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的笔法不是纯正的魏晋笔法,他也吸收和发扬了其他笔法的长处,他也不可能有纯正的魏晋笔法。
米芾心无旁骛用毕生精力精研书法,力追“二王”,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为米芾对“二王”的书法作品进行过大量的收藏、临摹与研究,良好的继承了传统,有因为他聪慧。努力,又在“二王”的基础上有创新,形成“米书”
清末藏书家杨钟羲云:“宋四家书法,当推米芾为第一,盖犹有六朝三唐之遗意耳。”可见米芾在宋代的影响力之大。现存米芾的书体以行书和草书居多,成就最大的书体为行书。他的书法作品表现了强烈的变化和节奏,展示了其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米芾在32岁与苏轼交往后,更加感受到魏晋书法中天真平淡的古意,并且发现唐代书法家刻意做作的弊端,从此之后,专学晋人。有无古意也是米芾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之一。以古为尚的书法思想让米芾对前人书法有了更加明确的评判标准,在对古人的学习继承上有了更明确的取舍。
学二王魏晋之风首先值得说明的是,米芾是一位极其擅长临摹的人。据古书记载,他曾经临借来的书法作品,之后把自己临写的赝品归还给人家,而主家不能发现。米芾用毕生精力精研书法,力追“二王”,并获得不菲的成绩,下图就是王羲之和米芾二人的“安”字。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师承关系。
在不断的临写中,米芾对“二王”的捻指转管的绞转笔法等技巧得到继承,并发展为“独有四面”。米芾自称“刷字”也是印证了绞转笔法的事实。另外,对二王的字体态势,整体章法都有继承和发扬。从上面两个“安”字中就能看到其中的奥妙。
承唐人提按笔法在“二王”的用笔上基础上,米芾又做了其他的继承和创新。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提按”上做了加强。
魏晋以来绞转笔法(也就是捻管转笔)丰富了行笔的过程,到了唐代修饰性的起笔和收笔弥漫整个书坛,行笔过程逐渐弱化,这类书家以颜真卿为代表。米芾在继承“二王”绞转笔法的基础上,又大胆融入唐人的提按动作,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而提按动作的加强,使米芾的书法有了更加强烈的节奏感。
不仅有传承唐人笔法,他自己在章法上也有自己的创新。其中之一就是,运笔速度与连贯性方面。在“二王”的书法中,以字字独立为主,字与字相连一般不超过三个。而在米芾的书法作品中却出现了很多连续的字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二者书学观念的差别。
总之,米芾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极重要地位,不可能仅仅是纯粹的魏晋笔法,也不可能有纯正的魏晋之风,否则怎么会有风格独特的“米体行书”。整体来说,米书书风豪迈,洒脱自然,格调高雅,为后代学书者极力推崇,米芾也是行书史上的一代宗师。
以上纯属我个人观点,学问浅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留言指正。
当然是他是学二王出身虽然老是骂二王
范笑歌既然能写米芾行书,为何还要在行书中融合进别的书法风格?
【范笑歌书法: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之书风】
感谢悟空小秘书(问答)之邀请!
范笑歌之书法风格范笑歌:国内当代书法宗师,他自己编著的《中国书画三大论》,被国内多家艺术馆收藏。本著作就是他典型的书画创作之风格的真实写照。
范笑歌可以创作真草隶篆行上百种字体,这其中能融入米芾行书之特色,又融合其他古代大家的书风风格,并形成在国内书坛独一无二的“范氏书风”。
范笑歌可以引用米芾行书特点,又可以把颜真卿字体演化出不少于八种写法等。这就是范笑歌书法范儿之魅力,否则他就不叫范笑歌之范儿了?!
范笑歌之德艺双馨范笑歌:他德艺兼备为人幽默风趣多为感情用事,如果您想要求他的字画,他能不加不思索地现场献艺(方便的话),并合理收取一定的费用,但从不“狮子大开口”,而建立了优良的信誉。
范笑歌说:“笔墨浓谈会君意,雄壮清雅能合一。方折圆转非巧事,古拙芬芳再一旗。”从他的一席话语中与他处人遇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德与艺是多么的高尚。
笔者被邀回答之问题向来简洁明聊,直通主题绝没有“画蛇添足”之多余部分,欢迎大家点评留言,谢谢!
大凡书家成熟的书体,都是糅杂各种书体,遍临杂家,吸取养分,古今书家几乎都是如此。
其不同书家,有不同人生的故事。从每一个书家笔意都可以看到魏晋风度,也能看到唐代书法风神,更能欣赏到先秦汉代篆隶之古朴拙意,又能看到宋之意会清之拙形。
另外单一的笔画也不具备全之貌,更何况单调笔间显得孤诣怂楚,若此内胸怀抱朴陋,无丰满之态,为之狭隘是也。
故,学书,要纳百家风格,全概于己,丰腴于笔,是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