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哪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其实是假的?

有哪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其实是假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594 更新时间:2024/3/27 1:18:49

3、真相还原:商鞅变法为什么不可能拿秦国太子开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件鼎鼎有名的大事情,虽然不能说妇孺皆知,但起也码属于识性的知识点。其中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说是商鞅到秦国开始推行变法,结果秦国的太子带头不遵守,法令很难实施。商鞅为了变法的权威,准备依法惩处太子,但太子身份尊贵,又是未来位的继承人,不能动刑。于是商鞅就惩处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被削去了鼻子,一个被脸上刺了字。从此人人对新法心怀畏惧,商鞅变法得以成功推行。

这个说法出于《史记》,所以是一般正史都采信的史料。但是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商鞅为什么要如此得罪太子?难道他不知道几十年后太子做了皇帝会清算自己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么绝等于是自掘坟墓吗?以商鞅的智商,不可能不知道。于是有的人就提出解释,商鞅之所以跟太子结仇,斩断自己的退路,其实是为了政治和权力。

因为变法的本质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势必就会动旧贵族的蛋糕,商鞅如果要变法就不可能不得罪人。如果商鞅既要变法又要不得罪人,那么就等于说,得罪人的是皇帝秦孝公。而且只要在变法期间遭到任反对甚至是报复,商鞅本人的都有理由能全身而退。

可问题是,你商鞅可以选择拍拍屁股走人,去别的国家另谋出路,但是秦孝公怎么选择?秦孝公的结局几乎只有死这一条路,毕竟旧贵族们只需要再另找一个不搞变法的新皇帝就行了。所以,商鞅跟太子结仇,本质上是为了彻底获取秦孝公的信任,表示自己无路可退,只能变法到底,不成功则成仁,即使成功,也大概率会没有什么好下场。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商鞅和秦孝公把彼此的政治利益捆绑在了一条船上,结成了生死同盟。唯有如此,他们君臣才能相互信任,相互照应,相互砥砺前行,也才能保证变法成功。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听起来确实很有说服力,但是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秦孝公死后商鞅的表现并不像提前知道自己的结局。比如,当初的太子秦惠王刚即位,商鞅被人告发谋反,于是官府下令捉拿,商鞅仓促逃跑,跑到一家旅店投宿,结果旅店老板搬出了商鞅的新法说,没有身份证的人一概不接待,商鞅无奈之下又出逃魏国,结果魏国也不收留他,还把他赶回了秦国。商鞅逃无可逃,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仓促发兵反叛,最后兵败被杀。你看,商鞅这一路操作下来,根本就不像是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是以他的智商和政治运作能力,不应该如此狼狈。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

商鞅压根儿就没料到秦惠文王会清算他!

为什么没料到?原因很简单,因为商鞅根本就没得罪过的太子。你这么说有证据吗?当然有。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商鞅是什么时候在秦国实施变法的?这一点《史记》中有记载,是公元前356年。那么秦惠文王,也就是当初的太子是哪一年出生的?也是公元前356年。你是不是发现什吗了?没错,《史记商君列传》当中说,商鞅实施变法后一年,太子犯法,于是商鞅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你想想这可能吗?一个不到一岁没有任何行动能力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怎么可能会触犯新法?所以,真正犯法的并不是太子,而就是太子的两位老师两位旧贵族的代表。他们俩并不是在当了太子老师之后触犯新法的,而是在触犯新法被商鞅惩处之后才当了太子老师的,为什么?因为秦孝公为了政治稳定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

我们要知道,太子的这两位老师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同父亲兄弟,公孙贾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肯定是某个大贵族的代表。而商鞅为了变法,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毁了公孙贾的脸,别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在今天这也是巨大的耻辱,何况这两个人还是有头有脸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这种惩罚比杀了他们更招恨,据说公子虔因此整整八年没有出门,没有出门在干什么?当然是在谋划着报仇了。所以秦孝公当时为了安抚人心,不得不给这两个人以太子师的荣誉和地位,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给绝境中的他们留一丝希望,防止狗急跳墙:

如果你们想要报仇,请等太子长大之后,但现在你们最好是忍着!

于是,十八年之后,机会来了,秦孝公病死,当年的太子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之所以能顺利继承大统,当然跟他两位老师的鼎力相助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商鞅和老师之间,他只能选一个。最后,他选择了两位老师。毕竟商鞅是外人,商鞅的新法也早已经开花结果,在秦国的土地上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站在皇帝权力的角度看,变法者商鞅确实没什么必要的作用了,非但没有作用,而且还可能会酝酿出巨大的反作用。毕竟新皇帝上任,老百姓只知有商鞅,却不知道有秦王。于是,没有谋反的商鞅,被人诬告谋反,因为秦惠文王需要商鞅谋反。从来没有得罪过秦惠文王的商鞅,被历史记载成得罪过,因为秦惠文王需要商鞅得罪。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发生过什么,而是人们需要它发生什么。


【友情通告】:本人所著《酷说历史》有声书已在喜马拉雅上线,共100期,欢迎收听:

酷说历史|揭秘比小说更荒诞的历史|博古通今|趣味_全集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喜马拉雅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有没有哪些有趣的关于中国历史方面有趣的书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就像书名一样,《万物有意思》是一本有意思的历史书,本书介绍了很多趣味历史小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汉朝就有年终奖,你知道吗?中国的休假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唐朝就有离婚协议书;现在颇为流行的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书名:《万物有意思:中国篇》作者: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豆

  • 谁是威县张庄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我是威县杨长屯,附近的郝屯,在威县的东南方向106国道到了莫尔寨南边的路口往东面拐弯一直往东走第二村子就是查询得知:全国名叫李兰宝,共计160人,其中河北省13人,其他私人信息无从考证,满意请采纳!威县侯贯镇南侯伶仕是扶贫村。他是河北邢台威县雪塔乡赵牛村

  • 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有哪些英语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whywefight:中国之战》?《剑桥中国史》听说很不错的样子,虽然我英语还没好到去买本来看…中国文化故事短剧太多了,但是英文需要你自己翻译啊亲爱的。本问题容易河蟹。我最近收藏了一个书单,虽然是关于经济的,但是不分家嘛:ThebestbooksonTheChineseEconomy也可以看The

  • 可以帮忙解答一下这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CriticalIncidentAnalysis(关键场景分析)是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是重要手段。简单的说就是分析关键场景中的解决问题和行为策略。学员们通过讨论、总结锻炼自身在跨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定期发布一些案例。希望提高自己跨文化竞争力朋友可以参与这些案例分析。大家可以评论区提出自己的策

  • 文化领域有哪些经典「中西融合」的案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中西融合”的定义很宽泛,理论上糅合了中华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创造都可以视作“中西融合”,但能称为经典的关键在于行之有效且获得广泛认可,前提在于融合本身能否做到取二者之精华且去其糟粕,否则融合出来的也只是怪胎,更难称之为经典。什么是中式文化的精髓?传统儒家文化讲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 文化事象案例怎么写(怎么写一个文化创意方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这个的看具体的场景,因为方案是要服务于目的。大概而言,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思考,如何有效解决;2、如果是乙方的话,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对方痛点和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而不要仅仅分析问题;3、措施要有可行性,很多方案看起来很好,但无法落地,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案;4

  • 例举一个你知道的文化现象叭,文化变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文化变迁的含义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谓文化变迁,一般是指任何影响文化内容或者结构的变化。也有学者从族群的角度认为文化变迁指的是由于族群(或者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我们认为当文化的元素、结构等发生了增加或者

  • 如何看待当下文化综艺越来越多的现象?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 中国的民间故事有些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精编连环画)(1)(豆瓣)这个吧,天知道我小时候看了几遍顺便原文来自姚宝的《中国各民族神话》系列丛书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精细鬼,伶俐虫,巴山虎,倚海龙,有来有去,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兴烘掀,掀烘兴出自《西游记》四娘子/高八丈《乾馔子》忽见堂上有伛背衣

  • 给几个小人物艰苦奋斗后成功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创业故事:麻辣鱼传奇(10:16:36)标签:杂谈成功人士的传奇创业史,我们大都耳熟能详,且能娓娓道来,言谈中不乏崇敬甚至艳羡。但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人物,我们的左邻右舍,我们的朋友,或者只是点头之交的似曾相识的人,也有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加上自己的天赋,当然还有一些机遇,而成功的事例。当然,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