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都是大师情况是的有,但也不是所有大师的儿子都是大师。大师的儿子里有一个能成为大师就是比较幸运的了。和大师在一起生活,可以学到笔法、章法、体会、理论等等。但要成为大师,还要有天赋,这是内在的,是内因,无法通过外因起作用。大师孩子的书法可以很好,但是,要成为大师就难了。小可愚见,请批评指正。
在中国书法史上,父子都是书法家比较有名的有蔡邕、蔡文姬父女。卫凯、卫、卫恒祖孙三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家。米芾、米友人父子书法家。赵孟、赵雍父子书法家。文征明、文彭父子书法家。
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绝学传授给自己的儿子的呢?笔法在古代是秘不外传的。想知道他们的传授方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评书论字的书籍很多,却很少有人把他们自己传授结儿子怎样书写字的方法写出来。这其中有“父不亲教”的规矩。
父亲亲自教授往往会对儿子比较严厉,而且总是拿儿子和其它人进行比较,原本是正常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的心理却让父子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结果欲速则不达。所以,儿子不是具有超于常人的天赋,父亲是不会亲自教儿子学习书法的。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论述。
据传,王羲之教给王献之的书写秘诀是《笔势论十二章》,并以小楷书写的《乐毅论》作为王献之学习的范本。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并不认为《笔势论十二章》是王羲之所做。
欧阳询写有传授儿子的书法学习要诀《授子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骨痴。复不可肥,肥则质浊。细祥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欧阳询的书法传授秘诀,归根结底一句话:“细祥缓临”。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最容易犯的毛病,便是急躁。贪功求快。宁可相信有秘诀,也不愿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睛,才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可靠的秘诀!
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小楷《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所书,被誉为小楷极则″,雍容华美,飘逸爽朗。用外拓法,笔势伸展。顾盼生情。
(玉版十三行原石)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作品。
(玉版十三行原石)
虽然他随父学书,但风格各异。王羲之小楷书法内敛含蓄,如君子藏器。而王献之笔势开张外肆,飞动潇洒而奇险。
(玉版十三行原石)
此帖用笔轻快灵活,干净爽利。骨力劲健。结构欹侧取势,变化多端。章法布白十分灵活,打乱安排,横不成列,竖不成行,都未对整齐,参差错落,通篇自然,气韵足。有气质、有风度。
(玉版十三行原石)
张怀评: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徽人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王献之书。)
谢谢邀请!
王献之的书法特点,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他的隶书和楷书也是相当有功力的。王献之的传世名作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献之自幼跟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为一体。王献之天资聪明,胸有大志,学书刻苦,善悟,并有创造精神,他创造的“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多个字,这些在他的《中秋帖》中表现最为突出。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他对家学的传承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以上为回答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