪里?

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好在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262 更新时间:2024/1/18 7:22:56

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好在哪里?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颜真卿是唐代名臣,著名的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可能是一个异类。他既是开创一派新风的书法家,也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唐室好臣子,人品道德更堪称完美。

颜真卿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在一开始的时候,颜真卿的师傅是张旭,张旭也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后来,颜真卿认真学习书法,把别人的优点全部都化为己有。后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的书法有着别人没有办法临摹的气势,后来也就形成了“颜体”。他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欣赏观摩,被后人夸赞不已。

颜真卿的书法让世人惊叹,但是他的爱国情怀更是让人惊讶。大家都知道思想家一般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他曾担任平原太守,在安禄山的管理下,有一次安禄山企图发动叛乱,颜真卿发现了这个事情,于是每天都自己喝酒来迷惑安禄山,让他以为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实际上他每天都在挖掘通道来联系自己的哥哥,一起准备对付他,当时安禄山准备叛乱的时候发现颜真卿已经召集了这么多的士兵来抵抗自己,于是便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这样既保全了国家,也保护了皇帝。

后来大家也听说过李希烈发动了叛乱,当时颜真卿已经70多岁了,在我们这个时候70多岁已经是准备养老,更别提古代,但是颜真卿却不同,他亲自去跟李希烈说道理,劝他不要叛乱,但是却被李希烈处死,后来也是李希烈死后,他的遗体才被运送回国,但是全朝百官对他进行悼念,纪念这个爱国书法家,当时皇帝更是废朝八天来哀悼颜真卿。

颜真卿不光爱国会写书法,而且有勇有谋,会运用自己的方法来保全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唐朝一位全才。还有一次是他的师傅带他去实践学习,但是说是学习但是却没有半句体积书法的事,他以为是师傅不愿意把书法最重要的东西传授给他,怪自己的师傅不爱自己,还询问师傅为什么要这样。他的师傅告诉他要想学好书法,就必须学会自己观察自己领悟,后来师傅直接告诉他说自己是想让他学会如何自己学习,自己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才能把书法练习的更好,颜真卿认真听了老师的话,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要是问到,为什么祭侄稿会被认为是千古名帖,颜真卿的祭侄稿,写出了中国书法新高度,拓宽了中国书法书写表达的内容。而透过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一窥颜鲁公高超的书法技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颜真卿的品德和气节!

下面分5个要点论述:

一、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不同

在颜真卿写出祭侄稿以前,中国书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秀雅华美。这四个字当然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在颜真卿出现之前,谁是中国书法最高艺术的代表呢?

毫无以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简单来说,就一个字——雅。这种雅气,是一种贵族的雅气、贵族的高贵。我们别忘了,王羲之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而是一个贵族公子哥,但是与我们印象里的纨绔子弟截然不同,王羲之虽说是富二代,但是,人家关心民间疾苦,常常忧国忧民,所以才有为街头卖扇子的老婆婆写字的传说。

但是,我们通观王羲之的书法,整体上,是一种不温不火的中和之美,即便是我们印象中应该龙飞凤舞的草书,在王羲之的笔下,都变得一个个温文尔雅、气度高华。

但是,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概括地说,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是——壮。这种壮,是理直气壮,也是壮美的代表。如果说王羲之“书生”,温文尔雅,那么颜真卿就是一位“硬汉”。

这一点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在他的书法名作《祭侄稿》里,而且颜真卿的楷书也透露着一股正气,因此有人说颜真卿的楷书,如关羽座帐,气势逼人。

二、时势造英雄

而联系到颜真卿生活的年代,唐朝,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繁华的盛世,也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颜真卿所处的年代,正是狂草艺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而唐朝所特有的奔放、热情开明的气质,让艺术家们无所顾忌的挥洒笔毫,展现他们的天性烂漫。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这样一个洒脱不羁的、释放自己天性、自由的时代,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也只有魏晋时期的魏晋风骨了,你比方说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王羲之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而王羲之的书法,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可比的书法大家。在王羲之之后,中国的大唐盛世,也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由的、让艺术家们随性洒脱的一个时代。所以,颜真卿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从此也奠定了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肩的两座高峰的地位。

三、新时代的艺术变换

与王羲之不同,颜真卿此时此刻生活的大唐,对于艺术自由度的探索更加大胆开放。而中国书法也从一味的“雅”开始慢慢走向“壮”的审美。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颜真卿的祭侄稿成为了他一生书法的最高代表,因此有人说颜真卿书法——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

因此,从时代意义上来说,颜真卿的书法——祭侄稿,其意义就是呼应时代的艺术主张下的产物,成为那一个时代艺术的代名词。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技巧以及艺术的精神内涵上来说,这都是大唐盛世才能产生的杰作。

当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这幅在气度、格局上象征大唐艺术的珍宝,在某意义上,又是大唐衰落和耻辱的标志。因为它所标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正是大唐盛世的转折点。而这层意义,又为祭侄稿增添了更加深刻的丰富内涵。

四、激愤之作

中国书法,讲求无意于佳乃佳。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都是即兴的产物。但是与这些即兴产物下的艺术作品不同,颜真卿在创作这幅艺术作品时,所面临的心境要比之前的那些书法家复杂得多,也艰难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幅作品是颜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家卫国,打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被安史叛军残忍杀害的。所以颜真卿既怀有国仇家恨,又怀有痛心自责,将满腔怒火倾斜于笔毫一端,挥笔泪洒满篇。因此,这样浓烈的感情、激愤难平的心境,是中国书法几千年以来,任何一个书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没有哪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心态是这样的难过、悲伤。

五、升华

当然,如果仅仅是表达颜真卿一个人的悲伤、难过的情绪,是不能让这幅书法作品成为千古名篇的,真正让他成为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于,颜真卿在这幅书法作品里情感上升到了一种家国情怀。

本身悼亡侄子的原因就在于叛军之乱,这一层家恨国仇自然就隐含于其中,而颜真卿又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其情感升华,自然不局限于个人的悲伤层面,对于侄子的悲惨遭遇,自然可以有深层次的升华。

所以,我们看到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仅是一幅“草稿”,他更是一个时代艺术主张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老人,对于国家深深的眷顾和热爱。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易经的明夷卦六四"获明夷之心"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还不知道:易经的明夷卦六四“获明夷之心”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明夷卦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意思就是:明夷卦六四。进入左腹部,得知昏暗者的心思,往外走出门庭。《象》曰:进入左腹部,是要得知

  • 岳父为什么又被称为泰山?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岳父为何被称为泰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当代散文家杨朔在1961年创作了一篇散文《雪浪花》,里面描写了一个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的老渔民:“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

  • 汉族文化 汉族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用一定的

  • 孔子对汉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

  • 历史搞笑年号集锦:有"大象"、"神龟"还有"大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一、动物类白雀(后秦姚苌)大象(北周静帝)神龟(北魏孝明帝)二、名企类嘉禾(孙权)光大(南陈)大成(北周宣帝)大中(唐宣宗)正大(金哀宗)三、地名类大兴(东晋元帝)昌平(西燕)大同(梁武帝、辽太宗)保定(北周武帝)四、民族国家类大明(宋孝武帝)大和(唐文宗)五、专有名词类和平(北魏文成帝)文明(唐睿

  • 易经的明夷卦九三"得其大首,不可疾"怎么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还不知道:易经的明夷卦九三“得其大首,不可疾”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明夷卦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意思就是:明夷卦九三。在昏暗中,去南方打猎,获得大首领,不可过于急切,要正固。《象》:去

  • 家姓的起源是什么?家姓宝宝的名字精选!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家姓宝宝的名字精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家姓也有很多的起源,一种是出自姬姓,一种是以祖先的字为氏,还有一种是出自复姓“家仆”,后来改成单姓为家姓。家姓在我国也有不少历史名人,比如家父、家定国、家坤翁等等。而家姓在我国是一个小姓,人口非常少,平常也不多见,那

  • 超级巨作《出警入跸图》画的是什么场景?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明朝的《出警入跸图》画的是什么场景?这幅画人物众多,场面宏伟,是历代绘画作品中少见的超级巨作。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两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确定是许多宫廷画师的合力创作,才能完成这两幅布局精采生动的巨作。《出警图》与《入跸图》虽是各自分开的两幅长卷,但

  •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的姓氏最初的作用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最初“姓”是区别贵贱和婚姻的需要关于姓氏之现象,历代学者都在研究。姓氏是由“姓”和“氏”组成,现在是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两者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作,“姓”和“氏”之间,如果讲究先后的话,那是“姓”在前,“氏”在后。“姓”何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

  • 汉族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据说他的学生有3000人,其中最优秀的有72人。孔子讲学的地方,有庭院、有卧室、有讲堂、有郊外,有时在旅途中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