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们…不好意思我恬不知耻地拯救一下这个问题吧…
按题主的描述应该是类书,从魏文帝皇览开始就有类书了,永乐大典也是类书,还在高中历史里出现过。有一种类书的内容就是先把万物分成各种纲目,比如天、地、日、月、鸟兽、草木、花卉等等,在各种纲目下面罗列与之相关的典故和诗文。
古人写诗文老要用典故,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把重要的经史子集全看一遍通通记住保证想用就用绝不出错。这种类书专门将典故分类归纳出来,便于检索,有一些(如佩文韵府)还贴心滴按韵脚来整理,因此是古代许多文人写诗作文之必备法宝。闻一多先生即认为类书的编订与唐诗发展之间存在联系,详见《类书与诗》。
题主你看到的较大可能是以下书籍;佩文韵府(我觉得可能性最大),或者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初学记、渊鉴类函、玉海等等等等,楼主描述太简单,以上说的也不见得一定是题主看到的书,欢迎题主补充细节。
当然,一些答主所谈到的龙文鞭影也是以讲述典故为特色的蒙学书籍,类似的还有李翰《蒙求》、幼学琼林等等,不过我认为应该不算题主描述的典故辞典,辞典至少得差不多全吧,得有编排规律能检索吧,再不济得能解释一个典故的意思是个啥吧,这些书符合任何一条吗?中国古代几千年,宋代编了几套类书整理典故都是数百上千卷,这些蒙学书籍…我都没印象是几卷乃至有没有分卷…敢自称辞典?当然对于初学者熟识典故的确是有帮助的。至于夜航船什么的,就实在是…所以我一直认为,明末很多普通文人的姿势水平真的和当代人差不多(我不是说张岱)。
(12.30在另一个答主下评论的关于张岱夜航船的问题,粘贴如下,大意为张岱夜航船是类书的体例,但不是类书,不是所谓辞典,而是笔记:
类书专门属于子部类书类,夜航船据我所知应属于文人笔记,今归入子部杂家类。夜航船不管外观看起来如何,在本质上是类似容斋随笔这种的,我没记错的话它篇幅还不如容斋随笔,只是它的编纂条例模仿了类书而已,其实后来一些应试诗歌选集的条例也模仿了类书的分类。
举个不恰当的比方,类书就像官修的辞海,严谨全面,就算小型的也像现代汉语词典,并配上了拼音检索等等。而夜航船则是张岱在平时记录下的条目,写成的《张岱叔叔讲给秀才们的四千个睡前小故事》《读书人不得不知的四千个古今逸事》《十七世纪文艺男青年课外阅读词汇大纲:4000正序版》,只不过学习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拼音编目而已。
我个人的理解,也许不对,不过有条件不妨去省市图书馆拿佩文韵府看一看,比较一下,我个人认为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题主请一定反馈一下是不是我提到的这种书…看楼上各答主的答案以及评论中的各种赞同,我都怀疑我阅读能力了…我们把龙文鞭影夜航船这些书籍当作典故辞典,从这里面学习典故,真是大大对不起古人的博学和一千多年的传承,对不起各朝用来官修类书、本朝用来整理影印类书花的那些银子…
不过,我突然想到,如果题主此前对古典方面的书籍阅读较少,把夜航船这样今人看起来很高深的书当成典故辞典,也不是没有可能啊。但愿是我想多了…
利益相关:
1.南大文献所老先生们花了十多年整理了巨型类书《册府元龟》。
2.老板和大师姐合著过一本很有趣的讲典故的闲书《何处是蓬莱》,在下打过点下手。
ps,我看这个问题、及回复其它问题的时候觉得,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认知,可能很多人的缺乏不是在知识上,而主要是观念上古人到底有多牛,什么样的古人才叫牛,如何判断一种古代的东西牛不牛,恐怕很多人没有概念吧。(高中语文、历史教育体系该打屁股)
希望这种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吧,我们读十年书最后毕业一个月拿三四千块钱,不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这点追求吗(然而我的水平还差很多我知道)…
真心希望知乎上能够不要老出现这么多强答的,这里人文学科的专业氛围本身就一般,大家在生活中对古典学科也本身就有很多偏见和误解,如果本身不具有一定理解,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强行答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抖机灵除外),其实就跟推荐抑郁症患者去交朋友做运动似的,对提问者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我是博三狗,偶然在tl上看到这个问题,平时也没时间应对各种咨询,其实也没立场讲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