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文学家司马光小楷书法,水平怎样?

文学家司马光小楷书法,水平怎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049 更新时间:2024/2/3 7:05:22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的小楷书法,结字严谨,用笔精到,拙朴方正,有晋人风韵,古雅而不失灵动,书卷气浓厚,非常有欣赏价值和艺术的学术研究价值。是文人气极具代表的一种书风。可供学书者临摹,也是学习的好典范。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还有一个故事也显出他的聪明智慧。

13岁那年他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到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巨蟒,他不慌不忙,镇定自如。手持利剑,狠狠的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得一震,迅速的滚下了栈道下边的深渊。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是全世界唯一手稿。共计29行465余字,字体端庄而有拙味,有隶味。笔画内敛。规规矩矩。凝重刚健。有个人的面貌和风格。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黄庭坚谓:余尝观温公《资治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迄无一字作草。″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李敖的毛笔字是什么水平?

李敖(1935年2018年)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不仅满腹经纶,而且特立独行,他身上流露出鲜明的民国遗风,确切地说,他完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和风骨,一生都在追寻和坚守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天不怕地不怕,敢说、敢写、敢做。

他个性张扬、狂妄,喜欢对任何看不惯的人和事借题发挥,口诛笔伐,常常令他周边的人提心吊胆,只能对他敬畏三分。

许多人对李敖又爱又恨,只因为他跟历史书上那些有名的文人一样,恃才傲物,喜欢用文字打抱不平,若一段时间看不到他的消息,又会忍不住惦记他。

当然,李敖还是一名非常自信,乃至自负的人。

从2009年元旦开始,有一档精心制作的电视栏目《李敖语妙天下》隆重推出,可以说是为李敖量身制作。这档节目披着“娱乐”的外衣,来调侃和品评古今中外天下所有人和事,节目风格幽默泼辣,让人们在嬉笑怒骂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

在某一期节目里,李敖对自己自卖自夸,他说:我李敖的书法是标准的文人书法,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和书卷气,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只有读书破万卷,满腹经纶的文人才能写出来。

除过对自己的书法很有信心之外,李敖还不忘点评当代书法名家,跟他同时代出生的大多数书法名家,产不多被李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遍。

对小自己3岁的范曾,李敖批评起来尖酸刻薄,在《评范曾》里李敖写道:范曾的人品有问题,当属可信。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他的字做作讨厌,帐房的毛笔字而已。

李敖把自己的书法捧得如此之高,却把他人说得一无是处,果真是这样吗?咱们找几幅李敖的书法拉出来溜溜,是骡子是马,一看便知。

说实话,李敖的书法绝不是“江湖”一路,他是临过帖的人,从他的字迹里能看到王羲之、黄庭坚等大师的笔意。并且,他对书法的感觉很不错,用笔自如潇洒,结字活泼灵动,线条看起来也很流畅自然,看不到一丝的呆滞僵板。

从整体来看,李敖的书法气息畅通,甚至可以用气韵生动来定论,流露出来的书卷气和文人气是显而易见的,温文尔雅的“秀美”格调一览无余

秀美一路的书法,恰恰就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的代名词,书法史上,王羲之、米芾、赵孟、文征明等大家都属于这一路风格,这跟他们的文化修养比较深厚有很大关系,他们在驾驭毛笔的过程中,能自如地给书法线条里融入自己的意趣和思想。

李敖在写书法时的情景同样也是这样,他有能力做到用自己的学养去滋养笔法,表达出形而上的东西。

但是,李敖可能平时对书法并不上心,并没有下足功夫去临摹和练习,在技法、技巧上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使他无法做到在用笔形式与个性气质上达成完美统一。

也就是说,李敖的书法在形式感上跟他的真性情是割裂的。

李敖的性格豪放张扬,快人快语,给人直观印象是一个硬汉形象,能感受到他的言行中的强悍霸气。然而,他的字并非如此,他的字温和典雅,秀润柔媚,如同一个小家碧玉,跟他的直观印象完全相反。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以为,还是李敖对书法基本功的锤炼太少了,导致他的书法线条笔力太弱,看不到那种力透纸背的感觉,只有肉而没有骨,最终无法用书法线条彰显自己的真性情,阐释“字如其人”的书法美学。

因此,李敖的毛笔字还达不到书法艺术的标准,没有进入艺术的境界,称作“文人书法”也有些勉强。

不过,比起范曾,李敖的毛笔字要更好一些,范曾在书法上完全走偏了,其字几乎看不到美感。范曾连李敖这个业余书法家也比不过,可见范曾的字有多差,简直是惨不忍睹。

李敖终究不是以书法出名的文化人,他只是一个会写毛笔字的著名学者而已,若是强行用书法美学的标准来评判他的毛笔字,对他有失公允。作为业余书法家,李敖的字写到那个程度,足够了。

李敖自己认为自己的字,肯定比范曾好很多。李敖先生对书法很有研究和贡献,但因为个性和学术研究方向的问题,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练字。我是一人,李敖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等等。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幼名安辰,自称李大。

李敖先生对历史,尤其是华夏的各种历史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这些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寻找资料的。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他练字的时间并不多,我们要客观说李敖不以字为名。

李敖说过范曾的字是账房先生的字。

下图左边是李敖的字,右侧是范曾的字。

李敖和范曾都不是以字成名,他们的字我们不要因人为贵。

书法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李敖和范曾是没有精力花大量时间练习的。

李敖和范曾的字都有个人的特色,并且和他们的性格很相似,范曾先生的字实在太锋芒毕露。

其实他们的字,都是自由发挥兴趣使然。

李敖和书法的故事李敖曾经将乾隆皇帝的书法捐出来。乾隆皇帝在五代时期书法家王著的《千字文》后边写的跋语。它与原件早已分家,流落到宝岛台湾,阴差阳错到了我的手里。

并且说在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是假的,唐人临摹的。

乾隆字清朝很多人都为了自己的前途模仿过,并不少见或者说很常见。乾隆跋王著的《千字文》和唐人摹本《快雪时晴帖》相比,显然还是《快雪时晴帖》。

李敖就是这样的人,历史书读的多,很懂得历史发展的时间点。

一人有感当说文人字有一股书卷味,基本上就是这个人有名声,但是主要精力并不是花在书法上。

李敖也好,范曾也好,书法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的字不要学。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书法家刻苦练字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我说一下,你自己总结,,王羲之的爸爸给王羲之准备了10个大缸,里面都是墨汁,让王羲之吧十缸墨汁都用完就可以变成书法家,等王羲之用完了,他真的成为了大书法家的故事在家里的赏鱼池里洗墨砚,时间一长,鱼池变成了墨池,传为一段佳话。和尚怀素,为练书法,亲手种植10万株芭蕉树,砍叶子为纸练习书法。以上两位,都

  • 米芾书法的笔法是纯正的魏晋笔法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米芾书法的笔法不是纯正的魏晋笔法,他也吸收和发扬了其他笔法的长处,他也不可能有纯正的魏晋笔法。米芾心无旁骛用毕生精力精研书法,力追“二王”,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为米芾对“二王”的书法作品进行过大量的收藏、临摹与研究,良好的继承了传统,有因为他聪慧。努力,又在“二王”的基础上有创新,形成“米书”清末藏

  •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这就是米芾的高明之处!米芾的字变化万千,鬼神莫测!在一篇作品里,你很难找出两个平行的竖,每一个点与横他都会想着变化!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几十个之字,可是你看不到有任何两个相同的之字,这就是书法的妙处,变化!变化是书法永恒不变的追求,无论是笔划,还是结体,以至于章法,墨法都需要变化。单一,简单就是

  •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黄河夺淮入海一共有几次?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黄土高原裹携大量泥沙,到下游后水势放缓而沉积下来,天长日久淤塞河道而造成黄河频繁决口改道。据文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东周定王五年)始,黄河决口近1600次,较大的改道26次。有史可查的黄河改道入淮河现列举如下: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132年),黄河在今

  • 历史 名人轶事 文化类别 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梅妻鹤子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毛判判,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另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

  • 民国书坛中的于右任,他的书法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于右任先生行书有很浓的魏碑味,自由奇拙,雍容大气。结构中宫紧密,变化多端。于右任先生草书笔酣墨饱,内含骨力。姿态优美。他还创立了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集字编了《标准草书千字文》,然后自己手写一遍,再刊印出版发行。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演变过渡而形成的,省略了章草中的雁尾″,将

  •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越短越好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大禹治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

  • 关于少数民族中侗族的来历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那一支,侗族母女油画尚无定论。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族,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是起源于“骆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魏晋以后,这些部族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

  • 有关压岁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相关故事和传说故事一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

  • 家住长江边,有哪些令你记忆至今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我的家住长江岸边的安庆,家附近有座庙,叫迎江寺,寺庙门口有两个大铁锚。今天就给大家讲讲铁锚的故事。传说,安庆是王母娘娘游东海的一条大船。王母娘娘悠哉哉地游完东海,就回天庭去了,这条大船却被搁在了东海口岸。振风塔是这条大船的桅杆,桅无蓬帆,船自然不会飘走,但是一旦有了蓬帆,说不定哪天这只大船就回被风吹