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思考这么两个问题,春秋战国之前是什么时期?春秋战国之后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春秋战国之前是西周、商朝、夏朝、三皇五帝.战国末期则秦一统天下,建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朝代,并且从此至今中央政权统一天下都是主旋律.
在之前的时期里,历史记载非常模糊,西周还好一些,商朝的史料已经很少甚至是混乱,夏朝这个朝代到现在都存在争议,之于三皇五帝基本就是传说.所以没法给现在留下太丰富的故事素材.(不过话又说回来,山海经里那段时期的素材也不少,只不过除了个别几个之外,其它的都不流行.好像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精卫填海了,毕竟这个书读的人少,好些人连最进本的五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段历史段子大多集中在最最上层的那一小搓人里,比如姜太公钓鱼,文王周易,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传说多过历史,内容也跟平民关系不大.这个时期段子少的原因基本就是这些,比较简单一些.
下面说说之后的时期.
秦一统天下之后,中国的主旋律就是中央集权治理天下.虽然有过两次南北朝已经民国时期的两党政权对立,但总体分裂的时间是要小于统一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修史就成了中央政府包办的工程.一旦历史的话语权只放在某一个或着某一小群人手里,其所记载的史料就自然被烙印上当时朝代的特色.说白了就是,后来的史料虽然记载详细,但是不在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崇拜非君主英雄,同时思想流派上也不在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庞杂,故这之后的史料读起来更多的是一种格式化的东西.(司马迁是个异类,他是因为一些其它原因才能写出史记这种史学奇书)所以啊,像"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这样的话是不可能出现在一统王朝的正史里,因为它不符合统治者的价值观.
天下一旦统一之后,任何一个统制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全国人民跟自己一条心.这个单靠军事经济手段是没法完成的,必须得通过政治文化来加强.所以秦二世亡后,统制者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治国又能安民的思想.法家已经被证明过不适合长治;墨家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都兼爱非攻了,还要统治阶层干什么?直接天下大公多好;道家太个人主义,太讲究个人的超脱和进化,也适合;儒家还好,儒家本身的内容就主要集中在如何治理国家,并且主张礼乐那些统一思想的东西.问题是它提倡法先王,这点不太符合后来统治者的利益,都学上古圣贤那一套,当皇帝还有意思吗?
最后干脆除了墨家之外,以儒家为主干,添加进来一些道家和法家的东西,融合形成现在所说的儒家,然后以此来统治国家和百姓.这样就把大家从思想上从价值观上进行一个量产,这之后写出来的正史即便统治者不去干预,那写史的人也会按照这一价值观进行书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格式化.在这样一个格式里面,没有百家争鸣,突现的更多是集体国家君王,对于个人则尽量淡化,段子自然就不如之前精彩.比如我上面说的乐毅那段话,放现在来看其实很正确,当然咱们现在觉得正确是因为思想进步了,但更高层的人未必喜欢大家认为它正确.同样的,李陵就被很多人说成是汉奸,而且经常拿放养大叔和他做对比.反过来看乐毅呢?按这个逻辑乐毅难道不是燕奸?OK,乐毅不是燕国人,人家回赵国也算正常,问题是乐毅是中山人,中山国是赵国灭的,那中山奸总该算吧?可有人说过他某奸吗?没有!李陵为什么就汉奸了?很简单,李陵主动请战,明知道步兵对骑兵且人数悬殊还非要出塞打仗,他爷爷他叔叔都是名将,他战败被俘竟然还敢投降,甚至后人故意刻画了许多投降的细节.其实这些都是借口,纠其原因,还是因为李陵那个时代思想和价值观已经统一,他再这么做自然要被唾骂,对于他是否汉奸,咱们在这就不讨论了,都是口水仗.乐毅和李陵一对比,你更爱看李陵的缎子还是兵家牛人乐毅的?所以,战国之后不是没段子,而是段子的描述太格式化太思想一体化,可读性差,自然流传性也就差.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忙着抢夺地盘,他们要仰仗各位能人,所以思想上不可能统一,这造就了思想开放包容万象的百家争鸣.这段时期的记载更多的是体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体现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如何发挥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故事包含的范围更广阔,从各国君主到草根阶层一律囊括,可读性趣味性贴近生活性更强.重要的是,那个其实思想开放包容,人的行为准则条框要少很多,形事作风更多的是讲求实际和自身利益,这就大大增强描写时的故事性.
不是那个时期故事多,任何一个时期的故事都不少,而是我们更喜欢看那个时期的故事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